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6-08-28 17:31:09 来源:《杭锦旗志》
群众文化
歌咏活动 清代,杭锦后旗地区乃属塞外荒原僻壤,人口稀疏,庄田罕见,故文化艺术活动极度匮乏。乡间,偶尔遥传牧人的牧歌,农民的打场歌,泥瓦匠的打夯歌,车倌的爬山歌以及“嗨哟”“杭育”之类的劳动号子。寥寥无几的财主富户,偶遇婚丧颂悼,则临时招雇外地流浪乞食的乐师、歌手等,或清唱,或演奏,或歌舞,或顺口溜、莲花落、呱嘴,不过渲染气氛,聊以点缀捧场而已。
1937年10月,驻陕坝的李大超游击军政训处,在中共地下党员章叶频、郭敬、骆时等人的领导下,把京、津、绥、包的流亡学生组成抗日宣传队下乡巡回演出,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宣传队一边演出,一边给广大民众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等抗日歌曲。
另外,吕骥、刘良模等人亲自给广大民众和士兵教唱了《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新的中国》、《救国军歌》、《青年战歌》、《中华民族不会亡》等歌曲,激发了广大群众抗日救国的爱国激情,故1938年春节时,陕坝沮丧颓废的淫词滥调完全被激昂慷慨的抗日歌声取而代之。
1939年后,一些随傅作义到河套的延安干部(大多数是中共党员)给士兵和进步青年教唱了《流亡三部曲》、《军民合作歌》、《黄水谣》、《在太行山上》、《我给战士洗衣裳》等延安歌曲。不少人还创作了宣传抗日救国的歌曲。如动委会宣传队的肖离创作了《西北青年进行曲》,乔东君创作了《何处是我家》、《穆斯林青年进行曲》等。进步青年李畏创作的歌曲中有这样的唱词:“不怕西北遍地冰雪风沙,不怕广漠辽阔无边际,我们爱那英挺的大青山;也爱黄河奔流几千里。快起、快快起,蒙汉本是好兄弟,手携手消灭(日寇)我们的仇敌!”
1946年后,由于社会动乱,群众歌咏活动基本沉寂下来。
1950年后,为了表达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心情和感谢党感谢毛主席的激情,群众歌咏活动规模空前。解放初期最流行的群众歌曲有:《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二郎山》、《藏胞歌唱解放军》、《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歌唱祖国》、《解放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歌》、《把帝国主义连根拔》、《咱们工人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等。这些歌曲几乎人人会唱。每逢集会,互为拉拉队,赛歌成风,情绪热烈。
1960年后,群众中广泛流行的歌曲有《南泥湾》、《我是一个兵》、《洪湖水浪打浪》、《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红梅赞》、《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各族人民一条心》、《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打靶归来》、《不爱红妆爱武装》、《读毛主席的书》、《敢叫日月换新天》、《众手浇开幸福花》、《社员都是向阳花》、《逛新城》、《在北京的金山上》、《学大寨》、《大海航行靠舵手》等。
1970年,群众歌咏活动不大如前,在群众中普遍流行的歌曲很少,只有《看见你们格外亲》、《金珠玛米到我家》等少数歌曲为群众所喜爱。
1980年后,群众所喜爱的歌曲有《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
1981年元月,举办了陕坝地区歌咏比赛,抵制了文艺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不良倾向。
杂 耍 本旗群众喜爱的杂耍包括高跷、旱船、榔头车、海蚌、狮子、龙灯、竹马、跑驴、大头宝宝、猪八戒背媳妇、二鬼摔跤、抬阁、挠阁、腰鼓、霸王鞭、哑铃、花环等,多为1930年后学校中首先开展起来的;少数种类则是1936年后逐步由外地传入的。
1949年前,杂耍活动主要集中于陕坝,其次是蛮会、大发公、杨柜、三道桥、胡柜城、经堂庙、双脑包等地。1950年后,除陕坝经常开展杂耍活动外,三道桥、二道桥、永胜、光荣、小召、联合等乡都开展杂耍活动。
杂耍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元霄节期间。每逢正月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和十五,便是杂耍活动约定俗成的时间。是日,进城看红火的农民穿节日盛装,摩肩接踵而来。街上人山人海,杂耍组织者常因观众过多而犯愁,也常因观众多场地小而不得不简化杂耍套路。足见杂耍乃为此地一桩盛事。
近年来,特别是1978年至1985年期间,旗里每年都组织近百人的文艺队,排演各种杂耍节目,于春节和元霄节到街头表演,盛况空前。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一部分开展杂耍活动的乡文艺队也于春节和元霄节进城献艺,更使三街六巷的人海歌潮波澜起伏,风韵跌宕。
展 览 展览内容包括实物、图片、图表、照片、模型、标本等,辅之以文字说明或解说词,表现或反映一个特定的主题,使其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杭锦后旗举办过的较大展览有:
