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文化机构、设施

发表时间:2016-09-03 21:59:28    来源::《杭锦旗志》

文化馆(站 车)

一、文化馆

1952年旗文化馆成立,工作人员1人。1963年建乌兰牧骑,文化馆并入乌兰牧骑。“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全部散失。1970年,恢复文化馆。1990年文化馆设行政组、业务组和阵地活动组。任务是,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辅导群众文艺创作,培养文艺人才,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帮助基层文化站(室、车)搞好基层群众文娱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组织文艺演出

1952—1962年,文化馆组织民间艺人和业余文艺爱好者,成立文化队、农村文艺队,下乡巡回演出新歌剧、二人台、革命歌曲、放映幻灯,观众20多万人(次)。1963—1965年,文化馆组织旗一中、锡尼镇小学、政府机关干部排练话剧、歌剧、舞蹈、曲艺等为群众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9年后文化馆组织旗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新歌剧、二人台、表演唱等文艺节目。每逢春节文化馆还联合旗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演出高跷、舞狮、旱船、花车、花轿、跑驴、秧歌、腰鼓、抬阁、安代舞等民族、民间文艺活动,使禁锢了多年的群众文艺生活获得新生。文化馆不定期地组织旗业余文艺爱好者举办独唱、独奏、相声、诗朗诵有奖比赛,协助教育系统搞好中、小学、幼儿园文艺会演。

(二)举办展览

旗文化馆建馆以来,先后举办过以下几次展览。《庆祝建国十五周年》(1964年);《四川白毛女》、《罪恶的地主庄园》(1964年);《全盟美术作品展览》(1973年);《纪念毛主席诞辰七十五周年》(1978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1981年);《优秀共产党员阿拉腾花先进事迹展》(1981年);《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展览》(1983年),《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展览》(1983年);《杭锦旗三十五年建设成就展》(1984年);《连小忠英雄事迹展)(1986年);《杭锦旗成就及发展规划》(1987年);《少儿科模展》(1989年);《全旗美术书法展》、《中、小学、幼儿园美术书法展》(1990年)。

(三)文艺培训班

旗文化馆先后聘请伊盟文联、内蒙古文联的画家、作家、诗人、导演,为杭锦旗文艺爱好者讲学5次,听课人数达1000多人次,举办“图书管理员培训班”、“文艺站工作人员培训班”各1次,培训50多人。

二、文化站

文化站,是基层职工、干部、农牧民重要文化活动场所。文化站任务是,组织文艺演出;放电影、录像;利用广播、录音、录像、墙报、专栏、展览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83年,全旗23个镇、苏木、乡先后建起了文化站。是年,召开全旗文化工作会议,总结文化站经验。锡尼镇文化站,以乌兰牧骑专业队员为骨干,吸收业余文艺积极分子组成业余剧团,下乡巡回演出歌剧、二人台,活跃群众文艺,推动了基层文化站工作的开展。旗文化馆,经常派专业人员,下基层文化站,培养文艺骨干、辅导文艺演出,传授美术、摄影、展览等知识、经验,帮助文化站创办文明镇、苏木、乡活动。1987年,文化馆从各苏木、乡文化站抽调文艺骨干,经过训练,组成文艺队赴镇、苏木、乡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90年,基本形成以旗文化馆为中心,以基层文化站为基础的文化网络。

三、文化车

1980年2月,浩绕柴达木苏木文化站,为满足偏远分散嘎查牧民文化生活需要,筹集资金购置1台小四轮拖拉机,改装成文化车。文化车配有电影机、幻灯、图书、录音机、乐器等设备。

依照自愿、业余、小型、多样的原则,与嘎查牧民约定时间、确定地点过“文化日”。每逢“文化日”,附近牧民扶老携幼、骑马乘车盛装而来。“文化日”成了牧民的“文化节”。文化车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至1990年,共放映电影1500多场,销售图书1800余册,出借3000多册次,文艺演出200多场,举办民歌座唱280次,利用幻灯、录音、展览等形式,宣传普及初等教育、计划生育、介绍畜种改良等达723次。文化车还开展照像、代销商品等业务,以文养文。10年来,文化车累计行程1万多公里,全苏木牧民平均每人参加10次文化日活动。

