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特旗行政区划

发表时间:2016-07-30 23:13:11    来源:《达拉特旗志》

旗衙门

达拉特旗清顺治六年建旗,旗衙门下设8个参领区,一参领区设在赛乌素,二参领区设在今耳字壕镇的城塔,三参领区设在今蓿亥图乡的元宝湾,四参领区设在中和西,五参领区设在柴登,六参领区设在今德胜泰乡的五福社,七参领区设在树林召万太兴,八参领区设在马场壕。民国26年(1937年)后,一参领区迁到盐店,二参领区迁到昌汗沟,三参领区仍在元宝湾,四参领区仍在中和西,五参领区迁到展旦召,六参领区迁到贺家壕,七参领区迁到今树林召乡的齐油房,八参领区仍在马场壕。

组训处

 

国民党政权为了巩固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实行蒙汉分治,于民国31年(1942年)春,由绥远省第三督察专员公署上报绥远省政府批准成立了“绥远省达拉特旗战时民众组织训练处”(简称“组训处”)。组训处在旗内设10个乡,乡以下是保甲(十户为甲、十甲为保)。10个乡是:忠恕乡(今呼斯梁一带)、孝友乡(今高头窑一带)、仁乐乡(今敖包梁西南至塔拉壕一带)、爱民乡(今敖包梁一带)、信立乡(今白泥井一带)、义永乡(今王爱召一带)、和顺乡(今解放滩一带)、平治乡(今杭锦旗杭锦淖一带)、新德乡(今耳字壕一带)、新禄乡(今青达门一带)。

旗人民政府

1949年(民国38年)9月19日,达拉特旗旧政权随绥远和平起义而废除。1950年3月取消了“组训处”。1950年5月1日,成立达拉特旗人民政府。1951年,“废保建政”,废除原97个保,312个甲,设立12个区,62个行政村,433个自然村。1953年,重置行政区划,实行区乡政权建置,将行政村改为乡,建13个区,64个乡,532个自然村。1958年,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化。到1959年,共建成17个人民公社1个城关镇,即马场壕、盐店、庆丰(敖包梁)、耳字壕、青达门、高头窑、呼斯梁、蓿亥图、乌兰、树林召、昭君坟、解放滩、王爱召、新民堡、榆林子、白泥井、吉格斯太人民公社和树林召城关镇。1960年,新增四村人民公社。1961年,新增大树湾人民公社。1962年,新增中和西人民公社。1977年,新建德胜泰人民公社。1980年,新增展旦召牧业公社。1982年,树林召城关镇更名为树林召镇。1983年和1984年,全旗21个人民公社改为乡,展旦召牧业公社改为苏木。

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1997年,白泥井、大树湾、解放滩3个乡撤乡设镇。1998年,耳字壕、高头窑2个乡撤乡设镇。1999年,中和西、新民堡、吉格斯太3个乡撤乡建镇。到1999年,全旗辖13个乡、1个苏木、9个镇。

乡苏木镇概况

 

 一、吉格斯太镇

吉格斯太”系蒙语,意为长蒲草的地方,故而得名。

该镇位于东径110°32′,北纬47°17′,为全旗最东部。东与准格尔旗蓿亥树湾乡相邻,南与马场壕乡接壤,西与白泥井镇毗连,北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二十四顷地乡隔黄河相望。镇人民政府设在大红奎村,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树林召镇60公里。全镇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20公里,总面积458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至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建旗期间,属六参领区所辖。新中国成立之初,划为第七行政区。1958年,成立吉格斯太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吉格斯太乡。1999年,改建为吉格斯太镇。1999年末,全镇辖15个行政村,106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4215户,总人口16753人,其中蒙古族987人,回族1人,满族1人。

全镇地形南高北低,南为库布其沙漠区,北为黄河冲击平原,中间有一条约一公里宽东西走向的半沼泽地带。虎斯太河与东柳沟纵贯全乡南北。全乡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干旱炎热,海拔高度约1000米,年平均降雨量为400毫米,年平均气温6.5℃,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25℃,无霜期为15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为3200小时。

全镇以农业为主,总耕地面积10.2万亩,其中水浇地6.6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糜黍、山药、豆类、胡麻、葵花、甜菜等。1999年全,镇播种面积11万亩,粮食总产量2250万公斤,甜菜总产300万公斤,全镇有林面积9.27万亩,大小牲畜57350头(只),农牧民人均收入2800元。全镇财政收入100万元。

全镇有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219个,从业人员1151人,主要从事加工、商贸、维修、饮食服务等行业,年创总产值6600万元。镇内农业运输、加工机械发展迅速。1999年,全镇拥有农用汽车13辆,大中型拖拉机35台,农用三轮、小四轮车190台,链轨拖拉机12台,其他农机具95台。

1999年,全乡有学校14所,在校学生1848人,教职工132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合格率、巩固率均达到100%。镇文化站设有图书阅览室、游艺室、电视室,下设3个文化活动点。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开通了程控电话。镇内有卫生院1个,床位15个,卫生工作人员10人。全镇有35千伏变电站1处,10千伏高压线路113公里,低压线路460公里,变压器119台,总容量7550千伏安。有机电井996眼。

二、白泥井镇

白泥井镇因境内在清代有一眼开采白泥的矿井而得名。

该镇位于东经110°21′,北纬40°19′,属东部沿河地区。东邻吉格斯太镇,南接盐店乡,西至哈什拉川,北与榆林子乡毗连。镇人民政府设在白泥井村,距树林召镇40公里。全镇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建旗后属第六参领区所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第六行政区,白泥井村为区公所驻地。1958年,成立白泥井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白泥井乡。1997年,撤乡设镇。1999年,全镇辖12个行政村,70个生产合作社,4170户,16859人。

