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03-05 10:10:30 来源:《中国地方志》
提要:黑龙江地方志中包含有不少关于物候的记载,虽然记录零散、编目随意,但对推进中国传统物候志法认知体系的形成与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可为延伸和拓展物候观测史料的记载以及为气候变化、生态变迁研究提供历史借鉴。物候志的编纂应因地而异,可采用自然生物学门类进行列目编写,也可以采用其他内容列目来表述。在编纂过程中应遵循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等原则,凸显物候志的地方性、实用性等特点,以期实现方志立足地方、服务大众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地方志、物候志、编纂
作为一门古老学科,物候学融合多学科发展,主要研究气候与生物活动及非生物状态变化关系的规律,虽然尚未受到方志专家重视,但仍有不少地方志设置了物候章节,如《扬州市志·自然地理篇》中专设物候章;《启东县志》在物候节下编制“启东县物候表”,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科普性。
近代以来,地方志、民族志中陆续开始“自然环境篇”“方物篇”中七十二候的物候系统记载,将自然界的植物、动物、气象、水文现象等自然界季节变化记载得比较全面,这为物候志的编纂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黑龙江地方志本文中“黑龙江地方志”是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涉及自然气候、地里环境、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资料性文献之统称。中有不少物候记录值得关注。挖掘与整理散见于黑龙江地方志中的物候记录,对更加科学合理地编纂物候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黑龙江地方志中物候志编纂的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史料保存了大量物候信息,1963年竺可桢发表《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后,该领域涌现出许多相关成果,物候学受到广泛关注。袁建新《物候志》(1983)利用等候线来探究物候志预测农时的科学方法,毕伯钧《自然物候志应用的研究》(1999)、崔德卿《中国古代的物候和农业》(2003)皆从物候与农业、牧业等生产实践角度进行探讨;而以少数民族物候志为研究对象的则以张元生《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天文历法》(1977)为代表,虽然论述简略,但可贵的是他把物候志研究投向少数民族领域,开启了中国少数民族物候志研究的序幕。
此后,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少数民族物候志的发展状况,如阿旺次仁《古代物候观测与西藏历法》(1988)、文继忠《中国南方民族的历法》(1990),从不同角度介绍水历、彝历、纳西历、藏历和傣历,其中包含大量对物候自然历的论述。李维宝、李海樱《云南少数民族天文历法研究》以及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2013)叙述天文历法发展演变过程;李全敏《灾害预警与德昂族农耕活动中的物候志》(2013)关注物候志在灾害预警方面的积极作用;而郑帆《佤族传统物候志探析》(2020)则专门分析佤族的物候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不少近代地方志中也设立了物候篇,值得关注。
最先关注北方民族的物候志研究领域的是于学斌,其《满—通古斯语各族原始纪年纪时方法述略》(2002)把物候志研究推向北方民族;郝庆云、陈伯霖《北方渔猎民族物候志的人类学阐释》(2004)及郭淑云《北方物候志与萨满祭祀》(2005)从人类学、宗教学等视角来阐释北方民族物候志,但对于东北民族物候志研究尚显空白;一些论文值得参考,如《赫哲族日历初考》(张敏杰,1999)与《赫哲族纪年时方法的演变》(杨淑辉,2009)等梳理了赫哲族历法演变过程,但涉及物候纪年的相关内容较为简略。
基于此,笔者认为,黑龙江地方志中物候志编纂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并有一定研究意义。首先,它可以推进中国传统物候志法认知体系的形成与演进研究。作为一门古老学科,物候志融合了多学科。相比其他地区较为详细完整的物候志研究,黑龙江世居民族积累丰富的物候志却鲜少有人问津,目前尚处于未开发状态,因此黑龙江地方志中物候志的编纂将推进中国传统物候志法认知体系的形成与演进研究,具有拾遗补缺的作用。
其次,可以充实民族史、地方史、天文史、人类学等相关研究。黑龙江世居民族大多无本民族文字,历史文化口耳相传,史料匮乏造成偏失与抵牾在所难免;同时相关考古文物、文化遗存相继问世,使出土实物与碎片化史料相互认证,为物候志挖掘提供新材料,印证史料的不实之处,充实民族史、地方史等研究。
最重要的是物候志编纂可以增加中国相关研究力度,加强此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因为相较而言,俄、日两国对黑龙江世居民族的物候志研究十分重视并做了细致考察,其田野调查资料被视为珍本,其中ли什连克、л я施特忍堡调查报告被誉为“东北亚民族之生态知识第一手材料”,记述了90项与星象并举的物候名称。恩格斯将其翻译介绍给西方学术界引起热评,而国内在此方面还缺少发声,应加大此方面研究力度,增强国际话语权。
