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化工、建材工业

发表时间:2016-11-06 19:14:24    来源:《杭锦旗志》

 

 化工

一、天然碱开采

杭锦旗现有天然碱湖1处,面积0.52平方公里,总储量106万吨,分布在永胜乡境内。另外,还有盐海子芒硝矿共生天然碱矿,其碳酸钠储量600万吨。杭锦旗天然碱矿均具有开采价值。新中国成立前,旗境内的天然碱湖就有人零星开采。1958年,旗政府在湖内建起碱厂,因交通不便等原因,至1985年,累计开采天然碱6.5万吨(1964—1971年,1980—1983年两次停产)。1985年6月,碱厂与兵器工业部52研究所,以技术转让形式,试产粗纯碱产品,因设备不合理,产品成本高,1987年停产。1988年,碱厂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与盟化工研究所合作开发日晒碱项目,当年生产片碱、日晒碱3896吨,创产值44.8万元,实现利润22.6万元。1989—1990年,碱厂共生产片碱、日晒碱2万吨,创产值130.4万元。

二、芒硝开采与加工

杭锦旗芒硝储量1.4亿吨,主要分布在浩绕柴达木、伊克乌素、巴音补拉、巴音恩格尔、呼和木独5个苏木,其中浩绕柴达木、巴音乌素苏木境内居多。杭锦旗境内贮藏的芒硝,大都符合工业开采品位要求。

1958年冬,浩绕柴达木苏木开始人工采挖芒硝,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全旗各地农牧民进湖挖硝,累计挖硝10万吨。用骆驼驮、牛车运送到包头卖。1969年,旗文教组办起“五七”化工厂,生产“八五”硝、元明粉。1977年,浩绕柴达木苏木建起硝厂,当年采挖芒硝1000吨,收入1.8万元。1979年,开始土法生产元明粉,至1980年,共开采原硝2.07万吨,生产元明粉350吨,缴纳税金1.33万元。1980年底,因元明粉市场疲软而停产。1981—1989年,该厂主要是以开采原硝为主,累计开采16.8万吨。1986年6月开始生产硫化碱,当年生产39吨,每吨价格500元,由于土法生产,纯度不够,市场价格低,成本高,同年底停产。

1979年,阿日斯楞图、图古日格、巴音补拉3个苏木,建起三社联办化工厂,主要开采原硝,并生产元明粉、风化硝。产品销往磴口和乌海,每吨原硝价格5元,风化硝10—15元,至1984年因产品滞销而停产,其间亏损17万元。

1984年,该厂实行为期1年半的承包经营,利润分成,至1985年,共采原硝3.48万吨,生产元明粉204.25吨,生产风化硝762.12吨,获利润2.93万元。1986年11月,三联社化工厂移交图古日格苏木独家经营后,至1990年,共开采原硝12万吨。

1984年4月,在浩绕柴达木苏木境内阿日善芒硝湖畔,建立杭锦旗芒硝厂,1989年倒闭,累计开采芒硝7.8万吨。

1986年,在巴拉贡镇建起泡花碱厂,在巴音乌素苏木境内阿日善建起硫化碱厂,当年生产泡花碱414吨,硫化碱30吨。1986年,泡花碱厂停产,1988年,硫化碱厂转产。1987年,巴拉贡建起合成碱厂,主要生产纯碱,因原料缺乏,生产一年即倒闭。

1985年,杭锦旗在浩绕柴达木苏木昌汗霍吉芒硝湖畔,建起第一化工厂,至1988年9月,共生产元明粉1.2万吨。其间,因管理不善,元明粉在市场上价格疲软,亏损169万元。1989年,元明粉在市场上走俏,该厂扭亏为盈,当年生产元明粉3000吨,创产值72.3万元,实现利税30.1万元。1990年,由原来年产能力1万吨技改为2万吨生产能力。职工142人,固定资产253万元,生产元明粉7100吨,创产值85.3万元,实现利税32万元,税金24万元。

1988年5月,杭锦旗浩绕柴达木苏木昌汗霍吉硝湖畔,建起第二化工厂,当年生产元明粉4600吨,生产“八五”硝2200吨。1989年,生产元明粉1.21万吨,“八五”硝2000吨,创产值159万元,实现利税102万元。至1990年,该厂有职工178人,固定资产216万元,生产元明粉1.39万吨,“八五”硝9600吨,实现利税81.3万元,税金69.3万元,产值233万元。