全镇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库布其沙漠区,北部为沿河平原,境内有母花河纵穿南北。全镇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7℃,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29℃。年平均降雨量为300~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天,年日照数为3200多小时,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

全镇以农业为主,总耕地面积9万亩,均为水浇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甜菜、糜黍、瓜菜。1999年,全镇播种面积12万亩,粮食总产量4204.4万公斤,甜菜总产量198万公斤,葵花总产量81万公斤。

全镇有镇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75个,从业人员901人,主要从事加工、商贸、维修、饮食服务等行业,年创产值10639万元。镇内地毯厂生产的地毯远销日本等国,箱包厂的产品遍及盟内市场。全镇有农用汽车100辆,链轨车13台,农用三、四轮机动车400台,其他农机具131台。有10千伏高压线路146公里,低压线路697公里,变压器118台,总容量7460千伏安。有机电井1633眼。

全镇有学校12所,在校生2485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和在校学生年巩固率均达到100%。有中心医院1所,床位26个,医务人员12人,配备了B型超声波诊断仪、X光机和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文化站藏书2500册。全镇开通了程控电话。有工商所、邮电所、农业银行营业所、公安派出所、法庭等旗驻镇单位。有盟机构化造林总场白泥井分场。镇境内有吉格斯太~巴拉贡公路横穿东西。1999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7000万元,年末牲畜总头数达4.1万头(只)。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与各村都通了砂石路。

三、新民堡镇

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洪水淹没了东大社,后村民们建起一座土城,将东大社的居民迁往城里定居,为防御土匪抢劫,在城四角修筑了城堡,故取名新民堡。

新民堡镇位于东经110°15′,北纬40°20′,东接白泥井镇,南邻耳字壕镇和盐店乡,西靠王爱召乡,北连德胜泰乡,东北与榆林子乡接壤。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杨家圪堵村,距树林召镇约20公里。全镇总面积190平方公里。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建旗后属第六参领区所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划归第六行政区。1956年,撤区并乡,称新民堡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为新民堡乡。1999年,改建为新民堡镇。1999年末,全镇辖9个行政村,47个生产合作社,共2943户,10267人,其中蒙古族403人,回族12人,满族17人。

该镇地形南高北低,南北长,东西窄,南部为库布其沙漠区,北部为黄河冲击平原,哈什拉川纵穿南北,南部沙区与北部平原各占全镇总面积的50%。全镇属大陆性气候,干旱多风,四季温差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6.8℃,年平均降雨量为300毫米,无霜期为150天左右,日照时数约3200小时。

全镇以农业为主,总耕地面积5.76万亩,1999年总播种面积5.77万亩,粮食总产量1448.4万公斤,甜菜总产68.7万公斤,葵花总产109.2万公斤。全镇有大小牲畜31847头(只)。

1999年,全镇有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13个,从业人员875人,主要从事加工、商贸、维修、饮食服务等行业,年总产值5892万元。全镇有农用汽车39辆,链轨车13台,农用三、四轮车254台,其他农机具87台(套),有机电井1098眼。

全镇有公立学校7所,民办学校1所,在校生1295人,教职工113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均达100%。镇内有卫生院1个,床位13张,医务人员8人,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

镇内有文化站、农科站、兽医站、广播站、机井队等,境内有吉格斯太—巴拉贡和包头—准格尔旗2条公路通过。1995年开通程控电话。1999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8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106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372元。通过招商引资建起大型纸厂,全镇村村通砂石路。投资100万元,修了3条街道。

四、王爱召乡

明朝万历年间,鄂尔多斯济农博硕克图主持修建了一座召庙,即王爱召,该乡因此得名。

该乡位于东经100°11′,北纬40°22′,北与德胜泰乡接壤,西与树林召乡交界,南与耳字壕镇相连,东与新民堡镇毗邻,乡人民政府设在西社,距树林召镇15公里。全乡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为241.9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第七参领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第十一区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将小淖、王爱召乡和二营盘乡的一部分划为一个公社,取名为王爱召人民公社。1965年,改名为乌兰淖人民公社。1982年,恢复原名。1984年,改为王爱召乡。1999年,全乡辖14个行政村,67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3497户,总人口13342人。其中蒙古族403人,回族4人,满族1人。

全乡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沙漠区,约占全乡总面积的40%,北部属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较为严重。全乡海拨高度约1100米,气候属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年平均降雨量为3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6.8℃,最高气温为37℃,最低气温为-29℃,无霜期15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为3200小时。

全乡总耕地面积5.7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甜菜、葵花、豆类、薯类等。1999年,粮食总产量达656.8万公斤,甜菜总产达39万公斤。有林面积5万亩,大小牲畜30892头(只)。

1999年,全乡有工商个体户99个,从业人员937人,主要从事加工、商贸、维修、饮食、服务等行业。全乡有农用汽车30辆、三、四轮车139辆,链轨拖拉机2台,其它用农机械86台。吉格斯太—巴拉贡、包头—准格尔旗公路从境内通过,境内村村通砂石路,交通便利。全乡有学校10所,在校学生1226人。有卫生院1个,床位10张,医务人员5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均达到100%。乡文化站设有图书阅览室、游艺室、电视室。全乡开通了程控电话。1999年,全乡财政收入92.4万元。

五、榆林子乡

榆林子乡因境内有许多榆树而得名。该乡位于东经110°16′,北纬40°25′,地处旗内东北部。东部、南部与白泥井镇接壤,西南与新民堡镇相连,西与德胜泰乡相隔哈什拉川,北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隔黄河相望,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在杨家营子村,距树林召镇约22公里。全乡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102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第六参领区所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划归第六行政区。1952年,划为中和永、三份子两个乡。1956年,两乡合并为榆林子乡。1958年,与德胜泰合并,成立榆林子人民公社。1977年,将德胜泰划出,1984年,改为榆林子乡。1999年,全乡辖6个行政村、40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2656户,总人口10333人,其中蒙古族213人,回族31人,满族1人。

