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09-09 11:15:09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越野车在毛乌素沙漠中驰骋。三个多小时过去了,太阳仍悬于头顶。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一五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赵乐边开车边抬头看了一眼太阳,安慰我们说:“马上到了。”
很快,远方山坡下出现了一片平房,红砖砌成,环绕成一个院落。这些房子原本是当地居民建造的,现在成了巴彦高勒煤矿431盘区补充勘探项目驻地的临时场所。
走进院子,感觉有些异样,头顶有细细的雨丝洒下,凉凉的。艳阳高照,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哪里来的雨?再仔细一看,一个矿泉水瓶悬在半空,瓶身扎满了细密的小孔,雨丝从中倾泻而出。再看,一根水管连接着瓶子,铁棍固定着,水管那头是一台小型抽水泵在工作。
“这设计真妙啊。”我们一齐赞叹,仰起脸张开双臂。这是谁发明的?普通的矿泉水瓶摇身一变,喷出了甘霖。赵乐冲着屋子里喊:“卢国繁,快出来。”
从侧房里闪出一个大个子,边擦手边跑出来,带着腼腆的笑,一脸憨厚。他就是“喷泉”的发明者。这个小小的设计既经济又实用,用水不多却能有效缓解干旱燥热。卢国繁听着我们的赞扬,既开心又有点不好意思,谦虚地说:“随手捣鼓出来的东西。”小型抽水机嗡嗡作响,水顺着细管向上涌。这里用水如此便捷吗?这儿可是大西北沙漠地带啊。把这困惑甩给卢国繁,他依然话不多,解释道:“毛乌素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早已不再是原来黄沙漫天的沙漠了。”的确,这一点我们在来的路上就已经感受到了。
治沙现场
毛乌素,蒙古语意为“坏水”,地名起源于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面积有4.22万平方公里,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远古时期这里水草丰美,草滩广大,河水澄清,是一大片好牧场。后来,由于人为及气候环境等因素,地面植被遭到破坏,沙化逐渐扩展。意识到沙化的严重后果,近年来,当地政府和人民在努力弥补。电影《毛乌素森林》中,陈秀丽嫁到毛乌素,生活万般艰辛,从“不认命就拼命”到七万亩沙漠变绿洲,是救赎、是守护、是造福。影片从黄沙飞扬到绿意葱葱,看得我热泪盈眶。如今的毛乌素不再是沙漠的代名词了。
今日的毛乌素沙漠
我们坐在大条桌旁,了解项目进展的情况。首先由赵乐介绍补充勘探项目的进度,监理和各部门经理分别就两个煤层孔1号和2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盘区野外工作从2024年1月开始至6月结束。主要任务是对毛乌素区域的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做进一步评价,为煤矿下一步接续计划提供地质依据。
不知不觉时针指向午后两点。火辣辣的太阳高照,“喷泉”仍在工作。我们赶紧吃完饭上车,前往驻地不远处的一号钻孔点。
生态治理后萨拉乌苏沙漠峡谷植被更加葱郁
下车后,赵乐指着右前方示意大家看,那边一根竖着的铁棍样的东西,是2023年采煤的一个试验点。如果不是他刻意指出,我们根本看不出此区域曾施工过。一号钻孔驻扎在绿丛中,等项目完工后,肯定会像我们刚刚在路上见到的情景一样,重新绿意盈盈。大钻机直指苍穹,几个身穿黄色工作服的工人忙上忙下。同事们上前跟工人交谈,我悄悄走开,走进草丛中。毛乌素上生长的植物有个性,干燥、生硬、线条粗犷。沙蒿最常见,铺天盖地地长着,随性得像个诗人。沙生植物大多叶片小而尖,呈灰白色或干燥的绿色,用手指掐一下也不会有汁液渗出。我认出还有梭梭树、沙生针茅、三芒草,蔓藤缠绕树干,绕上几圈自动向下,深扎于沙土里。双手抚摸丛丛绿植,有针扎般的感觉。落根在这一天地,不容易啊,它们或许也贪恋过优渥的土地,但生于斯的它们不卑不亢,活成了特别的样子。
或许因为毛乌素人迹罕至,原生样貌更为它们增添了野趣。有几只黄蜂绕着我转,有点惶恐,它们在这儿生存,除非被花朵的香气吸引。确实,几朵朴素的黄花开在沙地上。真的是太朴素了,朴素得有点不像样子,贴着地皮,不细看,就发现不了。贴紧地皮,这是它们生存的另一种智慧。一有高度,便会被狂风黄沙吹折,只有紧贴才会安然。我用手机搜索软件扫了几次,都显示不出花儿的名字,有点可惜,无从知晓它们的习性。但我知道花儿们的欢乐,在毛乌素盛开,俨然沙漠中的玫瑰,无半点俗韵。
这里的每一株绿植不仅仅属于毛乌素,它们还属于天空,属于昨日和今日,属于飞翔的鸿雁,也属于奋战在此的地质工作者。太阳落下,驻地院子里热闹起来,工人们大声地谈笑着。头上的“喷泉”渐渐歇息,隐于苍茫,像个传奇。
作者单位:河北省地质水文四队
图片由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