建材工业

一、水泥

1977年8月,国营塔拉沟水泥厂建成投产,当年生产水泥245吨。1978年生产水泥500吨。生产的水泥因达不到400标号,加之燃料、辅料运距远,废品率高,成本每吨高达160元,企业严重亏损。1978年11月,塔拉沟水泥厂与千里山水泥厂合并。

1976年12月,筹建八社联办水泥厂(即千里山水泥厂),主要生产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为半机械化立窑生产。1980年3月投产。月产水泥150吨,标号达400—500号。当年生产2060吨,1981年生产500吨,1981年下半年停产。1983年6月,千里山水泥厂由个人承包,1984年底,共生产“425”水泥2800吨,创产值22.4万元,实现利润3.3万元。1985年生产水泥4000吨,创产值36万元,实现利润8万元。1988年,该厂拍卖给原承包人,1990年,生产水泥2000吨,创产值26万元(现价)。

1974年始,杭锦旗综合厂开始生产水泥涵管。1987年巴拉贡水泥预制厂投产,主要生产空心砖、地板等。1988—1989年,共生产水泥砖17万块。1986年6月,杭锦旗水泥预制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水泥预制构件。1990年,共创产值131万元,实现利税2.3万元,税金4.5万元,拥有固定资产50万元,有职工60人。

二、砖瓦

杭锦旗制砖业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主要用于修建召庙。砖的生产多为马蹄土窑、手工制造,技术水平低,劳动强度大,用柴薪焙烧。砖的颜色为青蓝,尺寸为10×5×2(寸),抗压力强。烧砖时,窑顶一并烧耳子瓦,其形状为长槽形,在屋顶一反一正衔接,防止雨水进入。

七十年代,杭锦旗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焙烧。主要生产240×115×53mm普通粘土实心砖。六十年代,沿河吉日嘎朗图、杭锦淖、建设乡、梁外巴音恩格尔、浩绕柴达木苏木等地相继建起砖窑。1976年后,全旗制砖业迅速发展,至1985年有大砖窑200多个,产量达3350万块,创产值130万元。1987年,四十里梁乡独贵加汗1社员办起全旗第一座吊丝窑,每小时产砖200多块,不用水阴,省工、省煤、成本低、效益高。1988年,永胜乡、格更召苏木2社员联合办一座机制砖18门轮窑,当年产砖200万块,产值14万元。1989年产砖300万块,产值21万元。1985年,杭锦旗第一机制砖厂投产,1990年生产机砖700万块。

杭锦旗1953年开始生产瓦,当年生产3万块。七十年代初工程队在原建设乡建成红陶瓦厂,年生产瓦200万块。1990年该厂共有职工250人,年产瓦210万块,创产值168万元。

三、石膏

石膏主要分布在杭锦旗巴音恩格尔苏木境内。1958年建立杭锦旗地方国营石膏矿,群众手工露天开采,短途运输全是牛马车,石膏产品主要出口朝鲜。1976年,重新组建杭锦旗地方国营石膏矿,隶属工交局。1979年,因石膏销路不畅,处于半停产状态,其间共开采石膏8万吨,向国家上缴税利23.8万元。石膏主要是供区内水泥厂。1980年元月,该矿移交自治区建材局,为自治区建材局直属国营石膏矿企业。

1958年,巴音恩格尔苏木石膏矿建厂投产,至1961年,共开采石膏7.2万吨。1962—1977年未开采。1978年开采1000吨。1985—1987年,创产值164.73万元,1988年开采石膏1.5万吨,创产值23万元。石膏主要销往巴盟磴口等地。

1988年,巴拉贡镇从乌海引进技术,办起石膏预制厂,年产石膏粉500吨,生产石膏天花板1.7万平方米,年均创产值17.8万元。

四、石灰

杭锦旗石灰储量少、质量差。新中国成立前在浩绕柴达木苏木四大队哈盖敖包有1座白灰窑,原料为柴火石,颜色发黄,主要用于阿日善、敖楞布拉格、毫庆召、巴哈等庙的建筑,现有遗址1处。   

1949年,在图古日格四大队毛匠渠建1座白灰窑,用沟里的白泡石头烧制,主要供盖乌兰更召使用,有的运在河套地区。1953年,因缺乏原料停产。1975年该矿被风沙埋压。七十年代,塔然高勒乡有人用石灰石烧制白灰。1977年,产量达500吨。1985年,全旗有白灰窑12个,从业人员85人,生产白灰7850吨,创产值15.7万元。1990年,全旗共生产白灰4.5万吨,产值达112.5万元,获利润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