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6-12-11 22:10:04 来源:《伊克昭盟志》
一、耕播农具
1.曲辕犁
曲辕犁是伊盟农家普遍使用的老式铁弯犁,犁辕系铁制弓形状,犁铧、犁镜(犁壁)用铸铁制成,用绳绑在犁架上,犁辕后部弯曲前端低直。犁柄、犁底系木质,犁壁能左右翻转,来回均向一面翻土。犁的外形尺寸一般长150厘米左右,宽22厘米,高83厘米,耕宽22厘米,耕深12~15厘米,两畜牵引,日耕地4~5亩。
1949年全盟拥有曲辕犁20000余台,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互助合作,大量添置农具,1952年增加到36800台。进入合作化时期,在平原地区逐渐为新式步犁和双铧犁所取代。人民公社化时期,山地犁推广后旧式铁辕犁除个别农家使用外,已基本淘汰。
2.木制播种耧
伊盟各地多使用两腿耧和三腿耧两种。一般耧斗由上下两格构成,上格大于下格,上格用以盛种(种箱),下格为匀输种子。上下格间有播量调节器活门相通,俗称“籽眼”。排种管由下格向下斜插入耧腿的空心部通到“足窍”。活门置有活门板,用以调节下种量。活门下方的隙间置有一根扁薄舌状铁条,前端系金属小铃,俗称“打籽弹”。扶耧人在操作时将耧身轻轻摇摆,“打籽弹”便将下输的种子撞散而均匀地输在各个排种管。操作起来叮当有声,节拍有律。扶耧人借此可以判断牵引耕畜前进的速度,随时调整播量,以达到疏密适宜的目的。
木耧迄今仍然是全盟各地农家的主要播种农具,全盟拥有量在30000台左右。其中两腿耧为多,三腿耧只在准格尔旗局部地方使用。
二、平地、碎土、镇压保墒农具
1.铁齿耙
在北部黄河平原普遍使用,外形有长方条形和“人”字形两种,而以前者居多。“人”字形耙的作业幅面小于长方条形耙,平地碎土功能好,但拉重,多用于土壤质地粘重又欠平整的土地。长方条形耙的外形和结构,一般长2米、宽80厘米、高6厘米,耙架系硬质木制,多取榆木,架上装有下端为屠刀状铁齿37片。作业时,由牲畜牵引,操作者两腿跨开,立于耙上,或在耙上压以重物,人在后面手持长缰(俗称拼绳),驱驶耕畜拖拉前进。一人两畜日可耙地2公顷。
2.耱羽
耱羽是伊盟各地普遍使用的传统平地保墒农具,也叫“耱”或“耪”,因其形似羽状故名。耱羽具有耕翻后平地碎土、下种后掩埋种子及镇压保墒等多种功能。北部沿黄河平原区使用的多系来自包头、呼市等地“山货店”的桦木条编制的“桦耱”,梁外地区使用的多是农家就地取材以柳条自编自用的“柳耱”。一般工作幅宽2米左右,一人二畜日耱地2公顷左右。
3.柳笆耱
柳笆耱是一种较原始的平地工具,伊盟较偏僻地区的农家常常使用。一般用于沙质土壤的耕地播种后拉平垄沟,掩埋种子。取粗壮多枝的树枝一把,压平,其上铺以蒿草或树枝,上置土块、石片,以耕畜或人力拖拉进行作业。
4.石条磙子
石条磙子是伊盟北部沿黄河平原区农家普遍使用的传统镇压农具。其构造系由石条磙子和磙架组成,形如碌碡,条磙细长,一般长150厘米左右,直径21厘米左右。磙架系木制,石磙两端平面的圆心处嵌有铸铁轴窝,与磙架上安装的铁铸形半轴插入相连,使架与磙组合成可以滚动的一体。畜力牵引,一人操作。早春用以镇压碎土进行保墒。石条磙子使用历史悠久,至今不废,现多用小四轮拖拉机牵引。
5.拉砘
拉砘是伊盟梁外地区农家普遍使用的传统镇压保墒农具。其制作和用法是:取石料雕凿成直径30厘米的圆饼形,中间凿眼孔,一般用2~4片以木轴串连结,各片在木轴上的距离与播种耧的排码相应。木轴两端的中央各钉一短铁轴,轴嵌套在牵引架两端的轴眼内,框架前进时驱动拉砘串同时向前滚动,常与播种作业同步进行。耧开沟播种后,垄沟的土松散,空隙大,易“跑墒”,用拉砘镇压碾实,使土壤与种子充分贴合,易于吸水萌发。拉砘虽属古老农具,因其制作容易,保墒效果很好,迄今不废。