二、黑龙江地方志中物候志编纂的基本原则
黑龙江地方志中物候志的编纂除了要遵循地方志编纂的一般性原则外,还要注意以下基本编纂原则,才能保证编纂质量。
(一)突出重点
黑龙江地区物种丰富,物候志的记载也较早,仅一个县所辖地区的物候记录种类就很多,若要面面俱到、毫无遗漏地全部记载在一部志书中,则并非必须。因此在编纂黑龙江地方志中物候志时,应本着重点突出,根据地域特色,抓住典型即可。例如在列目中,如动物大类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列目,相对来说,脊椎动物要比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更多,进化程度更高,与人们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等类别,因此在选择动物大类的物候志编纂中,应给予更多的笔墨。
而无脊椎动物虽然门类也很多,分为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但相对与脊椎动物来说,重要性则要差一些。因此在选择列目的时候,可有选择地把无脊椎动物中与人民生活较为相关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列目给予展示,而其他不重要的列目可以省略。这样可以体现重点且简明扼要,避免物候志过于繁杂、冗长。例如《金华市志》的动物节中简明扼要地列出脊椎类动物5目,无脊椎动物仅1目,重点一目了然。《金华市志》的植物节根据当地的物候特色,把植物界分为藻类、菌类、苔藓、蕨类和种子类植物,其中在金华地区以蕨类、藻类植物较为重要,尤以种子植物为最。因此《金华市志》的植物节仅以种子植物中的裸子与被子列目植物类,体现出重点突出的特点。
(二)详略得当
在黑龙江地方志物候志的编纂中,选择编目需要体现重点突出,而在具体记述中则要求把握详略得当的原则,即突出重点的同时要注意详略得当,不可记述得过于笼统。例如有一部县志按照初春、仲春、季春、初夏、仲夏、季夏、初秋、仲秋、季秋、初冬、隆冬来记述物候现象,如记“初春,大雁始见。土表解冻,雪终止。野草发青,榆树开花。毛白杨花芽开放,垂柳展叶,油菜、小麦返青。红薯温床育苗,开始植树”。可以看出,这里记述的时间跨度是一个月,其中涉及的物候现象记载比较笼统,没有详细记录是在这个月的具体哪些日子出现的物候现象,这样的物候志记录实用价值就大打折扣。
另外,有的县志是按农历月份记述,如“十二月,天寒地冻,植物停长,梅花独秀,牛马新装”。这种记述仅仅用十几个字就把农历十二月的物候现象全部概括,未免显得过于简单,其资料性和科学性显然不强。物候志要求撰写的是这个季节中的月份都有哪些动物、植物、气象以及渔业、猎业、农业、采集业等生产活动,本着科学的态度,应该明确具体哪个日期或在某几日之内。例如有部县志记载“大雁始来,最早日期为2月12日,最晚日期为3月8日”,这种记述就比较详略得当,富有科学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
黑龙江地方志中物候志编纂要注重实用性,即面向读者大众而具有一定的科普性质,内容不能太深奥、太专业,艰涩难懂,否则将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黑龙江地方志中的物候志不但具有资料性,而且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其形成的系列成果可以采取研究报告、论文及数据库方式,以供各级科技部门、环保局、高校、图书馆、博物馆、史志办、档案馆的科学研究、咨询参考与目录收藏。预期社会效益方面,除用于历史学、民族学、生态学、天文学等教学科研及咨询外,还可抛砖引玉,加强民间科技推广,促进生态环保理念及绿色生态开发,发挥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对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尤其是“每一个生物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开发,物种的种群和个体的数量与质量随之发生正向和负向的变化。应挖掘这方面的资料并进行动态的记述,以反映其兴衰变化的规律”。因此物候志的编纂对于农作物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江海捕捞业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生物资源的开发等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应该注意的是物候志中涉及诸多植物、动物、地质、气象等专业术语,要尽量采用绝大多数人使用的称谓,如有实在避免不了的冷僻术语,就尽量采用能够从普通工具书中很快查到的术语,不要影响读者对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现物候志的实用性。
(四)列目科学
在编纂物候志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列目的科学性原则,避免教科书式的列目。
物候志的列目一方面要体现物候学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另一方面又与物候学等自然学科列目有着明显的区别。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物候志的列目应该以现代物候学的分类系统为基础和依据,而不必像物候学等自然学科教科书目录那样把所有的现代生物分类系统全面地列出。否则,列目繁杂、层次偏多、专业术语频出,甚至有一些生冷艰涩的术语,使得读者难读难懂,志书的利用率将会大打折扣。
