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鄂尔多斯生态治理实践

发表时间:2025-10-31 18:30:23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2025年10月20日第3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高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四个重大转变”。鄂尔多斯从曾经的“沙进人退”到如今的“绿进沙退”,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发展相协同共进的道路。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节点,其生态治理实践正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贯彻落实“十个坚持”和“四个重大转变”的生动样本。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鄂尔多斯力量。

鄂尔多斯生态治理的多元实践与创新探索

鄂尔多斯市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系统观念,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原则,打破传统生态治理中存在的碎片化、分散化问题,推动生态环境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保护修复。

首先,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四道防线”防沙治沙成效显著。第一道防线即“种草植树”修复山区生态。第二道防线即“建坝淤地”保护黄河安澜。截至2025年10月,累计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895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509座、谷坊1268座,使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1.9%,连续三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考核中位列第一。第三道防线即“光伏治沙”点亮沙漠未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最终实现库布其 1200万亩沙化土地、毛乌素 300万亩裸露沙地的全面治理,治理率分别达到40%和80%。光伏治沙法打破了“治沙只投入不产出”的困局,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为提高农牧民收入找到新路子。第四道防线即“锁边林”锁沙。鄂尔多斯市按照“南围北堵中切割”“封飞造,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在库布其沙漠北缘与黄河之间建设了一条东西绵延420公里的林草带,被称为“生命屏障”。同时,创新应用“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元共治”的治沙机制,“先建后补”“以工代赈”让广大群众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其次,系统治理、统筹兼顾,转型发展与生态治理齐头并进。鄂尔多斯市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向“新”向“绿”转变,产业转型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互相赋能,协同推进“三个四”目标任务进程。2024年全市非煤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46.4%。从2021年到2024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3.8%,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的151%。《全国首个“零碳”机场——鄂尔多斯绿色机场建设实践》等案例获评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成为全国绿色转型的标杆示范。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生态治理形成良性循环新局面。

第三,科技创新、攻坚克难,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鄂尔多斯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在矿区生产、矿山治理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化、科技化,2024年将所有的煤矿全部建成为绿色矿山,2025年,将所有非煤矿山全部建成绿色矿山;在农田治理、实施沙化耕地改造工程,推进以肥改沙实现沙地变沃土,恩格贝通过科学治理和改良沙漠,在当地实现了“南果北种、夏果冬食”,同时带动沙区产业转型,形成了人沙和谐的模式。在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方面,苏米图苏木引进大型智能无人机进行材料投运和籽种播撒,创新性推广“柠条开沟种植沙地治理技术”,解决了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的棘手问题。通过生态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治理成效,动态调整修复方案,实现精准治沙、智慧护绿。水资源保护与集约高效利用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严格落实“四水四定”,通过水权转让、非常规水利用等措施,全市用水效率显著提升,2025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2%以上。同时,在进行全过程监管精准治污中,全市68处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113个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8个自治区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全部综合利用,实现零排放。

科技创新在鄂尔多斯市的生态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5年,聚焦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修复两大领域,组织实施8项重大科技支撑项目,自治区财政投入资金2500万元,鄂尔多斯市配套资金250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7500万元。这种科技创新机制极大地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和应用示范,助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第四,凝心聚力、共建共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鄂尔多斯市深刻领会“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大意义,深入推进“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加入生态文明建设队伍,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在城乡环境整治方面,持续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康巴什区、伊金霍洛旗、杭锦旗等口袋公园建设助力城市品质提档升级,实现了“城市有温度、治理有精度、居民有风度”的良性循环。在生态惠民方面,老百姓以合作社或个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要素投入形式参与生态项目建设,让昔日的黄沙戈壁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充分体现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宗旨要求。

鄂尔多斯生态治理实践的启示

加强党的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鄂尔多斯市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同时,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1%、261.3%、246.1%,新能源装机规模达2124万千瓦,这表明绿色转型不仅没有拖累经济发展,反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系统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方法。面对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提升改革创新效能,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反哺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鄂尔多斯市将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断巩固拓展整改成果,切实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