三、传统提水工具
1.辘轳
辘轳是伊盟各地使用较普遍的汲水工具。在井口竖立支架,支架上装置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辘轳),轴上绕绳索,绕转手柄将盛水桶由井底提到地面。伊盟西部牧区的深井所用的辘轳有所不同。辘轳轴系采用硬木料制成小磙子,磙子的两端嵌在井口的框架上,框架略高于地面,它实际起着“单滑轮”的作用。水斗系在绳索一端,绳搭在辘轳上,另一端以牲畜牵引。
2.吊杆
吊杆也叫“撑杆”,古称“桔槔”。这种传统提水装置,系用一根横木支着在一根木柱上或在井旁竖一横木架。横木一端用绳系一汲水桶,另一端系以重物,两端上下往复运动提取井水。这种提水工具在本盟各地普遍使用。
四、收割、脱粒农具
1.镰刀
镰刀是伊盟农家普遍使用的收割农具,因施用对象不同有“平刃镰”和“裤镰”之别。平刃镰刀,刀头呈柳叶形,镰把略弯,刀头与刀把铆结成一体。也叫“通用镰”,多用于收割小麦、糜谷等作物。裤镰也叫“砍镰”,刀头较小,有裤,呈长方形,一般长15厘米,宽3厘米,刀把直,把与刀裤套结成一体。多用于收割玉米、高粱、大麻子和采割灌木如柳条等。在收割草场上还有一种用铲镰,形如牛耳刀,有裤,装在长柄上,用作打草。
2.碌碡
碌碡也叫“磟碡”,是伊盟各地农家普遍使用的碾打脱粒工具。由圆柱形的石磙和木架组成。磙子表面有觚棱凸凹,呈粗糙面,一端大,一端小,呈锥形,或中间略粗两端细的鼓形。锥形为两畜牵引,鼓形的为一畜牵引。
3.连枷
连枷是伊盟各地农家普遍使用的脱粒工具。由连枷和连枷杆两大部件以绞联结一起而成的敲打脱粒农具,各地农家就地取材自制自用。因其使用方便轻巧,故适用于小宗植株穗荚脱粒。其制作方法是,取长1米左右直径1.5厘米左右粗细均匀而直的灌木条,如红柳、白柠条3~4根,用浸泡软的牛皮筋作经线,把条子编成连枷扇,再取长2米左右的木柄,在柄的大端钻一轴眼,穿以短轴,将连枷扇的一端绞在短轴上。操作者执柄,连枷杆上下往复均匀运动,与联在短轴上的枷扇同步旋转犹如“曲轴”行程。
五、脱粒辅助工具
1.木锨
木锨是伊盟各地农家场院普遍配备的脱粒辅助工具,具有抛扬分离籽粒和颖壳、收场、摊晒谷物等多种用途。木锨系由一块略有弯度的距形薄木板和一根木柄组成,外形与铁锹相似,木板一般选用榆、柳木材,锯成薄板,以烤压成形,配以木把。
2.木耙
木耙是伊盟各地农家普遍使用的辅助工具。木耙由齿耙头和木柄组成,全系木质。取硬质灌木枝条如红柳条、六道子条为材料制作耙齿,等距离地安装在齿床上,一般多为8齿。齿床中央凿以柄孔,安木柄即成。木耙用以在脱粒中完成碾打分离秸杆、籽实、颖壳和搂堆积垛等脱粒作业,即使在机械化脱粒时仍然是不可缺少的脱粒辅助工具。
3.木杈
木杈是伊盟各地农家场院脱粒中用以翻晒作物秸秆、柴草的常用工具,系由杈头和木柄组成。杈齿所用材料多选用硬质灌木条如红柳、六道子条等。齿长40厘米左右,加热压曲、略有弯度。将做好的杈齿固定在长30厘米左右的齿床上,一般4齿,齿床中央安以木柄即成。伊盟农家也有从榆、柳树上选用天然树杈,略加修砍成的二股杈,制作虽然简单原始,但坚固耐用,故为农家所沿用。
4.收板
收板也叫起场“刮板”,是伊盟普遍使用的传统工具。收板系一形似耧架的木框架,下端钉一块比框架横宽的长木板。作业时木板下缘置地上,框架竖立,一人执扶柄两端,刮板上系绳索,一般以人牵拉,将碾打后留在地上的作物颖壳和籽粒收堆。一般用于碾打脱粒规模较大的场院,小户农家较少使用。