因此,物候志的列目应结合志书与物候学的特点,讲究编目的科学性。动物类的物候列目一般设置目与子目,标题不宜过长,标清楚即可,如“××动物纲”,不必列目、科、属,甚至亚纲、亚科、亚属等。植物节下则列“××植物”即可,目下再分别记述各个物种。这样的列目符合科学要求,脱离了教科书式的窠臼,读者也易读易懂。
在这里可以参照其他地方志中物候志的编纂进行修正和完善。如《新疆图志·物候志》仿照《夏小正》体例,以二十四节气为纲,记述新疆一年中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农事安排及与此相关的风俗民情,是考察近代新疆物候资料的宝贵财富。
三、黑龙江地方志中物候志编纂的主要内容
物候志是最早的一种历法,其他历法都是在物候志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物候志起源于人类社会的采集、渔猎经济文化,是渔猎民族在长期的采集、捕捞、狩猎的生产活动中,在细致观察自然界的物候现象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尽管很多天文学家对物候志法的研究多关注于农业生产,并认为“物候知识最初是农民从实践中得来的”,但是不可忽略渔猎民族物候志的重要价值。尹绍亭编著的《中国文化与环境》一书中,通过专门的“气候与传统知识”章节和12个民族志个案,研究土家族、侗族、壮族、白族、傣族、德昂族和蒙古族等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气候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作为黑龙江省的独有民族赫哲族是典型的渔猎民族,对于物候历的记载更是古老而详细,已经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物候志基本素材。
流传上千年的方志几经历史变化,其自然物候的记载也随之不断变化,现在已形成比较完善科学的编纂框架,内容也在逐步完善中,然而对方志中物候自然类的研究尚显薄弱,内容大多因地而异,那么,物候志主要应记述哪些内容呢?源于物候志、物候学以及地方志的特色,大体有如下的记载框架。
(一)植物类
1.木本植物
(1)针叶类
a.针叶发青期:叶子出现幼叶期。
b.植物开花期:花骨朵儿至终止散出花粉期。
c.果种成熟期:果实或种子成熟期(变为应有的颜色)。
d.果种脱落期:种子散布或果实脱落期,开始散布或者脱落;散布或脱落。
e.末期(松属为种子散布,柏属为果实脱落)。
f.针叶变色期:秋季针叶开始变黄色期;普遍变黄色期。
(2)阔叶类
a.萌动期即芽开始膨大期;芽开放期。
b.展叶期即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
c.开花期即花序或花蕾出现期;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丰期;第二次开花期。
d.果熟期即果实或种子成熟期;果实或种子脱落开始期;果实或种子脱落末期。
e.新梢生长期即一次梢开始生长期,一次梢停止生长期;二次梢开始生长期,二次梢停止生长期;三次梢开始生长期;三次梢停止生长期。
f.叶秋季变色期即叶开始变色期;叶全部变色期。
g.落叶期即开始落叶期;落叶末期。
说明:如不能全部观测,可以简化只观测记录芽开放期(最先开放的芽),开始展叶期(针叶树为幼针出现期),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果实成熟期,秋季叶全部变色期,落叶末期。
2.草木植物
a.萌动期即地下芽出土期或地面芽变绿色期。
b.展叶期即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
c.开花期即花序或花蕾出现期;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第二次开花期。
d.果实或种子成熟期即果实开始成熟期;果实全熟期;果实脱落开始期;种子散布期。
e.黄枯期即开始黄枯期;普遍黄枯期;完全黄枯期。
说明:各发育期如不能全部观测记录,可以只记录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
(二)动物类
1.候鸟
家燕春季始见日期;秋季群飞离去日期(最好记初来营巢的日期,秋季离巢南去的日期)。
全腰燕春季始见日期;秋季群飞离去日期(同家燕)。
楼燕春季始见日期;秋季群飞离去日期(同家燕)。
黄鹂夏季始鸣日期。
杜鹃春季始鸣日期;夏季终鸣日期。
四声杜鹃(布谷鸟)春季始鸣日期;夏季终鸣日期。
豆雁春季飞来(由南向北飞)日期;秋季飞去(由北向南飞)日期。
2.昆虫
蜜蜂春季群飞日期。
炸蝉夏季始鸣日期;秋季终鸣日期。
蟋蟀秋季始鸣日期;秋季终鸣日期。
3.两栖类
蛙春季始鸣日期。
(三)农作物类
禾本科粮食作物播种、出苗、第三叶出现、分蘖、拔节、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完熟等日期。
棉花播种、出苗、第三真叶出现、现蕾、开花、吐絮等日期。
农业田间工作的观察耕地、耙地、施肥、灌水、中耕、培土、间苗、除草、收获等日期。
(四)气象水文现象
霜秋冬初霜日期;春季终霜日期;植物遭受霜冻,记植物名称、受害日期、受害程度(以%表示),以及植物在哪个发育时期。
雪冬季初雪日期;春季终雪日期;冬季初次雪覆盖地面日期;在平坦地面上雪覆盖,初次融化显露地面日期及完全融化(低凹处)全部露出地面的日期。
严寒开始阴暗处开始结冰日期。
土壤表面冻结土壤表面开始冻结日期。
水面(池塘、湖泊)结冰、岸边有薄冰块,水面全部结冰日期。
河上薄冰出现第一次结薄冰日期(一般岸边先结冰,以看岸边为准)。
河流封冻并始形成冰的日期;最后完全封冻日期。
土壤表面解冻土壤表面开始解冻日期。
