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75周年鄂尔多斯市发展成就述评·生态篇

发表时间:2024-10-14 15:16:30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一)

 

打卡鄂尔多斯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神奇美景;穿过库布其沙漠,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丽;畅游康巴什4A级旅游景区,品味“一梦到天涯遍地是花香”的独特惬意……

大河、大漠、大草原、大峡谷,地处北纬37°的鄂尔多斯,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创造出了属于鄂尔多斯人的“生态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谋划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笃定、越走越宽广,一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成绩单”正在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鄂尔多斯地处干旱半干旱、荒漠化半荒漠化草原过渡带,新中国成立之时,鄂尔多斯占国土面积96%的沙地沙漠和干旱硬梁、丘陵沟壑区一片荒芜,十年九旱是基本规律。

改变,是必然,也是必须。

 

image.png 

 

1978年,我国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库布其沙漠成为主战场。

横亘在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占全旗国土总面积的53%,其腹地寸草不生、荒无人烟,风蚀沙埋十分严重,一度被称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

为了改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为了扭转“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1997—1999年,13万杭锦旗人历经七次大会战,在道路两侧扎出2000多万公顷沙障,铺就了一条纵贯沙漠南北的杭锦旗穿沙公路。

天然林保护、三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常年与沙子打交道的杭锦旗人深知,治沙不仅仅是简单的种树、固沙,而是一项需要科技、创新加持和持之以恒坚守的系统工程。“北锁南堵中切割”,七十五年的光阴,让杭锦旗探索出了独具杭锦特色的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新路径,打出了一套“工程固沙+造林种草+飞播种草+围栏封育+后续巩固提升+成果保护”的防沙治沙组合拳,并总结出了“水冲种植”“微创水汽植树法”“螺旋钻打孔植树法”“顶凌造林”等一批治沙先进经验。

 

image.png 

 

2024年,杭锦旗累计完成林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1386.46万亩,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484万亩,真正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库布其沙漠,无人机鸟瞰下,光伏板阵列井然有序,与金色沙漠形成鲜明对比。

 

image.png 

 

为了能让农牧民吃上“生态饭”,鼓起“钱袋子”,杭锦旗积极推进集清洁能源、高效数字农业、生态修复、生态养殖于一体的复合型光伏治沙项目建设。同时,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沙漠、草原、黄河三大自然资源,打造建成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2A级旅游景区……

2012年以来,杭锦旗有近3万人口脱贫,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不断翻番,2018年7月,一举摘掉贫困县帽子。可以说,库布其沙漠治理完美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75年来,曾经的不毛之地早已变成绿洲片片、芳草萋萋,一代又一代的鄂尔多斯人坚持不懈地开展以治沙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用非凡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向沙丘要绿色,向荒漠要效益。当“沙进人退”历史性地逆转为“绿进沙退”,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局面在绿洲纵深处展现,人们看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博弈,更是生命与荒芜、希望与绝望的精神对垒。

 

(二)

 

汇千流,纳百川,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流经鄂尔多斯市境内后,被拉出如弓一般蜿蜒的“几字弯”,在这里,黄河与草原“握手”,与沙漠“偎依”,形成了黄河、沙漠、草原、长城交融的壮美风光。

“黄河宁,天下平”。对于这句话,生态脆弱的鄂尔多斯有过切肤之痛。由于鄂尔多斯地处黄土高原,曾经每到汛期,雨水便会冲刷出大量泥沙携进黄河,致使河道淤堵、河床抬高,在上万年的长河与高原激撞交融里,产生了十条黄河一级支流,被人们唤作“十大孔兑”,它们从南向北流经库布其沙漠,冲积平原后汇入黄河,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约2700万吨,严重影响着黄河生态和地区发展安全。

整改与治理迫在眉睫。为调节水沙关系、保障黄河安澜,鄂尔多斯市积极开展“十大孔兑”全流域综合治理,形成了“十大孔兑”一河一策和近中期治理方略,通过自然恢复+人工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治理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如今,“十大孔兑”流域综合治理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标杆,水土流失面积由1995年的71159平方公里降至2021年的33818平方公里,减少了52.5%。