5.笸箩、簸箕、斗、筛、扫帚
这些工具是伊盟农家在场院脱粒作业中常用的手头家具。笸箩、簸箕,除柳编厂生产外,农家也有自行编织的,形式规格多样,而以“白条”编织的最好。斗系口大底小方形量器,有斗梁,农家也作为盛器,今多废弃。筛为竹制,筛眼规格有米筛和豆筛之别。扫帚,伊盟农家多取芨芨草主茎,用铁圈栽捆成头,安以木柄。也有从市上购买的竹扫帚,但不如芨芨草扫帚好使用。
六、农产品加工工具
1.米面加工工具
石碾 是一种传统的粮食加工装置,用于碾去糜黍、谷子的皮壳,或将黍米(俗称软米)压成面。石碾使用历史悠久,伊盟各地有以石碾为地名的很多,如碾房塔、碾房湾、碾盘梁、官碾房等。石碾现虽被机械动力粉碎机所取代,但在偏辟山村仍有使用。
石碾由碾磙、碾台、碾盘和碾架、碾杆组成。石碾磙为圆柱形,凿石而成,中有窍,穿以碾杆。碾杆的一端与碾盘中央固定的碾脐套结在一起,碾架上置漏斗。碾盘由扇形碾页石若干片环绕碾脐嵌合成中间略高边缘略低的圆形石盘,碾台是嵌合碾页的基础。
石磨 是伊盟地区古老的磨粉工具。其结构由两片圆形磨扇上下对合,下扇中央嵌有立轴,上扇与下扇的对合面中央有轴孔,镶有金属轴套,立轴扣入轴孔。上扇绑以拉杆,牲畜牵拉绕磨台运转。磨扇的工作面刻有磨沟,也叫“磨齿”。上扇有磨眼是向下输漏谷物的通道。谷物进入能转动的上扇和固定在磨台上的下扇之间,被研磨粉碎,推落在磨台上,用簸箕收取过箩分选,箩下的细粒成粉,残留的粗粒圪糁再行研磨。
扇车 伊盟使用扇车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因其制造复杂,价格较贵,只有一些大户农家的碾房或村社共有的碾房才配有,场院使用极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队虽有添购,数量仍然不多,大部分集中大碾米作坊和国家基层粮食收购站。到80年代末期,全盟拥有扇车2000台左右。
扇车由车架、外壳、风扇、进料斗、调节门和摇把组成。手执摇把,摇转风扇,开启调节门,夹有杂物的谷物缓缓落下,在跌落过程中秕谷和颖壳被风吹出机外,下落谷物由出粮中排出。
碓臼 是一种极为古老的舂米工具,一般用石头凿成。伊盟部分地区的碓臼也有挖木而成的。碓臼在伊盟农村牧区使用相当广泛,作为辅助加工工具,用以舂米、捣糕面等,虽然功效不高,但使用方便,故沿用不废。
手摇小石磨 是伊盟农村牧区家庭广泛使用的小宗粮食加工工具。磨扇直径一般25厘米左右,妇孺皆能操作,堪称“袖珍磨”,用以加工粮豆,干湿皆宜,如磨米、磨面、磨豆腐、磨山药粉等。具有搬动轻便、不择场地、使用方便等优点,故为农家沿用不废。
2.榨油工具
立式榨油机 俗称“梁榨”,系利用杠杆原理,以一根长8~10米、直径50厘米左右的圆木做为杠杆,俗称“油梁”。支点的一端嵌入可上下垂直固定位置的“泰山”框架内,力点的一端在绞架内。绞架的作用可使力点一端抬高或放低,绞架内侧置以并排的重物,可加重力于力点。油梁的重点靠近“泰山”,有与地面平等的“油盘槽”将磨粹、蒸热的油原料用麻或马蔺草包扎在铁圈内,层层成垛,排上油盘,加力挤压,油即溢出。这种榨油工艺通称“梁榨”,伊盟各地普遍使用。
卧式木榨 俗称“楔榨”,因以木楔挤榨而得名。原料加工工艺程序与梁榨相同。楔榨有榨槽,是用坚硬木料做成的长方形框架,埋入场地地平线下,呈地槽形,将包扎好的油垛堆卧在榨槽内,以直径粗细不同的油楔人力敲击,轮番取替油楔,油便被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