水面(池塘、湖泊、河流)春季解冻开始解冻日期;完全解冻日期。
河流春季流水流水开始及终了日期。
雷声春季初次闻雷声日期;秋季或冬季最后闻雷声日期。
闪电春季初次见闪电日期;秋季或冬季最后见闪电日期。
虹在一年里第一次见虹日期;最后见虹日期。
植物遭受自然灾害植物遭受严寒(春季解冻以后的低温)、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等的严重损失,记录受害的植物名称,受害的日期,损害程度(以%表示),以及植物在哪个发育时期。
此外,应该看到地方志对物候自然类的记述和记载方式也根据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不必强求统一规范。有的物候志可以根据实际内容,对篇目设置、体例结构、组织分工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例如可参考王鹏飞编纂《气象志》的编纂体系,将物候志的编纂内容划分为叙事、供资、存史、传人、著录5个方面。其中叙事则表示介绍物候志中各个物候活动的状况;供资则介绍本地区物候自然概况的资料;存史则要求介绍本地的物候活动的历史资料,出现哪些物候活动的史实;传人则要求介绍与本地物候观测、物候记录以及物候活动相关的重要人物的生平与事迹;著录则主要介绍与本地有关的物候活动、物候记录相关的成果。
无论哪种记录内容形式都是依据时代性、志实性、统属性和体例性相结合的统一,鼓励地方志中物候志编纂工作的求真求实、整体系统、不断创新的编纂指导方针。这对于提高编纂新方志的质量和实践价值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达到志书物候志编纂工作的科学性、资料性、思想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四、黑龙江地方志中物候志编纂的用途
结合物候志的特点,黑龙江地方志中物候志与其他方志类文献一样都具有自己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实和丰富北方气候学史料,贡献“生态智慧”
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需要漫长的记载才能掌握其中的规律。黑龙江世居民族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记录物候,从“大马哈鱼洄游断年代”“江面飞蛾识季节”再到原木日历的使用,不断改进并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气候变迁记载。梳理黑龙江地区的物候认知,了解渔猎民族的生存之道,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丰富和充实相对比较薄弱的北方气候学史料,探索中国传统物候志法认知体系的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生态智慧”。
(二)推介自然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助力生态安全保障
物候志依据的是比仪器复杂得多的生物,是现代天文历法的重要补充。黑龙江世居民族的天文历算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献和长期积累的经验,物候志编纂可推介民间生态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助力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延伸和拓展物候志观测史料的记载,开发生态资源
自然历必须以多年的物候资料和气候资料为基础。观测资料越多,记录时间越长,可靠性越大,借助历史文献、口述史以及考察团的记录,可以追溯早年的观测结果,分析对比从而得到长久而全面物候志资料,有助于物候记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其指导意义。
(四)发挥民间物候志的积极意义,对防灾减灾抗灾提供预判
物候志是全球变化的“诊断指纹”,直接体现大自然中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生长规律,同时也是监测环境污染的利器,能够及时、准确、综合反映自然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挥传统知识对灾害预警研究的价值,对防灾减灾抗灾提供咨询与科学预判。
(五)促进中俄联合,为开发生态资源、保障生态安全提供智慧
以“活的仪器”为手段观测天象具有更生动、更直接的优势,直到今日依然还是现代天文历算的重要补充。黑龙江世居民族分布在中俄两国,共享丰厚的自然资源。目前俄罗斯界内的黑龙江沿岸物候志研究已成气候、成果斐然,亟待中国境内黑龙江世居民族物候志开发研究,从而为中俄联合开发黑龙江生态资源、保障生态安全提供智慧。
结 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开发与利用丰富的物候资料以供专门参考和研究,有必要单独编纂黑龙江地方志中的物候志。当然,物候志的编纂方法和基本原则从设定到确立都需要经过理论和实践上的充分论证和有效验证。另外,黑龙江地方志中物候志的编纂是否能够匹配地方志的特点,是否能够契合物候志的编纂实际,还需要在实际编纂中予以补充、创新,尤其是高科技观测仪器的使用,新的物种出现、物候记录的不断更新,更需要不断完善地方志中物候志的编纂工作。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商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