浩绕柴达木苏木文化车,1981年出席“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者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1983年,被中共伊盟盟委命名为“文明文化车”。

演出团体

一、歌舞团

1960年旗歌舞团成立,属文教科领导,内设团委会、创作组和演出检查组。歌舞团有团长、指导员各1人,蒙汉导演各1人,团员34人,以在旗剧场演出和下乡巡回演出为主。歌舞团有蒙、汉语两个演出组,蒙语组以演出民族歌舞、好来宝、蒙语说书等节目为主。主要节目有《鄂尔多斯舞》、《挤奶员舞》、《牧人舞》、《盅碗舞》、《筷子舞》、《草原民兵》、《洗衣歌》、《鄂尔多斯民歌》、《敖包相会》、《草原晨曲》、《我骑着马儿过草原》等。汉语组以演出新歌剧、二人台、革命歌曲为主。主要节目有,新歌剧《兄妹开荒》、《一把镰刀》、《一条辫子》、《小女婿》、《小二黑》等;二人台《打樱桃》、《走西口》、《挂红灯》、《小牧牛》、《茶瓶计》、《方四姐》、《送四门》、《探病》、《卖碗》、《卖菜》等。

1963年,旗乌兰牧骑成立,歌舞团撤销,部分演员转入乌兰牧骑。

二、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红色文艺队)1963年组建。全队18人,队员一专多能,蒙汉语皆通,能歌善舞,场上是演员,场下是乐队。乌兰牧骑组织精干、道具简单,“一辆胶车、跑遍全旗”。牧区草滩、农村场面、炕头庭院、街头巷尾,搭块帆布作舞台,点个棉球当电灯,节目短小精悍,深受农牧民欢迎。

乌兰牧骑除完成文艺演出任务,还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看病、配药、理发、照像,参加农牧业生产劳动。他们每年下农村、牧区不少于6个月。1963—1990年,乌兰牧骑下农村、牧区行程4.5万公里,演出1790场,观众达40万人次,全旗平均每人观看4次,赴盟内外、区内外巡回演出331场,观众达15万人次。

1965年,独唱演员杨玉兰被内蒙古乌兰牧骑借调,赴全国巡回演出3个月,受到中央首长接见。1986年,樊德忠等6名队员,编入自治区体育代表团文艺演出队,赴新疆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53个少数民族代表演出。会议期间赶赴新疆巴彦书楞、布尔塔蒙古族自治州慰问演出30多场,观众2万多人次。

二十多年来,乌兰牧骑创作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节目,培养了多名受群众欢迎的演员。1964年乌兰牧骑参加自治区“三独”会演(独唱、独舞、独奏),杨玉兰获独唱表演奖。1971年,乌兰牧骑参加全盟乌兰牧骑会演,《广丰一家》(歌剧)、《一条辫子》(歌剧)、《老两口》(蒙语表演唱)、《十唱广丰》(表演唱)、《军民联防打豺狼》(舞蹈),获创作奖和演出奖,9名演员获表演奖。1974年,杭锦旗乌兰牧骑参加全盟乌兰牧骑会演,《飞鸟迎春》(舞蹈)获创作奖。1978年,乌兰牧骑参加全盟乌兰牧骑会演,《夸夸咱们的老队长》(二人台对唱)、《挑战》(歌剧)获创作奖。白玉芳等6名演员获表演奖。1979年杭锦旗乌兰牧骑参加全盟乌兰牧骑会演,《赛台岩》(歌剧)、《孟根稍》(女声小合唱)获创作奖。1986年,全盟乌兰牧骑会演,《连小忠之歌》(舞剧)、《牧马情歌》(舞蹈)、《多年的愁眉才展开》(歌曲)、《约会》(歌曲)、《献给母亲的歌》(歌曲)获创作奖。乌兰牧骑建队以来,自编节目200多个,培养了100多名文艺骨干。