全乡三面环河,北为黄河,东为母花沟,西为哈什拉川,属黄河冲击平原区,地势平坦。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7℃,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28℃,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无霜期120~15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约3190小时。

全乡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4.7万亩,全部为水浇地。1999年,全乡粮食总产量2027.1万公斤,甜菜总产1920万公斤。有大小牲畜32850头(只)。

全乡有个体工商户134个,从业人员470人,主要从事商贸、加工、维修、饮食服务等行业,年创总产值4705万元。全乡有农用汽车12辆,链轨车42台,农用三、四轮车160台,其他农机具123台(套),有机电井748眼。全乡有公立学校6所,在校生1535人,教职工110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均达100%。乡文化站设有图书阅览室,游艺室。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设有营信部门,开通了程控电话。有卫生院1所,床位17张,10名医务人员。全乡道路畅通、交通便利。

1999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850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9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00元。1996~1999年,乡内建成宋五营子村10000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和永龙泉5000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投资15万元对母花河两岸堤防进行了全线加固;由国家投资533.6万元,旗内投资355.7万元,群众自筹50万元,完成黄河丁家营子段控导工程。

六、德胜泰乡

民国初年,今德胜泰乡境内有一商号为“德胜泰”,地名由此而来。

该乡位于东经110°05′、北纬40°30′,地处旗内东北部沿河区。东与榆林子乡以哈什拉川为界,东南与新民堡镇接壤,南与王爱召乡毗邻,西南与树林召镇相连,西北与大树湾镇相接,北靠黄河,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德胜泰村距树林召镇16.5公里。全乡东西较长,呈条带状,总面积131平方公里。

该地区历史上属黄泛区。清朝前此地无人居住,沿河一带芦苇丛生,有少量榆树、柳树。从清朝光绪年间才开始有人在这里放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德胜泰属土默特旗管辖。1954年,划归达拉特旗第十一区辖。1958年,与榆林子公社合并。1977年,从榆林子公社划出,为德胜泰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德胜太乡。1999年,全乡辖15个行政村,73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4095户,总人口15159人,其中蒙古族127人,回族56人,满族8人。

境内地势平坦,土质属黄河泥沙沉积土,多为粘土,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严重。海拔高度1005米左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6.8℃,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4℃,年平均降雨量360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约3100小时。

全乡以农为主,总耕地面积6.3万亩,其中水浇地4.55万亩,以黄灌为主。农作物播种面积5.9万亩。1999年,粮食总产量1306.2万公斤,甜菜总产量225万公斤,葵花总产量223.8万公斤。全乡有林面积2000亩。

全乡有工商个体户180个,从业人员1123人,主要从事加工、商贸、维修、饮食服务等行业。1999年,全乡有农用汽车28辆,链轨车3台,农用三、四轮车400台,其他农用机械160台。乡境内有10千伏高压线路58公里,低压线路413公里,变压器68台,总容量3710千伏安。有机电井155眼。

全乡有学校7所,在校学生1901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均为100%。乡文化站设有图书、阅览、游艺室。全乡交通便利,开通了程控电话。有卫生院1所,床位17个,医务人员5人。1999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400万元,财政收入达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50元,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34452头(只),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600万元。

七、树林召镇

“树林召”名称起源于清朝中期,因原镇内西北角有一座榆树环抱的“释迦牟尼召”而得名。

树林召镇位于东经110°01′、北纬40°04′,地处达拉特旗中部,是达拉特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伊克昭盟的北部重镇。镇区东西5公里,南北4公里,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全镇辖24个居民委员会、1个行政村,5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21596户,总人口50737人,其中蒙古族3770人,回族97人,满族322人,朝鲜族5人,达斡尔族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树林召镇是旗王府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第七行政区。自1950年以后,旗人民政府一直设在这里。1957年,定名为树林召城关镇。后改为城关镇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更名为树林召镇。

境内地势平坦,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6℃,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30℃,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

镇内主干街道有树林召大街,锡尼大街、新华路、长征路,柏油马路纵横成网,连接贯通全旗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文化娱乐场所、医疗卫生等单位。

镇内市井繁荣,百货、五金、粮油、肉食、蔬菜等各种商店、门市部以及餐饮旅馆、理发、照相、缝纫、维修等各种服务行业和医疗卫生网点一应俱全。镇内工业企业有化肥厂、糖厂、造纸厂、制酒厂、农机修造厂;二轻工业有制革、制鞋、地毯、梳毛梳绒厂、木器、麻纸加工厂,橡胶制品厂、塑料拉管厂等。1999年,镇内企业有1715个,从业人员18055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最大的发电厂——达拉特发电厂,位于镇西南约3公里处。

镇内有旗第一、五、六、七、八,九中学6所,有5所完全小学,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卫生学校1所。在校学生共有16594人,教职工2302人。有公立幼儿园3所,单位、个体办幼儿园9所。伊克昭盟农牧学校和机械化造林总场设立于镇内。镇内有广播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宣传机构和影剧院、新华书店、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有旗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和镇人民医院,树林召乡医院、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站,为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提供了方便和保障。

全镇交通四通八达,210国道和包(头)—神(木)铁路从镇内通过,盟运输公司在镇内设有汽车站,旗运输公司客运、货运业务周转量逐年增加,每天都有发往各乡、镇、苏木的客车。镇内通讯设备现代化,电话全部程控化。镇内居民及各机关单位生活用水基本均由自来水公司统一供水。镇内蔬菜基地可年产各种蔬菜1470万公斤,养殖基地年产各种肉类达25.8万公斤。

