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1-03-20 18:46:55 来源:《伊金霍洛旗志 >>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六章 自然灾害(7篇) >>第一节 旱》
伊金霍洛旗地处内陆,属中温带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素有“十年九旱”之说。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5—7月无雨。清光绪三年(1877),口外各厅遭受旱灾,伊克昭盟各旗无一例外,秋天庄稼未登场面。第二年复又春夏冗旱,不得下种。清光绪十七年(1900),归绥道所属七厅及蒙旗遭旱灾,从春至夏,点雨未滴,不能下种。十八年死者相枕藉。
民国17年(1928)遭旱,民国18年(1929)1月,赈委会拨发乌兰察布盟东公旗、西公旗、茂明安旗、札萨克旗、郡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广觉寺(王爱召)赈粮各50石。因运输困难,每石按价12.5元,札萨克旗、郡王旗各得1250元。民国36年(1947)伊克昭盟大旱,从春至夏点雨未下,粪土未动。第二年农民挖吃草根,剥食树皮,吃尽谷只子、荞面花、山药蔓,也不能保全性命,饿殍处处可见。新庙仅有40余人的康家梁就饿死20余人,凡亲身经历者提起民国37年(1948)皆不寒而栗。
1962年,全年大旱(兼有霜冻)农业减产70%,大畜死亡299头,小畜5104只。大畜死亡合同庙乡最多,小畜死亡霍洛苏木最多。
1965年,伊金霍洛旗遭受强级干旱(同时有风沙、冰雹、霜冻等灾害),旱象从5月一直持续到9月下旬,干旱受灾面积为74.7万亩。受灾面积(兼受其它灾害影响)有9万亩无收成,受灾人口8.1万人,严重受灾人口6.6万人。整个作物生长季节无大于5毫米的降水,以5毫米以下的干旱时段为143天。当时《人民日报》记者来伊金霍洛旗撰文说:“只有人们闭上眼睛,才能感觉到这里是炎热的夏季,睁开眼一看,眼前却呈现出一派秋天的景象。”
1972年入春以后,旱灾(伴有冻风灾)极为严重。由于气候干燥,夏田作物枯死,牧草生长不好,牲畜缺水缺草现象严重,旱灾面积达28万亩。
1980年,进入耕种季节后,一直少雨,当年计划播种37万亩农田,只播种32万亩。纳林希里、苏布尔嘎、合同庙、哈巴格希、纳林陶亥、新庙、布连、布尔台、台格9个公社平均减产6成以上。
1981—1982年,连续大旱,有的地区干土层达到1米左右,有27万亩农田不能下种,牧草迟迟不能返青。新造林20万亩,幼林成活率比往年降低30%左右。有些牧业队,牲畜饮水亦发生困难。
上一篇:伊金霍洛旗自然环境——涝灾
下一篇:东胜区矿藏(截至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