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的实践指向

发表时间:2025-02-12 13:53:26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遗产领域的系统阐发与具体表达,赋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和理论品格,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新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持续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科学行动指南。

战略定位: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置于文化强国建设全局统筹谋划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习近平长期致力于加强与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总体规划,不仅主导建立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而且要求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从而极大避免了基本建设工程给文化遗产造成损害。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协同联动。习近平尤其重视党和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所承担的重要职责,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而且“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明确提出要在科学研究、学习深造和研修交流等方面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此外,习近平突出强调社会力量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强调“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要求全面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依托相关科研院所打造专业化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同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在政府主导下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法治进程。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国已初步形成包括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在内的法律保障体系,国家和地方也分别围绕“保什么”“谁来保”“如何保”等关键问题出台相应的行政规章或规范文件,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法治屏障愈发坚固。针对部分地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存在的保护对象不完整、保护修葺不到位以及建设性破坏屡戒不悛等问题,习近平强调,“对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使用”,要求文化管理、文物保护和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加强执法督察,规范举报流程,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实践方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式创新

依托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习近平一方面在各地考察调研时总会将考察博物馆作为重要行程,另一方面反对在博物馆建设时抛弃自身特色而片面追求形式上“大而全”的做法,要求“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坚持在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博物馆整体提升与改造,在对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挖掘与阐释中,不断推出更多承载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

运用科学技术提高保护利用水平。习近平深刻把握信息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机遇,不仅提出“要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而且要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数字信息技术在为社会公众与文化遗产“亲密接触”打通全新路径的同时,也使文化遗产安全与公众参观需求间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使人们得以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那些兼具瑰丽和脆弱特点的文化遗产的魅力。

打造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推进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充分拓展文化遗产的实践空间与应用场景,对于扎实做好文化遗产的高水平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意义非凡。习近平尤其注重依托当地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强调“要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之中”。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是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的前提,习近平反对因过度追求商业化而将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的做法,强调要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意识对旅游发展、特色经营与古城保护进行统筹,在丰富与提升文化遗产旅游内涵和品质的基础上“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强基固本:书写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

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作为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国家文化事业,中华文明探源等重大工程在几代学者前赴后继的努力下已取得诸多成绩,不仅以科学分析方法实证着我国悠久绵长的人类史、文化史和文明史,也为推动世界文明起源与演进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需要更加坚定不移地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着力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破解历史之谜和探索未知领域,在更好担负新文化使命的过程中,扎实做好对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研究与阐释工作。

科学辩证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打破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桎梏的有效举措,习近平强调要在“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前提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按照时代特点和现实要求拓展文化遗产的时代内涵,赋予其现代表达形式,有力助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美好愿景的实现。

持续拓展对外文明交流互鉴。新时代以来,在“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理念指导下,我国充分利用广泛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的契机积极倡导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着力在文化遗产领域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使底蕴深厚和特色鲜明的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得以向世界展现出开放包容与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

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文明断代的民族,中华民族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明发展道路,正因如此,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才得以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用之不竭的文化滋养。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为后世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而传之不朽的文化遗产则在实证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为充盈人类文明宝库作出重大贡献。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和战略家的政治智慧、历史自信和使命担当,将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置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中深思长计,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和实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