文化芬芳沁润精神富足 ——新中国成立75周年鄂尔多斯市发展成就述评·文化篇

发表时间:2024-10-23 16:06:36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也是一座城市的命脉、动力和希望。

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优秀城市,鄂尔多斯不仅有着富集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新中国75年的光辉历程中,鄂尔多斯这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土地上,文化发展始终与长河共激荡,与草原共波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创新地域文化,着力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从城市到乡村,鄂尔多斯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成果不断丰富,优质多元化文艺作品屡获佳绩、供给稳步提升,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篇章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力量。

 

图片5.jpg 

 

(二)

 

以人民为中心的作品,才能更好深入人心。

人民在哪里,创作就在哪里。75年来,鄂尔多斯一代代文艺工作者用真实、扎实、朴实的创作初心,以人民为主角,创作出了一部部文学作品、舞台艺术、影视剧目,讲述着一个个温暖向上的鄂尔多斯故事。

2023年,《马铃儿摇响幸福歌》,获得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这不仅是传统民族舞蹈与走马竞技文化相结合,还是草原文化在新时代创新活力的生动写照,更是各族儿女守望相助、追求文明进步的伟大历程的映画。

 

图片6.jpg 

《马铃儿摇响幸福歌》舞台照

 

新中国成立后,纵观鄂尔多斯各个发展时期,文化之光始终熠熠生辉,激发创新创造,鼓舞人们朝气蓬勃、坚定前行。

20世纪50年代,鄂尔多斯地区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牧区,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加工提炼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创作出《筷子舞》《顶碗舞》《挤奶舞》等一大批独具鄂尔多斯特色的民族歌舞节目,这些节目在中外文艺舞台上大放异彩,让鄂尔多斯民族歌舞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鄂尔多斯地区各旗区相继成立乌兰牧骑。乌兰牧骑不仅给当地偏僻地区的农牧民送歌献舞,而且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去过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把精美的鄂尔多斯歌舞呈现在了世界各地。

20世纪80年代初期,鄂尔多斯地区就开始建设乡(苏木、镇)文化站,并在全自治区乃至全国率先实现了乡乡建有文化站的目标。每个乡(苏木、镇)文化站都配备有12名工作人员和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和文体活动器材。同时,为了解决偏远地区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问题,鄂尔多斯首创流动文化车服务,成为全国先进典型,为全国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1987年,文化部在鄂尔多斯地区召开了流动文化车现场会,向全国推广鄂尔多斯基层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为了加强地区文化建设,鄂尔多斯从大文化的视角出发,实施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从而把鄂尔多斯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鄂尔多斯大型民族舞剧《森吉德玛》获得文华新剧目奖,大型蒙古剧《银碗》和大型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情愫》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越来越高。鄂尔多斯坚持守正创新,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丰硕的文化成果如同甘霖,滋润着人民群众的心田。75载光阴荏苒,鄂尔多斯各族儿女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

 

(三)

 

文化惠民,共享发展成果。

传统节日里,文艺汇演精彩纷呈、观众掌声如潮;温柔的夜色中,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周末闲暇时,图书馆窗明几净、书香飘溢,市民在阅读中陶冶情操、感受岁月静好……一场场有声有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兴未艾,一座座便捷化、舒适化、智慧化的文化服务设施发挥作用,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鄂尔多斯的文化设施几乎空白。如今,鄂尔多斯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日益完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更加活跃,文体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23年底,鄂尔多斯拥有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24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0个,这一系列的“硬核”数据,彰显鄂尔多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当前,鄂尔多斯市一体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旗区、苏木乡镇、嘎查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全市951个嘎查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村VA”“村晚”群众歌咏比赛、广场舞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社区全民健身点免费向公众开放;连续举办2届“草原村排”比赛、5届鄂尔多斯广场舞大赛、10届鄂尔多斯体育舞蹈大赛等,承办了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等等活动,鄂尔多斯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和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等荣誉称号。

 

图片7.jpg 

2024年7月18日,鄂尔多斯草原村排暨沿黄九省区农牧民排球邀请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开幕(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正摄)

 

2024年,鄂尔多斯又迎来了2024年全国集中展演的“村歌嘹亮”主题活动、2024年中国文化馆协会全国地市级文化馆“百馆联动”暨“暖城鄂尔多斯”文旅嘉年华集中展演活动等文化盛事,极大丰富了各族群众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搭建了文旅融合新平台,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8.jpg 

 

文化活水润心田,鄂尔多斯人身边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文化品牌也日渐丰富。“投资暖城”“创新暖城”“宜游暖城”“宜居暖城”四张名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逐步建立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让广大群众在参与中获得文化的滋养和熏陶。

人文经济共荣共生,滋养百姓美好生活。鄂尔多斯市各地文化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文化旅游如火如荼,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75年来,鄂尔多斯旅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鄂尔多斯的旅游“破茧成蝶”,截至2024年10月,鄂尔多斯拥有2家国家5A级景区、28家4A级景区。

 

图片9.jpg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循着博物馆去打卡,到“跟着轻综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游”;从美食之旅、红色之旅,到非遗游、研学游……人们越来越注重在出行的同时体验历史人文,品味特色文化。

为了让游客充分感受鄂尔多斯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鄂尔多斯下大力气发展全域旅游。

2024年,鄂尔多斯通过整合文旅资源,形成工业游、生态游、红色游、乡村游、城市游和黄河“几字弯”游等一批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各旅游景区聚焦黄河文化、红色文化、非遗元素、国风国潮等形成特色文旅感知区域。先后举办的鄂尔多斯·延安·铜川红色文化旅游三城联动、2024“暖城七点半”鄂尔多斯春夏文旅消费促进活动、第三届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国潮风筝音乐嘉年华活动、“博物馆助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学术交流等60余项活动,打造晋蒙陕“三地红色研学旅游精品线路”等。预计上半年接待国内游客1661.50万人次,国内游客总花费218.82亿元。

 

图片10.jpg 

 

鄂尔多斯市还加快发展四季旅游,大力推广普及冰雪运动项目,推出“冰雪+体育+文旅”新产品,让广大市民和各地游客感受“暖城”冰雪游的新变化,推动全民健身与文旅活动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群众爱上冰雪运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围绕全域全季、差异化高端化的旅游发展定位,推出更多定制化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了更多体验性强、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特色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正在让鄂尔多斯的旅游热起来。

文化铸魂,自信逐梦。一直以来,鄂尔多斯文化建设乘势而上,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焕发活力,一幅彰显鄂尔多斯精气神的宏伟画卷正在鄂尔多斯高原徐徐展开。


上一篇:国庆假期,鄂尔多斯接待游客240.09万人次!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