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汉族民间文艺

发表时间:2016-10-22 22:43:12    来源:《杭锦旗志》

一、民歌

(一)民歌特点

民歌也叫山歌儿、山曲儿、爬山调、蛮汉调、酒曲儿。是杭锦旗劳动人民自编、自唱、自演、自娱的民间歌曲。为上下句结构形式,以七字句式为主,多用方言、合辙押韵。杭锦旗民歌多用赋、比、兴、夸张、比喻等表现手法,朴实自然,生活、乡土气息强烈,常常嵌入迭字、虚词补衬,更显得明快流畅。杭旗民歌多用宫、商、微、羽四个调式,采用2/4、4/4拍节演唱。梁外民歌曲调,以高亢、明快见长;沿河民歌曲调以细腻、秀婉感人。

旧民歌、以倾诉爱情为主,坦诚地爱慕,痴情地相思,难忘的初交,炽烈的热恋,揪心的离别,牵魂的思念,句句发自心声。如:

    沙坡坡长起十样样草, 

    十样样看你九样样好。 

 

  马凭精神树凭根, 

  一挑你人品二挑你心。 

 

  山药开花结圪塔, 

  心机下在你名下。 

 

  哥哥是我心上的人,

  一阵阵不见可村村寻。 

 

  你房后那片沙柳不要砍,

  那是咱说话话的好遮拦。

 

  一听说哥哥要走后套, 

  一颗心跌进冰凌窑。

 

  打南梁外来到黄河畔, 

  思念起妹妹就看针线。 

新民歌以歌颂新生活为主旋律,赞美可爱的家乡,歌颂党的方针政策,歌唱幸福生活,曲曲发自肺腑。

    坐船全凭老艄工,

    共产党是咱掌舵人。 

  东南风下雨西北风晴,

  社会主义顺民心。

  黄河冰凌风吹开,

  新政策叫咱富起来。 

  新政策就象摇钱树, 

  庄户人成了万元户。 

  责任制种上责任地, 

  不用骡马用机器。

  责任制放上苏鲁克, 

  不骑走马骑摩托。

  登上山顶顶拦云头, 

  更好的日子在前头。 

民歌既可演唱,亦可清唱;可独唱,亦可对唱。伴奏乐器有,扬琴、梅(笛)、三弦、四胡、二胡、唢呐等。每逢喜庆筵宴,节日聚会,定有民歌助兴。

杭旗有“不喝哑酒,不吃闷席”之说。席间,主人(或受主人之托)必以酒曲儿劝酒,可据客人的身份、年龄,或赞誉,或钦敬,或诙谐,或玩笑。如遇对手,即形成对歌局面,是歌曲的比赛,亦是口才、见识的较量,一些精彩的歌词、曲调,多在这样的情感激发时创作出来。

(二)民歌选录

序歌

  想听山歌那不忙,

  稳稳儿骑在马背上。 

  想听山歌那不忙,

  牢牢抓住船帮帮。

  想听山歌那不难,

  三盅盅烧酒摆眼前。 

  山歌本在心里头长, 

  一阵儿不唱憋得慌。 

  杭锦旗本是山歌的乡,

  一生随着山歌长。

  杭锦旗本是山歌的海,

  从小游到头发白。

土产特产有名气(划横线者为杭锦旗地名)

鄂——-尔——-多——-斯—?

宜农宜牧风水地; 

地大物博人口稀, 

土产特产有名气。 

 

四——-十——-里——-梁—?

胜——-利——-的山药不用挑

阿——-门——-其——-的柳?

亚——-斯——-图——-的沙?

 

巴——-音——-补——-拉—?

巴——-音——-格——-尔—?

昌——-汉——-白——-的特?

西——-北——-沟——-的甜?

 

浩——-绕——-柴——-登—?

阿——-日——-斯——-的山?

伊——-克——-乌——-素—?

赛——-乌——-素——-的骆?

 

杭——-锦——-淖——-的白?

永——-胜——-的葵花能发家

格——-更——-召——-的苹?

马——-头——-儿——-湾—?

 

阿——-拉——-善——-的芒?

摩——-林——-河——-疗养?

罗——-卜——-召——-的石?

巴——-拉——-贡——-的道?

 

独——-贵——-特拉的后生好

塔——-然——-高——-勒—?

吉——-日——-嘎——-朗—?

锡——-尼——-镇——-蒙汉?

