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特旗沙漠治理

发表时间:2016-04-29 16:41:14    来源:《达拉特旗志》

第一节 政策 措施 

一、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旗内主要贯彻了“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和“谁造(林)谁有”的政策。60年代,坚持贯彻执行“谁造谁有”的政策,给社员划拨自留树,鼓励社员植树造林。70年代,根据中共伊克昭盟委员会的以治沙为重点的农林牧水综合治理规划,旗内制定了“以牧为主,全面规划,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农林牧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1974~1978年,全旗造林61万亩,使沙化面积得到有效治理。从1978年始,参加“三北”防护林建设,认真制订和组织实施了工程计划。80年代,全旗开始划拨宜林荒地,鼓励农牧民治沙造林。

二、措施

(一)工程措施:主要是采用栽植沙柳、沙蒿设沙障、粘土封闭、飞播造林等措施。1978年投资6999.89元,在210国道孤子梁段治理沙害6.5公里。其中采用粘土封闭流沙228.4亩;栽植沙柳、沙障150公里,共用沙柳150万斤,栽植沙柳23.7万株;栽植行道树6公里(6117株);播种柠条300亩,保证了210国道畅通无阻。1986年开始,利用沙柳沙障结合生物措施,治理包(头)—神(木)铁路库布沙漠段的沙害。到1999年,治理面积达到34.4万亩。

旗内利用飞机播种灌木和牧草,取得治沙的成功经验。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展旦召飞播2次,共计43.3万亩。1989~1999年,先后飞播10余次,约每年飞播3万亩。到1999年,飞播灌木保存面积达15万亩。

(二)生物措施

1.适地适树。在洪灌区营造用材林,浅水位厚土层地带营造乔、灌混交固沙林,深水位或无灌溉条件地带营造耐干旱灌木林。

2.封沙育草。是治理沙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采取少则1~2年,多则3~4年的封育,使植被得以恢复。在封育林草地内,一般乔、灌、草结合,以灌木为主;带、网、片结合,以带为主,适应沙区肥力低,水分少、营养差的条件,合理利用土地,提高防风固沙改土效果。

3.把握树木生长特性,开展四季造林。在一定自然湿度的土壤条件下,从4月份开始造林,继5~8月份雨季到来这一阶段,采用当年生小叶杨、沙枣、柳树、榆树实生苗或杨柳抽穗进行造林,并利用雨季播种柠条杨柴。冬季选择不冻层进行冬季造林。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开展造林活动,增加植被,治理沙化。

第二节 分区治理

一、北部沿河平原区

在低河漫滩地营造黄河护堤护岸林和农田林网,以乔木为主。在高河漫滩地上,营造农田防护林和用材林。农耕地周围以农田防护林为主,树种选用良种杨树。在冲击、洪积沙地、半固定沙地要开发水利资源,建立用材林基地,树种可选用榆树和杂交品种杨,注重营造混交林。用材林集中于孔兑河床两岸的冲击沙地,既可控制沙化,又可培植民用木材,一举两得。

库布其沙漠区

由于库布其沙漠区主沙带与两侧侵蚀边缘地带条件的差异,应分别因地制宜治理。

(一)主沙区:多为中小型新月型沙丘链和格状新月型沙丘。从西至东有七里明沙、乌兰泊素沙、毛不拉沙、二马圪卜沙、保少圪堵沙。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浅,容易治理。罕台川以西,多为大型流沙连在一起,主沙带由东至西逐步加宽,南北宽8~20公里,一般宽15公里左右。除边缘地带为中小型沙丘外,大部分为新月型沙丘链以及格状沙丘和垄状沙丘,植被稀疏。除北部边缘地区和流沙腹地有小部分地下水位浅之外,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深,治理非常困难。必须因地制宜,控制放牧,保护植被,封育和造林并举,乔灌结合,带网片结合,逐步扩大林草面积,使沙化得到控制。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植被覆盖率在50%以上的固定沙地,要依产草量确定载畜量,实行轮封轮放制度,确保植被覆盖率逐步提高。

第二,植被破坏较为严重,覆盖率在25~25%的沙地,采取人工补植和封育相结合的措施,种植柠条、杨柴等豆科灌木,建立优良牧草基地,补植后封闭,待灌木成林后再行利用。

第三,植被破坏很严重,覆盖率不足25%的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已失去恢复原生植被的能力,须先封闭,而后通过人工逐步治理。

(二)北侧侵蚀边缘区:北起洪积扇边缘区,南至主沙带北缘。这个区域自然条件好,地下水丰富,水质良好,植被覆盖率较高。但由于过牧和垦殖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沙化。这一区域根据立地类型由近及远,由北向南逐步推进,治理一片,巩固一片。

第一,在浅水位大型沙丘丘间低地营造3年生的高杆速生树木,迎风设置沙障,并营造乔灌草混交林。

第二,浅水位中小沙丘地带,用灌木林带固沙,同时在灌木林带间营造乔木,建成乔灌混交的固沙林地,成为间伐用材、生产柳条的“空中牧场”。

第三,深水位中小沙丘,水位在2米以下的区域,以灌木固沙为主,采取先封后育的办法。

第四,水位深度在2米以下的大沙丘区域,先封闭,后造林,以灌木为主。

(三)南侧侵蚀边缘区:地下水埋藏深,自然条件差,南连丘陵沟壑区,北接库布其主沙带,治理以营造灌木和种草为主,逐步恢复植被。

第一,具有洪灌或井灌条件的地段,造小片乔木或乔灌混交林,树种以小叶杨、旱柳、加拿大杨、榆树为主,灌木用柠条、杨柴。

第二,无灌溉条件,起伏不大的固定沙地,采取轮封轮牧制度,种植优良豆科牧草或灌木树,更新草场植被。

第三,沙丘起伏大,覆沙厚度大的大型沙丘地带,主要种植柠条、杨柴、籽蒿、油蒿、猫儿刺等耐旱抗沙植物。

二、南部丘陵区

该区起伏不平,海拔高度1300~1500米,最大坡度达70度,地下水贫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治理的主攻方向是建立以柠条等灌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体系。选择树种做到适地适树:在坡梁地上,控制开垦,营造乔灌混交的林带或林网,保护农田牧场;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缓坡地带,种植木瓜、山杏、家杏。在坡度大的山地,实行轮封轮牧保护植被;在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沟塔地,以保护农田、营造护坡护岸林、用材林为重点。

第三节 治沙效益

一、生态效益

采用综合措施防风治沙,使生态环境改善,小气候向良性发展,风沙日数减少,降雨量增加,全旗降水量约增加30毫米。土壤机械组成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植物群落开始向良性演进。到1999年,控制沙害面积达到34.4万亩。

二、社会效益

1999年,全旗治沙造田面积发展到6万公顷,其中高产田3.5万公顷,沙区及周边的6万公顷农田受到防护林的保护,沙区粮食总产量由1990年的0.5亿公斤,提高到1996年的1.4亿公斤。过去一些沙进人退的地方变为绿州,农林牧业生产都得到发展。

三、经济效益

到1996年,沙区人均有林面积约15亩,沙区活立木总蓄积量为62万立方米,总价值达1.24亿元。执行限额采伐,每年可抚育间伐木材5000立方米,收入达150万元。沙区经济林面积约3000公顷,果品年收入达350万元。有3万公顷沙柳面积,每年可产黑白柳条约600万公斤,创产值841万元。树木枝叶和林间牧草提供牲畜饲草总量达3940万公斤,产值为392万元,提供烧柴约7150公斤,产值约358万元,相当于标准燃料煤5.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