2023年,鄂尔多斯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一部分,鄂尔多斯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立了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实现“绿富同兴”,蹚出了一条“向绿而行、依绿而兴、治产融合、共同富裕”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资源开发热潮,煤炭成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和生活的主角,一大批“粗、散、小”型企业蜂拥而至,一时间,“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为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防治大气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9年鄂尔多斯制定发布了《鄂尔多斯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大气污染看作生态建设当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治理过程中,鄂尔多斯从传统污染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的产业入手,淘汰了境内所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企业,全面推行粉状物料堆场全封闭和电厂、煤化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换来了蓝天白云。同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鄂尔多斯实现工业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完成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污染地块和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从远望是满眼郁郁葱葱的“康巴什绿”,到抬头是醉人的“鄂尔多斯蓝”,再到闭目吮吸是沁人心脾的“中国好空气”……这是鄂尔多斯人共享的生态福祉。

 

(三)

 

草原、峡谷、河流、沙地……深秋时节,鄂尔多斯南部的毛乌素沙地天高云淡,景色分明,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绘出了独属于这里的浪漫。

毛乌素蒙古语意为“寸草不生之地”,过去这里地表植被脆弱,降雨稀少,放眼望去,一片枯黄。然而,在经历了几代人、数十年的不懈治理,如今的它,早已重新焕发最初的生机,变为了人们心中的“绿色天堂”。

素有自治区“西南大门”之称的鄂托克前旗,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毛乌素沙地腹部,过去“缺林少绿”,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如今却已难再见到集中连片的沙漠,一眼望去,皆是由沙障编织成的“格子衫”,郁郁葱葱的沙生植物长势喜人。

 

image.png 

 

将沙柳以方格子的样式插入沙地,然后在中间种植杨柴等固沙植物,同时进行围封、抚育、补植等综合防治,这是多年来生活在沙漠中的人民群众探索出来的治沙经验。一代接着一代干,一茬接着一茬治,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昔日一望无际的沙漠变成如今的绿树成荫,从曾经的了无生气变成现在的绿意盎然,鄂托克前旗这片土地与沙结缘,也因沙而兴。

从一株沙柳到一片绿毯,从点点新翠到片片盎然,从大漠播绿到心中植绿,从生态意识的觉醒到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推进……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黄河“几字弯”岸边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大放异彩。

改革开放初期,达拉特旗决定在黑赖沟至西柳沟的沙线上,构筑一道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2公里的绿色长廊,堵住了向北蔓延的库布其沙漠,稠密高大的树木以及树荫下的沙蒿、沙蓬、灯香、沙棒、芦苇,牢牢锁住沙漠之边。就此,“锁边林”治理模式成为中国沙漠治理的典型样板。

2000年以来,达拉特旗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造林防沙治沙,全面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地方林业工程建设,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形成了政府、集体、个人多元化投入的防沙治沙格局。

2024年初鄂尔多斯启动“光伏长城”工程,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则位于“光伏长城”中部,板上发电、板下固沙与修复、板间种植“林光互补”的绿色发展模式,推动着鄂尔多斯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不断前行,这道矗立在沙漠之中的“光伏长城”也逐渐汇集起一片生态蓝海。

 

image.png 

 

为了让曾经的“不毛之地”焕发出新的希望,鄂尔多斯坚持在荒漠化综合防治、“三北”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最终探索出了一条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有力途径。

 

(四)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75年的光阴里,鄂尔多斯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一项项“重量级”荣誉相继而来。

2008年,鄂尔多斯市被党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典型城市”之一;2009年鄂尔多斯市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3年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2014年首批获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市府所在地康巴什区荣获全国第一个以城市景观命名的4A级景区。

多年来,鄂尔多斯市扎实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坚持“主题化、生态化、特色化”的原则,将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族特色有机结合,各类公园广场交织环绕,公园绿地体系不断完善。同时,不断加大街头绿地、社区游园建设力度,“见缝插绿”,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公园绿地均衡分布,城市绿道串联其中,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以上,真正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推窗见绿的绿色生态愿景。

说到绿,就不得不提到康巴什,这座建在城市里的“大花园”,自规划建设之初,便以“生态优先 绿色优先”作为核心发展理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穿于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坚持高起点规划,形成一体设计的绿色发展蓝图,成为全国首个环境艺术示范试点城市。

 

image.png 

 

康巴什坚持将绿色作为旅游城市发展的底色,截至2024年,康巴什建成区绿地面积164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约43%,生态水体面积247平方米,城区拥有街景绿化街道68条,开放式草坪绿地17处,绿化公园15座,其中包括多处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绿地。

 

image.png 

 

75年来,鄂尔多斯不断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的“主色调”被越擦越亮。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2.8平方米。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生态宜居,它不单是一个目标,更是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不懈追求。在这场历经75年的绿色变革中,在这片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鄂尔多斯市以生态宜居为目标,守护着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绘制出了一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新蓝图。未来,让我们一同见证这座城市的绿色蜕变,感受它在生态宜居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和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