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古城遗址

发表时间:2016-07-09 12:25:47    来源:《鄂托克前旗志》

1.png

城川古城 位于城川苏木城川嘎查北1公里处。古城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夯土修筑的城墙,兀立地表之上。东、南、西城墙均有城门,为瓮城。城墙上有角楼,马面(凸面)等防御设施,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城内大半辟为耕地,地表建筑堆积较多,到处散布瓮、瓦碎片。1964年,采集到一些古代的文物和唐宋时代的铜钱数十枚,并出土黑釉大红缸和黑釉罐等。后又在收集的一大批出土于城川古城内的铜钱中,清理到从西汉一直到西夏和金代的许多枚,其中唐宋代的最多,唐代的以“开元通宝”为盛,北宋则从“太平通宝”一直到“宣和通宝”。其间各个年号的钱币20多种,还有不具年号的“皇宋通宝”、“圣宋元宝”和清代同治年以后的货币,无元、明代货币。据考此城属唐代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以后的宥州城。

大场子古城 在城川苏木大场子村西南500米处。民国时期遗迹清晰可辨,当地农民称之为“大圐圙”。新中国成立后,辟为耕地,城墙泥土挖去垫地,仅存一段夯筑城墙遗迹,地表暴露大量粗绳纹板碎瓦,属汉代城址。

呼和淖日古城  在毛盖图苏木阿日赖嘎查的呼和淖日滩中,遗址南部暴露部分夯筑土墙,总长25米,残高50厘米,宽5米。地表散布陶片、铁器残片。所筑时间未考。

大池古城 位于二道川乡西8公里,大池村南,北大池东岸2公里处。古城西临大池盐湖,地势广褒平坦,土质松散。古城西蔓草丛生,四面城垣尽为黄沙所湮盖,从地表难以辨认出这个城垣的本来面目。城墙上积压着宽达20米的沙土,形成了以城墙为基础的四道不规整的沙梁,看不出城阙所在。古城大体呈方形建筑,东西315米,南北289米,规模较小,防御设施简单。地表散布着极为丰富的陶片,烧流炉渣及黑色灰烬等物。陶片中的器型以卷沿及凸圆唇的罐、盆、钵之类较多,均以素面灰陶为主。瓷器、瓷片不多,仅采集到高圈足露胎的黑釉瓷瓶、酱色釉、粗胎瓷罐。内挂黑釉外露淡黄色细胎的圈足碗,内挂灰黄色绿釉灰白胎、胎口遗有赭色釉细点的碗,浅黄绿釉淡赭胎的粗瓷瓮,厚1.1厘米。此城文化层堆积重叠,有的厚达0.8米,包含遗物早晚特点相当清楚,说明这座古城经历了好几个不同历史时代。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此城始建于唐高宗龙朔3年(公元663年),时置兴宁县,唐中景龙3年(公元709年)更名白池县。

巴郎庙古城 在今三段地乡巴郎庙村。距大池古城35公里。古城东西580米、南北595米,方向南偏东10度。四面城墙中间,均有宽达10米的缺口,是门阙所在。夯层厚度10~12厘米,城墙残高1.8~2米,厚5米。在西城墙的缺口两侧,尚遗有隆起于地面的土丘,左右对峙,厚约9米,残高3.5米,当为城门上的阙楼建筑遗存。在古城南部,有一道南北长墙,与城垣的方向一致。它把整个古城划分为东西两部,这当是城内的子城或其它城垣之一。城内有大小隆起于地面的土丘,当是城中的衙署、房舍等建筑遗存。北墙西端以内80米处有一南北30米、东西18米的方形土台,附近散布着较多的残砖乱瓦。瓦有筒瓦、板瓦两种,反面均有布纹,筒瓦有子母口,筒板瓦厚度均在1.5厘米左右;砖瓦表面皆素面无纹饰。城址中发现“开元通宝”一枚;淡赭色素陶残盆。壁厚1.1厘米,平底,底壁转角处特厚。有的陶器底部往往遗有螺旋纹,均属唐代遗存。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此城始建于神龙3年(公元707年),时置兰池都督府。

巴彦呼日呼古城 在今查干陶勒盖苏木巴彦呼日呼嘎查的查干巴拉嘎苏。残垣东西300米、南北585米。东、南、西3个城门,均有角楼、马面。南城门为瓮城。残壁最高处有6~7米。多半城墙被黄沙湮没。属西夏时期的古城。建于何时未考。

乌兰道崩古城  在今吉拉苏木乌兰道崩嘎查,位于三段地乡南三公里处。今存部分土筑残垣,东西350米,南北410米,残高4米,宽6米。城内残留陶瓷片。筑城年代未考。

包日巴拉嘎苏古城 在今敖勒召其镇敖勒召其嘎查包日巴拉嘎苏。土筑城墙,今残留最高处为4米。西、北墙均被沙压,残垣东西358米,南北410米。地表散布少量陶瓷片。筑于何时未考。

查干巴拉嘎苏古城 在今吉拉苏木查干巴拉嘎苏嘎查。遗址东西640米,南北360米。城墙多被沙埋。仅出露部分墙基。出土铁锅、秤砣、陶罐等。疑为西夏所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