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1-05-11 11:56:25 来源:《鄂托克旗志》
一、手工采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部煤矿采取挖洞找煤,独眼井生产,采煤靠手工,运输靠人背,油灯照明,窑内无安全设施。由于生产设施受限,工作面一般10米左右,掘进200~300米,每人每天出煤500余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体制的改变,生产不断发展,采掘方法逐步改进,采取手工打眼,炮采落煤,电石灯照明,畜力小胶车运输,自然通风,工作面扩大到20~30米,掘进延深到300~400米,开始坑木支护。
1958年,生产大跃进,各矿开展劳动竞赛,掀起放卫星,创高产运动,老石旦煤矿,一炮装4吨炸药,300发雷管引爆,创日产原煤1万吨“大卫星”。卡布其煤矿、雀儿沟煤矿先后创5000吨“卫星”、公乌素煤矿创4000吨“卫星”。由于管理混乱,矿井通风不良,煤尘严重,支护不良,事故频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矿积极筹集资金,进行矿井技术改造,架设高压输电线路,生产条件逐步改善。至1989年,大部矿井实现“两消灭”或“三消灭”(消灭独眼井、自然通风或消灭明火放炮、明火照明、明闸刀开关),生产开始步入正轨。
二、半机械化采掘
1973年,地方国营棋盘井煤矿首先架设输电线路,井下开始使用电煤钻打眼,炮采落煤,矿灯照明。1975年,国家投资30.8万元,该矿建成半机械化井口1对。由原来的畜力小胶车运输改为矿车运输,绞车提升,由自然通风改为动力通风。1983—1986年,对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实现煤溜子装车,电瓶车运输,绞车提升,瓦斯遥控检测,金属支柱支护,动力通风排水,井上井下采取矿图化管理。工作面扩大到80米,总掘进达600米。资源回采率达到70%。之后巴音陶亥农场的滴沥邦乌素煤矿和巴音陶亥乡东方红煤矿,联办煤矿,碱柜乡的三矿、乌珠尔镇的一、二矿、阿尔巴斯苏木的三矿,先后建成半机械化矿井。采用电煤钻打眼、炮采落煤,矿灯照明,绞车提升,工作面达到30~40米,资源回采率达到40%。至1989年底,全旗共有半机械化矿井7处,占全旗矿井的3.5%,年产原煤35万吨。
上一篇:伊金霍洛旗工业——造纸 印刷
下一篇:鄂托克旗工业管理体制——集体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