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1-04-05 16:57:48 来源:《东胜市志 >> 第六篇 工业 >> 第七章 食品工业 >>第一节 粮油加工》
一、粮食加工
民国前期,东胜县城乡只有个别富户有石碾磨,广大农民一般用石碓、石槽人力加工粮食。如要使用富户的碾磨,加工1石粮要2升米课。民国后期,范满家喜在东胜开办碾磨坊。
1950—1951年,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粮食局委托私人商号加工米面,供应干部、市民。1952年春,东胜建起粮食加工厂,隶属伊克昭盟粮食局。该厂开办时只有3间土房,1盘石磨,加工莜麦。1953年,增加1盘石碾,开始用畜力加工糜子、谷子、莜麦。1954年,安装24马力柴油机1台,动力机代替畜力。当年有工人6人,日加工原粮2000~2500公斤。1956年夏,该厂以汽车引擎为动力,带动钢片磨,进行流动加工。1957年,购进苏联产28马力柴油机,带动钢片磨。同时扩大固定车间,增加玉米面品种。1958年,伊克昭盟粮食局粮食加工厂下放东胜县粮食局管理,1959年,县榨油厂和粮食加工厂合并为县粮油加工厂。1960年,县粮油加工厂迁址新建,更新设备,以碎谷机取代石碾。当年有职工96人,年加工米4200吨,挂面75吨。1962—1965年,随着东胜城市人口的压缩,加工厂粮食加工数量较少。
1973年,县面粉厂建成投产,县粮油加工厂并入县面粉厂。该厂由县粮食局管理。时有加工车间7062平方米,磨粉机3台,仓库容量360万公斤。主要加工玉米、小麦。成品有特制粉、标准粉、普通粉及内蒙古精粉4种,年加工9000吨。同年,县粮食局“五七”厂建成。该厂分挂面、杂粮、细丝面、炒米4个车间。设备有挂面机、细丝面机、碾米机、粉碎机、去石机、绞肉机等加工机械29台。有职工40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农村社队兴起机械化米面加工点,逐步用机器取代石碾、石磨。
80年代,市面粉厂不断更新机器设备,改进工艺流程,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1985年,该厂有职工75人,固定资产148.9万元,年产值238万元,年利润10.6万元,年加工面粉6125吨,加工杂粮1561吨,产麦麸1255吨。
1990年,市面粉厂加工面粉6563吨,加工米类3352吨。同时,市粮油公司新建面粉加工厂。全市粮食加工厂点有市面粉厂、市粮油公司面粉加工厂及“五七”厂和各粮油供应门市部加工点,另外,有城乡个体办粮食加工点400余个,有加工机器700余台。
二、油脂加工
清末民初,境内食用油加工作坊极少,所产油籽多数运往陕西府谷哈拉寨等地加工。民国初期后,东胜县东区忽羊图沟陶六儿建油坊2座(称陶油坊),县境多数油籽在陶油坊加工。民国22年(1933)后,境内一些商号、富户先后开办油坊,其中东部商号“丰盛西”“公瑞生”,南部商号“玉成泉”“文生成”及富户刘万才、张六子,中部富户韩恩义、杨糠焕、李飞雄,西部富户崔宽则、杨文焕、闫三海,贺文富等都开办油坊。各家资本40~80元,年收入在12~24元之间,年加工油籽10~20石。到1949年,多数油坊歇业,营业的只有王珍开、李张在、杨文焕、孙旺正等几家油坊。
20世纪50年代,农村食油加工作坊逐步恢复和发展,并由私办发展为集体开办,仍以人力、畜力土法榨油。
1958年11月,县榨油厂建成投产,开始使用机器加工。1959年,县榨油厂和县粮食加工厂合并为县粮油加工厂。时有工人22人,全年加工食油241吨。1973年,县粮油加工厂并入县面粉厂,全年加工食油86吨。1985年,泊尔江海子粮油购销站配备小型机械化榨油机1台,加工临近几个乡的食用油。1987年6月,市面粉厂新建成植物油车间。同年,全市加工食油478吨。
1990年,全市食油加工点有市面粉厂植物油车间和泊尔江海子粮油购销站。全市加工食油1088吨。农村有季节性食油加工作坊20余家,并多数改用机器榨油。
上一篇:鄂尔多斯市规上服务业经济逐渐回暖
下一篇:东胜区食品工业——副食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