(三)民歌曲谱选录

二、舞蹈

民间舞蹈有秧歌、高跷、花车、旱船、跑驴、腰鼓等,由村、社群众自办,多在庆新春、闹元宵、赶庙会时演出。乐器以锣、鼓、钗、唢呐为主。演员多装扮戏曲人物,解放后,增添工农兵形象。

(一)秧歌

伴奏锣鼓高亢急促,演员随着锣鼓节奏扭摆腰肢、甩动肩臂,变换步法,做出各种舞蹈动作。解放前为一队戏曲人物形象。解放后,以工农兵人物形象打头,后跟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人物、浩浩荡荡,千姿百态一队舞阵。

(二)高跷

锣鼓伴奏抑扬顿挫、节奏分明。演员踩在二三尺高的高跷上扮《西游记》、《白蛇传》、《八仙庆寿》中人物。解放后增加工农兵形象,皆穿长腿裤,有扮“二八小子”小丑者,赶前跑后,插科打浑、扮鬼脸、出洋相,做些搬腿、劈叉、跳跃、上桌、过桥、滚翻等高难动作最为精彩。

(三)花车

车架用彩绸花球装饰,媳妇“坐车”(实为双手提车)、老汉推车、姑娘拉车、老婆儿跟车,“二八小子”撩逗,做出上坡、下坡、过淖等动作。锣鼓随车的动作、快慢奏出轻重缓急不同的节奏。

(四)旱船

彩船由彩绸、绣球装饰,姑娘“坐船”(实为双手提船),老汉“划船”,做出过急流、穿浅滩的动作,步伐如行水上。

(五)跑驴

一少妇跨一毛驴模型,一后生扬鞭驱赶。驴做跑、跳、尥蹶、踢人、后退、转圈、涉水、人拉、后推等动作,维妙维肖。

(六)腰鼓

男女演员扮陕北青年形象,排成两行,行进中边打腰鼓边舞蹈。一领队用大钗指挥。演员变换各种队形身段和击鼓花样。舞姿粗犷潇洒,场面欢腾热烈。

三、戏曲

杭锦旗流行的戏曲是“二人台”。由二人演一台戏而得名。旧社会二人台系江湖艺人演出,故又称“打玩艺儿”。二人台,台班三五人,道具随身带,多在农闲时节走乡串村演出。

1960年,杭锦旗招收一批零散的农村演唱艺人,组成文化队;在旗内外巡回演出二人台戏曲。不少农村牧区也成立了一些小“台班”。春节期间、交流会上,被请去义务演出。乐器以扬琴、三弦、四胡、二胡、板胡、梅、锣、鼓、钗、唢呐、梆子为主。剧目短小精悍,载歌载舞,唱词、说白全是方言土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群众乐于学唱,百看不厌。演出的传统剧目有:《走西口》、《跳粉墙》、《送四门》、《打樱桃》、《打连城》、《打金钱》、《打秋千》、《五哥放羊》、《挂红灯》、《卖菜》、《卖碗》、《探病》、《借冠子》、《压糕面》、《尼姑思凡》、《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方四姐》、《茶瓶计》等。

四、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杭锦旗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题材多是抨击抢男霸女、损人利己,嫌贫爱富、忘恩负义等腐朽阶级思想;赞扬光明磊落、清政廉明、行侠仗义、乐善好施等民族传统美德;歌颂坚贞不屈、爱憎分明、勤劳善良、聪明机智等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故事有的来源于现实生活,有的取材于神话传说,有鲜明的人民性、思想性和时代性。

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有头有尾,通常体现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良愿望,结尾为大团圆式的悲喜剧。民间故事用口头语言叙述,通俗易懂,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为群众喜闻乐道,广为流传。

附:民间故事二则

库布其沙漠的来历

 

很早很早以前,王母娘娘在瑶池设蟠桃会,宴请各路神仙。这瑶池就是现在新疆天山上的天池。宴罢,众神仙谢别王母,驾云的驾云,骑兽的骑兽,返仙山、归洞府不提。单说张果老,倒骑着毛驴悠哉游哉,回他的东海蓬莱仙岛。他路过戈壁沙漠,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漠,他想,把这沙带回东海一些,填海造田,为百姓造福,岂不是一件善事?苦于没有装沙的布袋,只得把一条套裤脱下。扎紧裤筒口,装了两裤管黄沙,搭驴背上继续赶路。他转眼来到杭锦旗地界,一看,黄河沿岸,沃野千里,鄂尔多斯高原,草木葱茏,好一块风水宝地。正在赞叹,忽见下界百姓,不是争吵,就是打斗。一查访,原来南边的牧民要来河边放牧,河边的农民要在南边开荒耕种,双方互不相让,成天吵闹不休,甚至械斗。张果老一想,说:“这样吧,我给你们划道界,谁也别侵扰谁。”说着从套裤里抓出一把黄沙,从西向东一撒。说:“就以这道沙梁为界,梁南,以牧为生,梁北以农为业。务农的务农,养牧的养牧,和和睦睦,互通有无”。这道沙梁,就是现在的库布其沙。这库布其沙里有多处响沙,仔细辨听,这响沙似在说:“和和睦睦,互通有无。”

 

乔妹

 