1999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亿元,镇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450元,工业总产值达3.4亿元,镇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00元。

八、树林召乡

树林召乡位于东经110°01′、北纬40°24′,东与王爱召乡为邻,南与耳字壕镇接壤,西与展旦召苏木、解放滩镇以罕台川相隔,北与大树湾镇毗连,乡人民政府设在树林召镇内。全乡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总面积371平方公里。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建旗后属第七参领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第七区。1958年,成立树林召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树林召乡。1999年,全乡辖17个行政村,139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12241户,总人口34435人,其中蒙古族1064人,回族3人,满族1人。

全乡南高北低,南部为沙丘地带,北部为平原区,土壤沙粘适中,肥沃疏松,地下水丰富且水质好,农林牧皆宜,发展潜力大。平均海拔高度1080米,气候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6.8℃,最高38℃,最低-30℃,无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数为3100小时。

全乡有耕地面积13.1万亩,均为水浇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甜菜、葵花与其它杂粮。1999年,全乡播种面积148995亩,粮食总产量4848.2万公斤,甜菜总产量63万公斤,有林面积195万亩,有大小牲畜52016头(只)。

全乡有乡镇企业880个,从业人员17370人,年总产值达5.8万元。有农用高压线路272公里,低压线路1234公里,变压器379台,总容量22900千伏安。全乡以井灌为主,有机电井2569眼。有农用汽车90辆,链轨车20台,农用三、四轮车956台,其他农用机械136台。

全乡有学校16所,在校学生1585名。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达100%。乡内有文化站、图书馆、游艺室、展览室。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开通了程控电话。乡卫生院有60张病床,30名医务人员,有B超诊断仪、X光机等设备。1999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98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3032元。

九、大树湾镇

 大树湾镇位于东经109°57′,北纬40°29′,地处达拉特旗北部,北与包头市隔黄河相望,南与树林召乡相连,西与解放滩镇以罕台川为界,东与德胜泰乡为邻。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城村与树林召镇相距10公里。全镇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11.5公里,总面积130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至成立初期属包头市(县)管辖。1953年,建大树湾乡人民政府。1956年,将大树湾和二锁圪梁、东海心3个乡合并为大树湾乡。1958年,将大树湾乡划归树林召人民公社。1961年,将树林召公社划出9个村,成立了大树湾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大树湾乡。1997年,改建为大树湾镇。1999年,全镇辖10个行政村、76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5724户,总人口20301人,其中蒙古族110人,回族24人,满族2人。

境内系黄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境内平均海拔1080米,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300毫米,年平均气温6.8℃,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29℃,无霜期为15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200小时。

全镇以农业为主,有总耕地面积9.3万亩,盛产小麦、玉米、甜菜、葵花以及蔬菜等。1999年全镇总播种面积9.7万亩,粮食总产量3348.7万公斤,甜菜总产量900万公斤。牲畜总头数59350头(只)。

全镇有乡镇企业283个,从业人员2570人。有种养殖专业户120户,从业人员达360人。1999年,全镇有农用汽车71辆,链轨车19台,农用三、四轮车490台,其他农用机械170台(套)。全镇有10千伏高压线路93公里,低压线路454公里,变压器145台,总容量7700千伏安。有机电井997眼。

全镇有学校9所,在校学生2870人。全乡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均达100%。镇文化站设有图书阅览室、游艺室,并在各村设有文化活动点。镇内开通了程控电话,交通四通八达。镇卫生院有床位23个,医务人员15人。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设备不断更新。1999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 20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1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150元。

十、展旦召苏木

展旦召苏木境内在清同治年间修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召庙,名为“展旦召”,后成为地名。展旦召苏木位于东经109°30′,北纬40°17′,地处旗境中部,东与树林召乡隔罕台川相望,南跨库布沙漠与青达门乡接壤,西与蓿亥图乡相连,北与解放滩镇、昭君坟乡毗邻。苏木人民政府驻地柴登嘎查距树林召镇50公里,是全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境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10公里,总面积463.88平方公里。

1980年,从昭君坟公社划出3个村、从解放滩公社划出2个村建成展旦召牧业公社。1984年,改为展旦召苏木。1999年,辖5个嘎查,33个牧业生产合作社,总户数1958户,总人口6773人,其中蒙古族1206人,回族1人,满族4人。

全境地处库布沙漠北缘洪积扇平原与黄河冲击平原交接地带,地形平缓,地下水源丰富,南部是沙漠,约占30万亩,北部以干旱荒漠草原为主,其次是盐生草甸,约占30万亩。全苏木水域面积2000余亩,较大的有西部的乌兰淖海子,面积约1000亩。西柳沟纵贯南北,将苏木境内分成两大块。

展旦召苏木是达拉特旗唯一以牧业经济为主体经济的苏木。该苏木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营造了长达23公里的库布其沙漠锁边林,同时营建了大面积的人工草牧场。全苏木有林面积5万亩,有草牧场面积40万亩,有大小牲畜42602头(只)。1999年,播种粮豆作物面积4.2万亩,粮食总产778.5万公斤,甜菜42.9万公斤,葵花51.7万公斤。有10千伏高压线路79公里,低压线路357公里,变压器61台,总容量4070千伏安。有机电井269眼。有农用汽车22辆,链轨车3台,三、四轮机动车45台,其它农业机械62台。

全苏木有工商企业87个,从业人员133人,年总产值为1790万元。全苏木有学校7所,在校学生716名,教职工279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合格率、普及率、巩固率都达到100%。苏木驻地有医院、兽医站、信用社等。

