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07-12 09:42:47 来源:《东胜市志》
一、缝纫
抗日战争时期,东胜有武兴和、李春阳、陈凤山、李满堂等4家裁缝铺。民国36年(1947),东胜有裁缝铺3家,年交税金71.75元。
1951年,伊克昭盟(简称伊盟,今鄂尔多斯市)财政处在东胜设立被服厂,专门制作供给干部的服装。1953年移交伊盟建筑厂管理,1954年又移交东胜县供销社经营,1955年改建为地方国营东胜县被服厂。时有工人19人,缝纫机19台,资金近2000元,年产衬衣2052件,棉衣2080套,单衣2252套。
1954年,东胜24户手工业者组建缝纫组,有缝纫工50人。1956年,发展为2个缝纫组,有缝纫工55人,年产值189元。1973年,2个缝纫组合并为县缝纫社,1984年又更名为市服装厂,为集体企业。
1985年,伊盟民族服装厂投产。为伊盟二轻处所属的集体企业。有固定工6人,临时工40人。固定资产3.4万元。有电动包缝机5台,速平缝机24台,裁剪机1台。当年加工成衣7960件。同年,全市缝纫业产值155.63万元,实现利润1.95万元。
1987年,市被服厂改称市第一服装厂,市服装厂改称市第二服装厂。市第一服装厂工人发展到140人,固定资产27万元。有加工车间5个,电带96型缝纫机80台。由原“一揽子”成衣发展为流水生产线。成为全市服装行业的重点厂家。加工项目除服装外,还有帐篷、苫布及帆布制品等。1988年,该厂由个人承包经营。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缝纫业的机制有很大的变化,一些工矿、集体、个体服装加工厂点纷纷建立。到1990年,全市有市第一服装厂、市第二服装厂、伊盟民族服装厂等服装加工企业8个,年加工服装14万件,年产值213.2万元。另外,有个体服装加工店铺50余家。
二、制革
民国时期,境内有少数手工匠人在乡村流动制作皮制车马具等。
1951年,陕西省府谷县人氏柴泽等3人在东胜制作皮鞋和布鞋。1952年,同归绥市蒙生制鞋厂经理明中孝合办东胜蒙生制鞋厂,有工人6人,生产光面皮鞋及翻毛皮鞋。1954年,在蒙生制鞋厂的基础上组建东胜城关镇皮革厂,有职工19人,年产皮鞋438双。1956年,城关综合社修鞋小组并入城关镇皮革厂,该厂时有职工33人,年产皮鞋1035双,车马具4415件,年产值4.3万元,利润0.52万元。1958年,城关镇皮革厂与城关镇鞋业社合并为地方国营东胜县皮革厂,有固定职工82人,实现半机械化生产。年产皮鞋4000双,重革0.4吨,轻革1454平方米,皮革2280张。年产值25.03万元,利润4.02万元。该厂于1962年转为集体企业。1962年,伊盟皮毛厂建成,隶属伊盟畜产公司,为集体企业,生产皮毛产品。
1983年,县皮革厂生产皮鞋4万双,重革13.7吨,轻革20575平方米,皮革11055张;伊盟皮毛厂生产皮毛制品1.7万件。1985年,伊盟皮毛厂加工羊皮18963张,毛皮衣筒3461件,完成产值13.8万元。是年,市皮革厂有职工243人,固定资产218万元,年产皮鞋4.5万双,实现产值200.68万元,利润9.9万元,主要设备有制鞋机、制革设备、缝制及装饰设备等。同年,投资89万元,在远离城区的北郊新建成制革车间。另外,该厂的山羊半苯胺革小批量生产试验成功,中批量生产试验后,达到轻工部颁布标准。1986年,市皮革厂的制革生产线改造成功,达到年加工30万张皮革的生产能力。1987年,又投资128万元,引进绷楦机、烘干机、伸展机、真空干燥机、添置50台半自动缝纫机,新上26万双胶粘皮鞋生产项目。同时引进黄牛修正面革工艺,年效益增长27万元。1989年,又引进彩色软鞋面革技改项目。由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引进先进技术,产品质量,数量不断提高,产品品种也不断增加,主要产品有各式皮鞋、高筒马靴、皮夹克、皮裤、皮带、手枪套、手套等30余种。1990年,该厂有固定资产337万元,产值252.46万元,实现利润58.8万元。产品远销北京、陕西、山西、甘肃、四川、宁夏及内蒙各地。是年,全市有皮革、皮毛及其制品业3家,生产皮鞋14万双,鞣制皮张(折合牛皮)1.16万张,生产轻革3.62万平方米,重革2吨。年产值25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