军事展览:于1943年在中山堂举办。展出作品包括朝鲜族人田荣的油画,田妻沈珩的写生画和高一峰的油画。作品题材是傅作义的三十五军从长城战役到五原战役的抗战史料。
《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图片展览:于1951年至1955年期间,在全旗巡回展出。
《婚姻法》图片展览:同上。
《讲究卫生减少疾病》图片展览·同上。
《新法接生》图片展览:同上。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图片展览:同上。
综合展览:1958年秋,以工业、农业、林业、牧业、文教、卫生、体育等战线建国以来的伟大成就为内容,举办了综合性大型展览会,观众数以万计,影响很大。
建国十周年大型展览:于1959年10月1日开展,历时10天。展品包括实物、标本、模型、照片、图片、图表、文字说明等,规模很大,基本上反映了杭锦后旗十年伟大成就。
“双革”展览:于1958年至1959年举办。展品包括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的创造发明,均以实物展出。
《万恶的地主庄园》阶级教育大型展览:于1973年在全旗巡回展出。展览是用摄影和绘画的方法,复制了四川省大邑县地主刘文彩剥削史展览馆中全部展品。此展历时五个月,观众达15万人次。
村史家史展览:1973年,三道桥和平大队以本大队的真人真事为素材,以村史、家史为内容,举办了阶级教育展览。
《民兵工作三落实》大型展览:于1973年冬,由武装部领导在全旗巡回展出,大力宣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收租院》展览:1975年用摄影和绘画的方法,复制了北京《收租院展览》馆中的全部展品,在陕坝公开展出。
《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展览,于1975年在陕坝展出。展品为图片和照片,重点宣传了建国后的建设成就。
美术书法摄影展览:这类展览已举办多次。每逢“六·一”、“国庆节”、“元旦”、“春节”,文化馆或单独举办,或联合多家举办,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经常内容之一。
除上述展览外,1975年,查干公社甲一大队和小召公社永胜大队分别搞了以村史、家史为内容的《阶级教育展览》;计划生育办公室搞了《计划生育展览》;农林局搞了《抗洪救灾展览》;三道桥和平大队搞了《农田建设展览》;机械厂搞了《增产节约展览》等。
花灯展览:从1984年起,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晚上,在陕坝公开展出各式花灯,展后进行评比奖励。此项活动已成为陕坝盛事,吸引大量农民进城,灯海人潮,盛况空前。
画牌展示:从1950年到1963年期间,文化馆利用画牌围绕大转盘的围墙进行宣传展览。从1973年至现在,利用大转盘的四个大型画牌和新闻厨窗进行宣传展览。宣传画以“元旦”、“春节”、“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的重要意义和临时性政治任务、中心工作、重要会议的主要精神为主题,按时按计划进行了宣传展示,及时展出了照片、图片,宣传了党的中心工作、英模事迹、各条战线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成就以及党代会、人代会、先代会的实况、会议精神等。
文艺辅导 1950年,文化馆组建了土改文艺宣传队,到农村逐乡巡回演出,边演出边辅导,在演出中辅导,在辅导下演出。演出的主要节目有:《地主与长工》、《血海深仇》、《翻天覆地的人》、《赤叶河》、《血泪仇》、《王秀鸾》、《白毛女》、《虎食》、《擦亮眼睛》等,协助土改工作队教育农民提高阶级觉悟,影响很大。
1950年至1958年期间,文化馆干部经常挑文化担下乡,主要任务是辅导农村业余剧团和其它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1952年,文化馆又组织了土改复查文艺宣传队,边辅导,边演出。演出的主要节目有:《见狼不打留祸根》、《翻身就要先翻心》、《包袱》、《自由花儿结了果》等。在旗文艺宣传队的带动下,农村各乡普遍建立了文艺宣传队或业余剧团,逐村送上门演出,农村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特别是从1952年到1955年,农村业余剧团的演出活动达到高潮,90%以上的群众能经常看到文艺演出。在广泛发动、普遍开展文艺活动的基础上,重点组建和辅导了三道桥、水桐树、刹台庙、梅林庙、沙沟、蛮会、大发公等业余剧团。
从1956年至1958年的三年期间,旗文化馆组建了三个文艺宣传队和一个有40多人的业余秦腔剧团,除巡回演出外,重点为交流会和重大节日演出,解决了专业剧团少的困难。
1958年至1963年期间,文化馆在陕坝组建了一个业余剧团,对其进行了重点辅导和集中培训,让其承担了陕坝地区的节日演出和招待演出任务。演出形式包括二人台、山东快书、快板、相声、独唱等。
1963年至1972年期间,全旗的文艺辅导任务主要由乌兰牧骑担任。乌兰牧骑演出到哪里,辅导到哪里,边示范边教。有时也采取分散辅导的办法,队员分头下基层对学校文艺队和农村业余剧团进行了辅导。