娱乐场所

1959年,杭旗第一座礼堂建成,有舞台、无座位。1964年,礼堂增设固定折叠椅990个,1974年,礼堂增设排练厅,可代化妆、后台,是杭锦旗最大的一处文娱演出场所,可供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1965年,旗第一中学礼堂建成,可容师生500人。1974年,民一中礼堂建成,容师生300人,可供该校文艺演出、游艺活动和放映电影。旗电影发行公司,设有放映厅,可供放映电影、录像。1987年,文化馆建成文艺厅,可供文艺演出、放映电影、录像和舞会用。

1976年以后,各苏木、乡建起露天剧场,筑有高大围墙,建有简易舞台,可供放映电影和文艺演出用。

书店 图书馆

一、书店

1953年,伊盟新华书店工作人员吴振荣,向杭锦旗流动供应图书。1956年8月,旗新华书店成立,开始发行图书。至1962年,共发行图书9.3万册。1963年,新华书店有4名职工,其中1人下乡流动供书。其时,杭锦旗有13个基层供销社代销或经销图书。1965年,书店向14个公社、31个大队、53个小队、27所学校、28个俱乐部送书上门、发行图书8.9万余册,其中发行蒙、汉文毛主席著作1.2万余册。“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图书不准出售,入库封存。1975年,杭锦旗新华书店在吉日嘎朗图设立分店,加强沿河地区的图书供应。1987年,由盟新华书店经营,实行“三权统一”、“分组承包”、“以点带面”的管理体制。是年,杭锦旗新华书店增设巴拉贡分店,开展“摆书摊、办书展、多渠道供应”活动,库存从年初的23.4万元,减至11.9万元,完成销售任务28.9万元。1989年,各苏木、乡增设售书点,全年销售额239万元,按全旗人口平均,每人25元用以购置图书(含学生课本)。

二、图书馆

1952年,旗文化站成立,开展图书阅览业务,时有图书120册。报纸有《人民日报》和《内蒙古日报》,读者系锡尼镇地区的职工干部。

1966年初,文化馆藏书2000余册。“文化大革命”开始,封存所有的书报后,无人管理,全部丢失。1973年,文化馆重新购置图书,增订报刊,开展借阅业务,多为“政治”书籍,读者寥寥。1978年,图书发行好转,文化馆藏书近4000册,订报刊数十种,配备专职图书借阅工作人员,开展新书陈列、好书推荐活动。发放借书证250个,中学生读者占80%以上。

1980年,旗图书馆成立,与文化馆合署办公,藏书5000册,其中蒙古文图书400余册;订报纸10余种,其中蒙古文2种;订刊物80种,其中蒙古文5种。锡尼镇出现读书阅览热。1983年,开展文明服务活动,实行全周开馆制。

1987年,图书馆从文化馆中分出,时有工作人员10人。图书馆藏书4540册,其中蒙古文书籍650册;报纸20种,其中蒙古文报纸3种;订刊物176种,蒙古文刊物12种,备有《读者目录》、《公务目录》、《书名目录》。采用“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是年,图书馆接待读者7818人,书刊流通量13538册次,解答咨询130次。读者80%是中学生。是年,图书馆开办“儿童阅览室”,备有儿童读物2500册,接待儿童读者5000人次。

1988年,图书馆实行业务承包责任制,把服务质量、效果,与奖金挂钩,开办书刊、杂志外租柜、代销图书,以文补文。是年图书馆与旗科委联合举办“科技图书阅览室”,接待读者3200人次。1990年,全旗有基层图书室25个,全旗图书馆(室)藏书36000余册,其中蒙古文图书2500多册,订报刊300多份,其中蒙古文40多份。全年接待读者8万多人次。书刊流通量30万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