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科技为笔 绘就美丽“几字弯”

发表时间:2024-05-15 15:42:42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生态建设的发动机、助推剂、加速器,不断推动着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事业取得新发展。

库布其沙漠腹地深处,“90后”返乡大学生敖日格勒正在用螺旋钻孔法植树:只见一个人用螺旋钻孔机在沙地钻出1米深的细孔,另一个人快速将树苗插入孔内,10秒即可种一棵树。

“2012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开始参与防沙治沙。刚开始种树时,找不对方法,锹挖植树一天可以种植一两亩地,成活率也低。三年前我使用了螺旋钻孔法,两人一组,一天可以种20多亩,成活率达80%以上,大大降低了植树成本,植树效率是以前的10倍。2024年我计划种8000亩,到4月已经完成了4000多亩。”敖日格勒介绍。

在鄂尔多斯市,越来越多像敖日格勒这样的“90后”年轻人挺进沙漠,带来了治沙利器,白旭东也是其中一位。

打开无人机顶端的白色料口,倒入飞播树种,关闭料口。5秒钟后,重约25公斤的无人机随即盘旋在库布其沙漠上空。在白旭东的引领下,另外9台无人机依次启动,一字排开,一粒粒树种从天而降。这就是造林现场的高科技场景——无人机飞播造林。

“种树不挖土,来年绿满山”。白旭东告诉笔者,无人机飞播技术单次飞行时长约为7~8分钟,每次可作业面积5~6亩,优势明显,具有经济高效、作业区域精准、作业安全系数高等优点。

科技治沙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防沙治沙的“大家伙”——可降解沙障铺设车、一体化沙障铺设车等智能防沙治沙机械设备。它们以科技治沙为出发点,通过机器人造林、无人沙障机固沙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防沙治沙及生态治理科学化、规模化、智能化及产业化水平。

“我们正在研发的句芒—301机器人,采用集群本地联合控制技术,每台机器人依照林业相关种植要求,以沙柳为例,每亩种植159株,19分钟即可完成,油耗仅为2.1升每亩。5台种植机器人为一作业单元,一天能实现约180亩种植任务。”呼和浩特市锦泰明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郭杨介绍,“相较于人力治沙,机械化治沙更具优势,以机械化作业替代以往的‘人海战术’,不仅提升了治沙效率,解放了人力,而且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库布其沙漠中的高科技治沙元素随处可见,微创水汽法植树、数字化和智能化治沙技术、立体光伏治沙技术……

在几十年的防沙治沙中,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权威院所合作,探索推出大坑整地、做水栽植、覆膜造林、打孔深栽、低压水孔造林等创新技术,探索出立体生态光伏治沙、智能植树机器人等一批实用型新技术、新装备,累计取得290多项治沙科技创新成果。科技治沙在荒漠化防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成为我们播撒绿色希望的强大支撑。

新时期,国家给予“三北”工程新的国家重大战略定位,毋庸置疑的是,实现大规模的“绿进沙退”,需要智能化、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来提升效能、精准实施。2024年,鄂尔多斯市计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00万亩,需日均完成治沙1万亩以上。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鄂尔多斯市正在强化科技支撑,加快脚步向科技要生产力,努力把治沙效率提上来。

推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向防沙治沙领域聚集。鄂尔多斯市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规划建设库布其沙漠400公里“光伏长城”和毛乌素沙地风电光伏“一廊多点”工程,实现库布其1200万亩沙化土地、毛乌素300万亩裸露沙地全面治理,容纳1.5亿千瓦总装机容量,促进生态治理与能源开发的融合发展,将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成重要的生态工程、发展工程、惠民工程。

与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团队合作共建鄂尔多斯市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在全区率先提出荒漠化防治“智能机械研发应用”科技攻关,积极申报“智能平茬机械及智能无人机飞播研发应用”“智能网格立式沙障铺设机械及植树机器人研发应用”“鄂尔多斯市创新性荒漠化防治与治理实现途径及技术研究方法”等3个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研制出一批智能沙障铺设机、飞播作业无人机等机械设备……科学技术的加持发力,必将助力鄂尔多斯市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面治理库布其沙漠、歼灭毛乌素沙地。

以科技为笔绘就美丽画卷,在强大科技推动下,在榜样模范的精神激励下,不畏艰辛,久久为功,新时代的鄂尔多斯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良性发展之路,相信鄂尔多斯防沙治沙事业定会取得更大成就,荒漠化土地定能重新焕发绿色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