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特旗乡村建设

发表时间:2016-05-07 21:14:13    来源:《达拉特旗志》

一、公共建筑设施

乡镇苏木公共建筑设施主要有乡党委、乡人民政府、供销社、信用社、学校、邮电所、医院、兽医站、村委会、农电站等建筑和设施。这些建筑大部分为60和70年代所建。90年代以后,多数乡镇、苏木都重新修建了办公用房以及其它公共建筑设施,如商业服务设施和农贸市场等。1992年,乡级公用建筑设施面积为24.88万平方米,村级公用设施面积为6.18万平方米。1996年,乡级公用设施面积为29.62万平方米,村级公用设施面积为8.41万平方米。

农村过去称为“大队部”、“俱乐部”等公用建筑设施,大部分建于60年代,80年代后,大多被拆除或转为个人所有。90年代,旗内很多地方又重新建起了村委会办公室、会议室、文化室等公共设施。农村牧区居民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断改建、新建居室,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二、农村交通

旗内乡村道路大部分是自然形成的。1982年以前,只进行道路养护,没有铺建新路。1982年,修筑了树林召至蓿亥图的四级乡道127公里。1985年,修建了树林召至敖包梁的三级旗道86公里(其中有20公里沥青路面)。1986年,修筑了树林召至榆林子的三级砂石乡道30公里。1991年,修建了新民堡至吉格斯太的三级旗道34.5公里(沥青路面)。1993年,修建了树林召至秦油房的四级砂石村道8公里。1994年,修建平原到南火房的四级砂石村道7公里。1995年,修建了中和西乡政府到南火房的四级砂石村道5公里、中和西乡政府至翻身圪坦的四级砂石村道8公里、解放滩乡政府至李祥圪堵的三级砂石村道4公里。1996年,筹建了树林召至展旦召的四级砂石乡道37公里、中和西乡政府到新建的四级砂石村道3公里、黄木独到樊家营的三级砂石村道9公里、榆林子到唐公营的三级砂石村道55公里。从1996~1999年,全旗利用民工建勤、集资、贷款等多种形式,新建和改建乡、村公路1444.91公里,其中黑色路254.11公里,砂石路664.3公里。

三、农村供水 

旗内南部山区部分地区地下水位较低,水源奇缺,水质较差。重点缺水区有蓿亥图、敖包梁、青达门3个乡。

民国38年(公元1949年)前,缺水地区的取水方式大部分是夏季接屋顶雨水,山沟拦蓄洪水,冬季融化冰雪。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蓿亥图官井打成一口土井。清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公元1896~1898年),蓿亥图德胜成打成2口土井。这是旗内最早凿成的人畜饮水井。

从1966年开始,蓿亥图在国家扶持下,首先在牛场梁官井开始实施截伏流工程。后又在乔家圪卜、元宝湾、万太兴、东乔家圪卜、武大仓、牧业村等地修建了截伏流工程,解决了当地的人畜饮水问题。昭君坟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地下水质差,水中含盐、缺碘,含氟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1978年,国家补助7万元,乡、村、群众集资5万元,建起了昭君坟乡供水站,解决了当地居民饮水问题。敖包梁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地下水资源奇缺,当地人畜饮水十分困难。1985年,国家投资45万元,乡里自筹1万元,建成敖包梁乡供水站,采用大口井积潜水的办法,一级提水上山,自流供水。旗内21个乡的地下水中含盐、碱、硝、氟。旗内的降氟改水工作从1968年开始,到1983年建成4口改水井。1989年,成立了农村牧区改水办公室。1992年,上自来水工程配套设备8处,受益人口1167人。1996年,上自来水工程配套设备62处,受益人口10.26万人。1992~1999年,旗内共投资1827万元,建水厂126处,为农牧区10.15万人供上了符合卫生标准的自来水。投资51.65万元用于农牧区环境卫生建设,共建公厕、校厕7处,户厕866个,使农牧区卫生条件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