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09-21 20:03:16 来源:《准格尔旗志》
准格尔旗土壤瘠薄,农垦后,又不注重培养地力,加之气候多变,十年九旱,历来就有倒山种田,闯茬种植的耕作习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旗西部、中部、北部沙区,约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实行倒山种田、闯茬种植、轮耕撩荒的耕作制。倒山种田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但不管哪种类型都是头年夏历七月,将要翻的土地耕过(称伏翻),然后闯茬种植3年即撩荒。
旗中部一些硬梁地区,第一年种糜子,第二、三年闯种油料。其他一般耕地的换茬是糜子、谷子、油料。
旗西部地区是头年将荒坡翻过,次年春季翻一遍,首先种一年糜子,第二年种豆类,第三年闯种油料。也有的是连种两年糜子,再种一年油料,然后撩荒6~7年,待有了荒皮再种。西部羊市塔、乌日图高勒乡地广人稀,土地更加贫瘠,多数在荒地上只闯种一年油料就不种了,直到有了荒皮再种一年谷子,个别好地还可种一年荞麦。
旗北部沙区的耕作法是:头年将沙蒿地翻过,来年春季把沙蒿耙出去,只种一年糜子就不种了,待草长起来后伏翻一次,继续种一年糜子,中间相隔3年至5年不等。
旗东南马栅等地区,垦植较早,多为熟耕地,耕地固定,耕作较精细,土壤肥力较好,有秋翻习惯,以便保墒蓄水,耕地多不撩荒。
旗北境,沿黄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活,春翻下种后,中耕一次,即可收获,故耕地固定,不进行轮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届人民政府,积极教育农民群众改变落后的耕作方法,号召组织农民群众建设基本田,兴修水利,荒地上进行林草建设。每年秋收后,即时督促农民进行秋翻耕地,以便含蓄水分,接纳雨雪,促进有机质分解,起到防旱保墒,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为此,推广应用山地犁、八寸步犁、双铧犁,耕翻深度逐年增加。当时有“秋翻深一寸,顶如上遍粪”的农谚,秋翻耕地逐步成为农民自觉遵守的耕作制度。20世纪80年代,农业生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农户秋翻耕地均在50%以上,并且全部耙磨。其次推行“疏播密植”的耕作方法。旗境多数地区土壤贫瘠,肥力不高。农民群众习惯宽行大垄播种,为进行疏垄密植,全旗首先号召对小麦、油料(主要是葫麻)作物实行密植,以便合理利用地力和充足的光能,为提高作物产量打开局面。然后推广到糜谷、高粱、马铃薯等作物。普通小麦靠提楼双下籽播种,旱地每亩下籽6公斤、密植的每亩9公斤,行距6寸,播幅2寸,这样能够合理利用光能,水分不易蒸发,籽实饱满。为适应密植需要,60年代初制出密植楼70支(排码7寸),改造旧播种楼1616支,促使疏播密植耕作方法得到全面推广。黄河灌区楼种小麦,行距6寸,播幅1寸半至2寸。水浇地的小麦,采取锄开沟手溜籽的方式下种,行距6寸,播幅2寸半到3寸,亩下籽17.5公斤。梁地小麦一律采取犁开沟,手溜籽的办法,行距4寸,亩下籽6公斤半。葫麻播种,经过缩垄增行,一般行距由12寸缩为8寸。糜谷、山药等作物,亦根据旗境土地肥沃的程度,均进行合理密植。
复种及间、混、套、轮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本旗传统的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制。习惯于广种薄收,土地利用率低。旗境只有气候较暖的马栅地区有种“回茬”(即复种)的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产条件、经营管理的改善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复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指数不断增长。旗境复种的方式,一般为单口接茬,即:小麦—糜子—大麦—糜子,小麦—谷子,大麦—谷子,小麦—白菜。间、混,套作,一般作物以2~3年配搭一次,以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土壤肥力和光能,增加作物群体的抗逆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间作的作物配搭是:玉米间作黑豆、黄萝卜。小麦套作黑豆、谷子、山药等;黑豆间作黄芥、黄萝卜;糜子混作小豆、绿豆;谷子间作黄芥;马铃薯间作小豆;西瓜间作芝麻,黄豆;豌豆间作谷子。1980年推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时,间、混套作面积占总播面积的20%。多年来广大农民群众注重轮作换茬,准格尔旗主要农作物是糜谷,因而形成其他作物与糜谷2~3年不规则的轮作换茬。一般旱梁地是糜子—谷子—油料—压青—糜子。塔地是山药—玉米—谷子(或高梁)—豆类,玉米—山药—糜子(或高粱、谷子)水地是小麦或玉米复种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