1972年文化馆恢复建制后,经常派人下乡蹲点,组建和辅导农村业余剧团及学校文艺队。较好的业余剧团有红星、二道桥、四支林场、手工业联社、头道桥联丰等业余剧团;较好的文艺队有实验小学、召庙中学、杭后一中等学校的文艺队。其中尤以实验小学红小兵文艺队最为突出,他们不但演出了歌舞、小戏,还排演了大型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并为盟、旗重要会议专场演出,获得一致赞誉。红小兵文艺队先后为旗、盟、自治区三级专业文艺团体输送了十几名文艺人才。
1983年以来,文化馆每年均数次派文艺辅导人员深入农村,对各文化站、文化室、俱乐部、文化户进行辅导,推动了基层文化建设。另外,对陕坝地区各中小学和旗幼儿园的文艺活动也进行了经常性的辅导。
业余文艺会演及重大演出活动 1948年,普爱中学排练演出晋剧《三岔口》、《打宫门》、《打金枝》、《二进宫》、《穆桂英招亲》等传统剧目。1949年冬至1951年间,普爱中学排练演出了《刘胡兰》、《害人的一贯道》等大型歌剧及《兄妹开荒》、《红布条》等小型秧歌剧,积极配合了减租反霸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在群众中影响较大。
1951年,为了给一等功臣,二级孤胆英雄刘光子庆功,晋剧团、陕坝业余剧团、米仓县业余剧团和陕坝专区电影队等文艺团体,会集米仓县一区二支渠乡刘光子的家乡,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演出活动,这是一次轰动一时,盛况空前,影响很大的文艺演出活动。
1954年,旗里举办全旗业余文艺会演大会,表彰了一批文艺活动积极分子。
1957年至1958年,旗里举办了规模很大的业余文艺会演大会,并组队参加了河套行政区业余文艺会演大会,演出剧目《刘介梅忘本回头》获得了优秀节目奖。
1972年、1974年、1976年、1983年、1985年,旗里均举办了全旗规模的业余文艺会演大会。
1981年6月,旗里举办了陕坝地区首次幼儿会演,有9个单位的268名小朋友共演出了34个节目。
除本旗演出活动外,旗里还组织演出队先后参加了1954年、1964年、1965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4年、1976年、1983年、1985年等各次巴盟业余文艺会演,其中1964年的二人台小戏《卖面》,1965年的二人台小戏《两张照片》,1971年的表演唱《我夸我的好》等节目还代表巴盟参加了自治区会演,并被评为优秀节目。
文化艺术培训 1954年,旗文化馆举办了一期文艺训练班,重点培训了各业余剧团的团长、导演等文艺骨干。
1960年后,旗文化馆培训了一个业余管弦乐队,专门为交谊舞会、重大庆祝活动及重大集会演奏,效果良好。
1978年、1979年,分别举办了两期文艺创作学习班,重点培训了农民业余作者,为全旗的农民业余剧团创作了一批演唱作品。
1982年,利用21天时间,举办了中、小学文艺骨干舞蹈基本功训练班,培训8岁至22岁文艺骨干50名。学员基本上学会了歌舞基本功和民间舞蹈组合,掌握了练功方法。
1983年、1984年、1985年间,文化馆分别举办了《文学概论》、《现代汉语》、《红楼梦》、《古典文学》、《古汉语》等五期文艺讲座或知识讲座;图书馆搞了四期初中学生假期功课补习班或假期作业指导学习班;
1985年,文化馆举办了历时一个月的美术学习班,为学员系统讲授了绘画基础知识,并通过写生、临摹等实践活动,培养了学员的基本技能。
1985年,文化馆举办了一期交谊舞学习班,一期迪斯科舞学习班。
游 艺 游艺是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俱乐部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群众自发开展活动的内容。本地游艺活动的主要种类有灯谜、棋类、舞会、闭路电视、智力竞赛、安代舞、扑克、桥牌等。长期以来,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六·一”、国庆节等,均举办不同规模、不同种类的友谊赛、对抗赛、擂台赛,形式多样,异趣横生,群众情绪热烈。特别是1963年至1966年期间,在全旗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跳安代舞活动,各中、小学基本上普及了安代舞。
基层文化建设 1982年,中发(82)31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传达贯彻后,群众文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集体、个人齐办文化,社会各方面对群众文化齐抓共管,并出现了个体文化户。
1982年至1985年,多层次、多体制、多渠道的文化网在全旗已经形成。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小文化开始向大文化转变。全旗20个乡镇全部建成了文化站,初步做到了人员落实,工作任务落实,房屋设施落实和经费落实。全旗共建起图书阅览室19个,综合游艺室19个,科技咨询室3个,村文化室24个,社俱乐部33个,涌现出文化户19户;农村文化站藏书达11 820册,共订报纸452份,杂志763份;拥有录相机3台,电视机20台,收录机20台,照相机3架,电影放映机44部,其它文体用品286件;乡、旗、盟三级命名的文化村、社131个,电视村127个;全旗19个乡文化站共举办科技等各类讲座318次,听讲人40 594人次。南渠乡自筹资金1.3万元,建成单独成院、拥有240平方米的乡文化站。
上一篇:杭锦旗的科技
下一篇:杭锦旗文化机构、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