境内有驰名中外的响沙湾旅游景点,每年到此观光旅游的中外游客达5000多人次。境内古老的展旦召寺庙也吸引众多游人。境内还盛产多种天然药材,特别是“梁外甘草”和麻黄草闻名遐迩。1996年,苏木开通程控电话,并新修建苏木至树林召镇的公路。当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91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为1850元,财政收入达到42万元。

十一、解放滩镇

因境内很早以前有一制碱作坊,人们便将地名叫做“碱房滩”。1949年,人们为了庆祝翻身解放,以“碱房滩”的谐音改名为“解放滩”,镇名由此而来。

解放滩镇位于东经109°47′,北纬40°27′,属旗内西部沿滩区。北靠黄河,南邻展旦召苏木,东接大树湾镇,西连昭君坟乡。镇人民政府在天义长村,距树林召镇26公里,总面积224.7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第五参领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第五区。1958年,成立解放滩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解放滩乡。1997年,改为解放滩镇。1999年,全镇辖10个行政村,82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4641户,总人口16849人,其中蒙古族11人。

镇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沙漠区,北为黄河南岸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地下水源丰富,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境内平均海拔高度1120米左右,气候干旱多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6.8℃,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28℃,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无霜期15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3200小时。

全镇以农为主,是旗内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有总耕地面积8.1万亩。1999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8万亩,粮食总产2981万公斤,甜菜总产量580.7万公斤,葵花总产量467万公斤。有大小畜38187头(只),

1999年,全镇有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289个,从业人员1200人,年总产值达14260万元。有农用汽车73辆,链轨车22台,农用三、四轮车389台,其它农用机械122台,有机电井1280眼。有10千伏高压线路155公里,低压线路559公里,变压器58台,总容量9910千伏安。

1999年,镇内有学校8所,在校学生2345人,教职工2150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为100%。镇卫生院有床位20个,医务人员15人,有B超诊断仪和X光机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全镇财政收入达到3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50元,招商引资达6000万元。95%的农民吃上自来水,实现了村村社社通砂石公路,镇内开通程控电话,调频广播覆盖率达100%。投资68万元,建起占地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十二、昭君坟乡

昭君坟乡境内东北部靠黄河边有一座海拔高1048米的椭圆形山包,相传为王昭君之墓,因此而得名。

该乡位于东经109°39′、北纬40°28′,属旗境西部沿河区。北靠黄河与包头市昆区隔河相望,南邻展旦召苏木,西与四村乡接壤,东与解放滩镇毗邻。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二狗湾与树林召镇相距40公里。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第五参领区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第五区辖。1958年,成立昭君坟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昭君坟乡。1999年,全乡辖6个行政村,33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1938户,总人口7240人,其中蒙古族86人,回族5人,满族4人。

全乡地形较为复杂,南部为洪积扇平原,东部和北部为黄河冲击平原,西部是黄土高原地带,西柳沟河纵穿全乡。乡境内盐碱地多,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差,是全旗的贫困乡之一。全乡海拔高度平均在1100米左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6.8℃,最高37℃,最低-22℃,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约3200多小时。

全乡以农业为主,总耕地面积3.9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万亩。1999年,全乡总播面积3.6万亩,粮食总产量819万公斤,甜菜总产量140万公斤,葵花57.6万公斤。有林面积3.5万亩,大小畜18804头(只)。

1999年,全乡有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54户,从业人员1990人。全乡有农用汽车50辆,链轨车17台,农用三、四轮车150台,其它农用机械56台。有10千伏高压线路84公里,低压线路64公里,变压器69台,总容量4600千伏安。有机电井535眼。

全乡有学校7所,在校学生1369人,教职工277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100%。有卫生院1所,床位13个,医务人员10人。全乡开通程控电话,交通便利,吉格斯太—巴拉贡三级油路横穿全乡,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全部实现砂石化。乡内建成旅游渡假村,发展旅游事业。1999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乡镇企业产值68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800元。

十三、四村乡

四村乡位于东经109°32′,北纬40°39′,属旗境内西部沿河区。北靠黄河,南依库布其沙漠,西与乌兰乡相接,东与昭君坟乡为邻。乡人民政府设在四村村,距树林召镇50公里。全乡总面积215平方公里。

四村乡原属包头市所辖。1953年,划归达拉特旗第四区管辖。1958年,将四村、羊场、斯尔凯湾乡统一划归昭君坟,成立昭君坟人民公社。1960年,从昭君坟划出,成立四村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四村乡。 1999年,全乡辖14个行政村,63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4274户,总人口15631人,其中蒙古族59人,回族20人。

乡境内南部为沙漠区,北部为黄河冲击平原,盐碱地较多。中部有一道隆起的黄土梁,下面有白粉球矿,是天然的刷墙涂料,蕴藏量丰富。境内平均海拔1008米左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3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6.9℃,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28℃,无霜期156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数3200小时。

全乡以农业为主。1999年,总耕地面积6.3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4.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6.9万亩,粮食总产量2360.55万公斤,甜菜总产800万公斤,葵花总产463万公斤。全乡有大小牲畜30965头(只)。

全乡有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90个,从业人员1 230人,年创产值14609万元。有农用汽车62辆,链轨车17台,农用三、四轮车160台,其他农机具56台(套)。有机电井434眼,农用高压线路72公里,低压线路395公里,变压器61台,用电总容量4030千伏安。

全乡有公立学校8所,在校学生1816人,教职工115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全乡开通了程控电话,交通便利,吉格斯太—巴拉贡公路横穿乡境。乡文化站设施齐全,乡卫生院有床位19个,医务人员12人。1999年,全乡财政收入13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20元,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300万元。