从前,杭锦旗有个精明能干的老汉,三个儿子,娶过两房媳妇。一家六口在老汉的指把下,精打细算,挣下一份家业。近来总有件心事,使老汉吃饭不香,睡觉不稳。原来,他在想,他去世后,谁当这个家,保住这份家业呢?大儿子憨,二儿子砍,三儿子堂,都不是当家的材料。只有在大媳妇、二媳妇身上打主意了。

这天,老汉把两个儿媳叫来说:“这几天不忙了,你们回娘家住几天去吧。”两个媳妇很高兴,就问:“大,我们在娘家住几天,回来给你老带点甚?”老汉说:“老大家住个两三天,回来给我带个骨包肉;老二家住个三两天,回来给我带个纸包火,你们俩一天回来。好了,现在就走吧。”妯娌俩走在路上犯愁了,一个住两三天,一个住三两天怎能一天回来?世上只有肉包骨哪有骨包肉;常言说纸包不住火,哪里去找纸包火?分手时还没想通,急得没办法,坐在路口抱头痛哭。这时,走过来一个穿红裤绿袄小姑娘问:“二位姐姐,为甚哭哩?”他俩就把公爹出的难题一五一十地说了。小姑娘说“这好办,两三天是五天,三两天也是五天,你俩第五天头上一起回来,骨包肉是鸡蛋,纸包火是灯笼。你给带鸡蛋,你给带灯笼就行了。”二人一想有道理,谢过小姑娘,高高兴兴回娘家了。第五天妯娌二人同时去拜见了公爹。大媳妇送上鸡蛋,二媳妇送上灯笼。老汉又惊又喜,转念一想,就追问二人,是自想的,还是别人告诉的?二人知道瞒不过精明的公爹,只得说出是一位红裤绿袄的姑娘说的。老汉惊喜道:“这小姑娘才是当家的人!”老汉细心查访,得知姑娘叫乔妹,于是三媒六正,重彩厚礼,为三儿子娶回来。老汉把钥匙交给乔妹,让她当家。乔妹当家以后,生产活计,计划周到,安排得力,生活精打细算,井井有条,家庭和和美美,家业日益兴旺,乡亲邻里无不夸赞。

老汉年迈得病,自知不久人世,就把三儿子叫到床前说:“你不配乔妹,乔妹看不上你,我死之后,这个家留不住她。她一走,这个家就没了顶梁柱了……有一天,她住娘家不回来了,你就……”如此这般给三儿子交待一番。老汉才放心走了。

一天,乔妹让丈夫去集市上卖一匹老马,安顿说:“马卖10两银子,要现线。没现钱,说清姓名住处,三天后去取钱。”老三上集不久,便卖马而归。家人问:“钱呢?”老三说:“没现钱,姓名地址是本姓西北风,名叫处处通;家住日落村,住在半天空。房西大明镜,房东大窟窿”。家里人急道:“你让人家骗了!”乔妹却说:“这里说清楚了,买马人姓韩名路,家住西村一座楼房。房西有个大水池,房东有眼井。”三天以后,老三根据乔妹的指点,果然在西村找到韩路,正是买马人。韩路拿出10两银子交给老三问:“你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老三说是媳妇乔妹给说给的。韩路听罢长叹一声:“可惜,可惜!”就在院里摘一朵大出其花和一颗大西瓜,交给老三说,“这两件礼送你媳妇。”老三要回马钱拿回礼物。一家都很高兴,唯有乔妹见到这两件礼物,躲到自己屋里落泪。为什么呢,这明明是韩路讽喻自己,是说“可惜一枝花,配个大傻瓜”。回想自己,争强好胜,图个甚?自己聪明灵俐找了个堂子,和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心!思来想去,决心离开这个家。她就把来往账目列个清单,交给老大,说要回娘家住一个时期。一去半年不回,家里人都很着急。老三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安顿,就拉出家里的最好的枣骝马,配上两个马鞍,在乔妹家门口来来回回地走着,乔妹明白,这是说:“好马不备双鞍子,好女不嫁二夫男。”一连三天,乔妹顶不住了,出来流着伤心泪说:“行了,我跟你回去。”乔妹骑着马往回走,见路边站着一个人,说:“可惜,可惜!”乔妹判断此人必是韩路,一下勾起自己的伤心处,心想,回去吧,痛苦一辈子,不回去,被礼教指责一辈子!真是生不逢时,见路边有一口枯井,就一头栽进去死了。

第二年,枯井里长出一种新庄稼、红秆绿叶,黑籽白面。制作食物特别好吃,且生长期很短,立秋种下,寒露就成熟,每逢遭年馑,人们就种它救饥荒。人们说这是乔妹为这里的人留下的救命粮。为感谢乔妹的好意,人们管这庄稼叫乔妹。后来叫白了,叫成了荞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