十四、乌兰乡

乌兰乡位于109°18′,北纬40°27′,地处旗内西部沿河区。东与四村乡毗邻,西与中和西镇接壤,南邻蓿亥图乡,北靠黄河与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隔河相望,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新圪旦村距树林召镇约80公里。全乡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总面积308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第四参领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为第四行政区。1958年,成立乌兰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乌兰乡。1999年,全乡辖7个行政村53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2738户,总人口9574人,其中蒙古族177人,回族57人,满族33人。

乡境南高北低,南为库布其沙漠,约占全乡总面积77%,北为黄河冲击平原,约占全乡总面积23%,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差。境内平均海拔1050米,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250毫米,年平均气温6.8℃,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28℃,无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3200小时。

全乡以农牧为主,兼有渔业,总耕地面积4.3万亩,水浇地面积3.2万亩。1999年,全乡粮食总产量764.2万公斤,甜菜总产量318万公斤,全乡有林面积1.1万亩,大小牲畜25657头(只)。

1999年,全乡有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162个,从业人员1147人,年创产值7971万元。有农业运输汽车17辆,链轨车5台,农用三、四轮车190台,其他农机具60台(套)。有扬水站7处,机电井660眼,农用高压线路62公里,低压线路344公里,变压器77台,总容量5070千伏安。

1999年全乡有学校5所,在校学生1351人,教职工291人。有地区中心医院1所,床位17个,医护人员17名。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达100%。全乡开通程控电话,乡村公路达到砂石化,乡文化站配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1999年,全乡农牧民人均收入1300元,农业总产值达1800万元,财政收入达百万元。

十五、中和西镇

中和西镇位于东径109°08′,北纬40°29′,地处旗境西北部,北靠黄河与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先锋乡隔河相望,南部为库布其沙漠北缘地带,东与乌兰乡相连,西隔毛不拉孔兑与杭锦旗交界。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伙房村距树林召镇83公里,全镇总面积293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今中和西境属第四参领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为第四行政区,为红海补拉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划入乌兰人民公社。1962年,从乌兰公社划出成立中和西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中和西乡。1999年,撤乡设镇。1999年,全镇辖7个行政村、48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2352户,总人口9664人,其中蒙古族230人,回族17人,满族5人。

境内南部为库布其沙漠北侧风沙区,中部为黄河冲击平原与库布其沙漠相接地带,属地下水埋藏浅的半沼泽低洼地带,土质为灰色草甸土。北部为黄河冲击平原。境内平海拔为1070米,冬冷夏热,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6.8℃,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28℃,无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约3200小时。

全镇以农牧业为主。1999年,全镇总播面积5万亩,粮食总产量860.5万公斤,甜菜总产量382.5万公斤,葵花总产量346万公斤。全乡有林面积2.5万亩,大小牲畜59012头(只)。

1999年,全镇有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159个,从业人员649人,年创产值3265万元。有农用汽车20辆,链轨车9台,农用三、四轮车130台,其他农机具50台(套)。有扬水站2处,有机电井746眼,高压线路94公里,低压线路291公里,变压器98台,总容量6310千伏安。

全镇有公立学校7所,在校学生1258人。有乡卫生院1所,床位11个,医护人员17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儿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达100%。有乡文化站,信用社,邮电所,兽医站,商业网点。镇内开通了程控电话,吉格斯太—巴拉贡公路横穿镇境。1999年,全镇农牧民人均收入2630元,财政收入达111.5万元。

十六、蓿亥图乡

蓿亥图乡在很久前生长茂密的红柳,“蓿亥图”系蒙语,意为“茂密的红柳”。

该乡位于东经109°23′,北纬40°12′,属旗境西南部。西与杭锦旗塔然高勒乡为邻,东与高头窑镇毗连,南与呼斯梁乡接壤,北与乌兰乡、展旦召苏木交界,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牛场梁村距树林召镇125公里,全乡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

清顺治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今蓿亥图乡境属第三参领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三行政区管辖。1958年,成立蓿亥图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蓿亥图乡。1999年,辖10个行政村、63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2020户,总人口9240人。其中蒙古族575人,回族1人,满族1人。

乡境地形地貌复杂,南部为丘陵地带,占总面积的21%;中、东、北部为固定、半固定沙区,西北部为库布其沙漠所环绕。布尔斯太沟、黑赖沟两条孔兑分布于乡境内中部和东部。地下水资源贫乏,大部分埋藏深度在100米以下。乡境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7.4℃,降雨量200毫米左右,降雨少,蒸发快。年平均扬沙日数70天以上,风大沙多。年日照时数约3200小时。

全乡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以糜、黍、油菜籽、山药为主。以旱耕农业为主。1999年,总耕地面积6.5万亩,粮食总产量839.1万公斤。全乡有大小畜43710头(只)。有农用汽车6辆,三、四轮机动车45辆,链轨车7台,其它农用机械86台。有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96个,从业人员567人,年总产值58万元。

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有信用社,卫生院,邮电所,农科站,兽医站等。有学校13所,在校学生1081人,教职工106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达100%。1999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为1960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500元,财政收入为120万元。

十七、呼斯梁乡

呼斯梁乡位于东经109°20′,北纬40°01′,地处旗境西南部。西与杭锦旗接壤,南连东胜市,北接蓿亥图乡,东与高头窑镇为邻。乡人民政府天定沟距树林召镇112公里。全乡南北28公里,东西32公里,总面积487.4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第三参领区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三行政区辖。1958年成立呼斯梁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呼斯梁乡。1999年,全乡辖8个行政村,64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2098户,总人口7384人,其中蒙古族15人,满族1人。

乡境海拔高度在1250~1098米之间,属丘陵山区,地势起伏大,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季节性沟川较多,有黑赖沟、布尔斯太沟等。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年平均降雨量2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35℃,无霜期100~150天,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约3180小时。

全乡以农牧为主。有半荒漠、荒漠坡梁草原85万亩。1999年,全乡有大小畜32509头(只),有耕地面积3.5万亩。以旱作农业为主,作物品种有糜子、荞麦、山药以及少量小麦、玉米,粮食总产量365.42万公斤。有机电井178眼。有农用汽车8辆,链轨车7台,三、四轮机动车50辆,其它农用机械172台。

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有各种商店、门市,有信用社、财税所、邮电所、兽医站。有卫生院1处,床位5个,医护人员6人。有学校10所,在校学生746人,教职工274人。

十八、高头窑镇

民国初年,有一姓高的人招来一些穷苦人在今高头窑镇境内建窑采煤,自任“把头”,人们便将此窑叫做“高头窑”。“高头窑”一名由此而得。

高头窑镇位于东经109°28′~109°26′,北纬39°56′~40°27′。地处旗境西南部,西与呼斯梁乡接壤,东与青达门乡为邻,南接东胜市柴登与泊江海子乡,北连蓿亥图乡与展旦召苏木。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宝利庙村距树林召镇80公里。全镇东西宽约20公里,南北长约39公里,总面积685.6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第三参领区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三行政区辖。1956年,建为第二行政村,后改为第二行政乡。1958年,成立高头窑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高头窑乡。1998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1999年,全镇辖13个行政村、84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3002户,总人口11858人,其中蒙古族394人,回族4人。

境内平均海拔1400米,沟壑纵横,季节性沟川较多,大的有鄂勒斯太沟、查干沟、黑塔沟、水多湖沟。年平均降雨量115.4毫米,年平均气温7.4℃,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25℃,无霜期12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3208小时。

全镇属半农半牧区,长期坚持“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建设方针。境内有天然草牧场52万亩,牲畜总头数40675只(头),有耕地面积4.9万亩,其中沟塔水浇地1.9万亩,总播种面积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糜子、谷子、小麦、玉米、黍子、荞麦、山药等。1999年,粮食总产量400万公斤,甜菜总产量23万公斤。全镇有农用汽车3辆,链轨车6台,三、四轮机动车53辆,其它农用机械94台。有10千伏高压线路213公里,低压线路797公里,变压器65台,总容量3760千伏安。

境内的白家塔、宝利、石山子、昌汉村蕴藏着储量很大的褐煤,年产量12万吨。商业、运输、饮食服务、建筑业等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全镇有工商个体户134个,年创产值4802万元。

全镇有学校13所,在校学生1782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普及率均达到100%。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有文化站,营业所、信用社、邮电所、工商所、地区法庭、公安派出所、财税所、伊克昭盟发电厂。有地区中心卫生院,床位12个,医护人员16人。

1999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500万元,农牧业总产值为2000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650元,财政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

十九、青达门乡

“青达门”系梵文“青达牟尼”的谐音,意为“如意宝塔”。因境内有3个山头、犹若宝塔耸立,故地名称“青达门”。

青达门乡位于东经105°50′,北纬40°01′,地处旗境西南部,东与耳字壕镇以罕台川为界,南与东胜市添漫梁、罕台庙乡接壤,西与高头窑镇毗邻,北与展旦召苏木,解放滩镇相连。乡人民政府设在纳林塔,距树林召镇65公里。全乡总面积582.4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郡王旗辖,新中国成立后划归达拉特旗第十区辖。1958年,成立青达门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青达门乡。1999年,全乡辖14个行政村,106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2409户,总人口10278人,其中蒙古族181人。

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大部分地方沟壑纵横,地势起伏不平,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有八大孔兑其中之一的罕台川穿越乡境,境内还有哈达图沟、查干沟、乌兰色太沟等季节性河流,每逢雨季,山洪携带大量泥沙,造成水土流失。境内平均海拔1300米,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大风扬沙日数60~70天。年平均气温7.3℃,最高气温达33℃,最低气温达-30℃,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降雨量250~300毫米,夏末秋初易出现冰雹天气,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200小时。

境内矿产资源较丰富,地下储有褐煤、石英砂、石灰石、含铁盐、砂金矿等,建有罕台煤矿、纳林煤矿等企业。

全乡以农为主,有总耕地面积4.4万亩,其中浇地1.1万亩。1999年农作物总播面积4.2万亩,粮食总产量640.6万公斤。大小畜总头数35183头(只)。全乡有工商企业106个,从业人员722人,年创产值5470万元。有农用汽车13辆,链轨车14台,机动三轮车和四轮拖拉机101台,其它农业机械54台。

乡人民政府驻地有邮电所、文化站、信用社等。全乡有公立学校11所,在校学生1028人,教职工101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均达100%。1999年,全乡农业总产值2138万元,财政收入达到63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616元。

二十、耳字壕镇

耳字壕镇位于东经110°02′,北纬39°59′,地处旗境南部、梁外丘陵山区中部。东与敖包梁、盐店乡相隔哈什拉川,南与东胜市接壤,西与青达门乡以罕台川为界,北接库布其沙漠与树林召乡相邻。镇人民政府驻地耳字壕村距树林召镇55公里,距伊克昭盟所在地东胜市28公里。全镇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40公里,总面积621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第二参领区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二行政区辖。1958年,成立耳字壕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耳字壕乡。1998年,建为耳字壕镇。1999年,全镇辖11个行政村、63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2572户,总人口10278人,其中蒙古族206人,回族106人,满族5人。

境内地形复杂,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库布其沙漠区。较大的季节性河流有罕台川、合同沟、朝脑沟、达汗沟。境内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土壤瘠薄。平均海拔1260米,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200毫米,秋季易遭冰雹灾害。年平均温度7.4℃,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32℃,无霜期13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约3200小时。

全镇以农牧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糜子、黍子、谷子、玉米、荞麦、土豆等。1999年,总耕地面积5.2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1万亩,总播种面积4.2万亩,粮食总产量371.4万公斤。有大小畜41420头(只)。

1999年,全镇有工商个体户667个,从业人员3933人,年创产值21738万元。全镇有农用汽车30辆,链轨车14台,机动三轮车和四轮拖拉机147辆,其它农机具95台(套)。有机电井336眼。全镇有学校13所,在校学生947人。全镇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均为100%。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有粮站、战备医院、邮电所、信用社、农机站、兽医站等。境内交通便利,210国道纵贯全境。当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04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400元。

二十一、盐店乡

据传,200多年前,今盐店乡人烟稀少,只有一些盐商路过这里,后来有人在此开设店铺供盐商和过往行人寄宿,因此而得名“盐店”。

盐店乡位于东经110°16′,北纬40°23′,地处旗境东南部。东隔母花沟与马场壕乡相望,西与耳字壕镇、新民堡镇以哈什拉川为界,南连敖包梁乡,北与白泥井镇接壤。乡政府所在盐店村距树林召镇60公里。全乡总面积371.6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第一参领区辖。抗日战争时期,盐店曾是王府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行政区辖。1958年,成立盐店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盐店乡。1999年,全乡辖8个行政村,50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1780户,总人口6838人,其中蒙古族518人。

乡境内地形南高北低,南为丘陵区,北为库布其沙漠区。境内平均海拔1300米,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350毫米,年平均气温7.4℃,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25℃,无霜期120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3100多小时。

全乡以农牧业为主,有耕地面积2.8万亩,其中水浇地2.3万亩。199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3万亩,粮食总产量142.3万公斤。大小牲畜34010头(只),有林面积14.6万亩。

有乡镇企业、工商个体户共131户,从业人员410人,以柳编、加工业为主,年创产值1398万元。有农用汽车14辆,农用机动三、四轮车67台,链轨车6台,其它农机具60台(套);有10千伏高压线路174公里,低压线路391公里,变压器57台,总容量3890千伏安。有机电井319眼。

1999年,全乡有学校10所,在校学生1494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均达到100%。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有邮电所、信用社、财税所、营业所、工商管理所等单位。有地区中心卫生院1所,床位7个,医护人员18人。

该乡交通便利,包准(包头至准格尔旗)公路通过境内,乡人民政府通往村社的道路畅通。1999年,全乡农牧民人均收入1734元,财政收入70万元。

二十二、敖包梁乡

敖包梁乡位于东经110°17′,北纬39°35′,地处旗境东南部,东与马场壕乡为邻,东南与准格尔旗交界,西南与东胜市接壤,西与耳字壕镇相隔哈什拉川,北与盐店乡接壤。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店梁距树林召镇75公里。全乡总面积330.5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第一参领区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行政区辖。1956年,建敖包梁乡。1958年,建敖包梁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敖包梁乡。1999年,全乡辖10个行政村66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2090户,总人口7195人,其中蒙古族202人,回族6人。

境内为丘陵山区,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季节性河流有哈什拉川、母花沟、牛川。平均海拔1200米,属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年平均降雨100毫米,年平均气温6.9℃,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33℃,无霜期130天左右,秋季易遭雹灾,年平均日照时数3200小时。

全乡以农牧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糜、黍、山药、玉米、谷子等。有耕地面积3.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7940亩。1999年,全乡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万亩,粮食总产量351.39万公斤。有草牧场19万亩,大小牲畜20935头(只)。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褐煤、石英砂、粘土、云母岩,硫磺等。有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216个,年创产值13853万元。有农用汽车24辆,链轨车2台,机动三轮车和四轮拖拉机37辆,其他农业机械129台,有机电井181眼。

全乡有学校10所,在校学生981人,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均为100%。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设有卫生院、兽医站、文化站、信用社、农机站、邮电所、各种商业门点。开通了程控电话,包(头)准(格尔旗)公路从境内通过,交通便利。1999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645万元,财政收入达到96.2万元。

二十三、马场壕乡

据传,清朝末年,今马场壕乡境内有一富户,饲养有大量马匹,又因境内壕多的特点,人们习惯称为马场壕。

马场壕乡位于东经110°31′,北纬40°03′,地处旗境东南部。东与准格尔旗接壤,南与敖包梁乡毗邻,西与盐店乡以母花沟为界,北与吉格斯太镇相连。乡人民政府驻地马场壕村距树林召镇85公里。全乡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7公里,总面积573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第八参领区所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八行政区辖。1958年,成立马场壕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马场壕乡。1999年,全乡辖10个行政村、78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2199户,总人口7955人,其中蒙古族558人。

全乡地貌分为两大部分,北部为库布其沙漠区,有许多小型盆地,俗称壕;南部为丘陵山区。沙漠区约占总面积的73.9%,丘陵区约占总面积的26.1%。地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境内较大的季节性河流有东柳沟、母花沟等。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是全旗降雨较多的地方。无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3200小时。

全乡以农牧林为主。全乡有林面积28万亩,有耕地面积4.8万亩,其中水浇地1.4万亩。199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05万亩,粮食总产量308.4万公斤。有草牧场45万亩,大小畜总头数达49198头(只)。

全乡有个体工商户281户,从业人员1016人,以柳编、加工业为主,年创产值1387万元;有农用汽车30辆,链轨车5台,农用小四轮35辆,其它农机具208台(套);有高压线路69公里,低压线路74公里,变压器18台。有机电井382眼。

全乡有学校10所,在校学生1036人,教职工281人。全乡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合格率、巩固率均达到100%;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有卫生院、文化站、信用社、兽医站、邮电所和商业网点,开通了程控电话。1999年,全乡财政收入达到6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