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文化遗址

发表时间:2016-07-09 12:19:51    来源:《鄂托克前旗志》

萨拉乌素河(现名无定河,又叫红柳河),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南角,发源于陕西省白于山北麓,向东北流入鄂前旗城川苏木大沟湾,又横贯乌审旗南部。此河以“河套人”的故乡闻名于世。中外科学工作者早在1922年就开始考察萨拉乌素河地区,发现了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

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甫,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E·LICENT)来到盛产动物化石的萨拉乌素河大沟湾,从地表拾到3件相当石化的人类肢骨。翌年,桑又与古生物学家德日进(TEILHARDDECHARDIN)组成一支考察队,对萨拉乌素河沿岸进行了广泛调查,并作了重点发掘,发现了包括45个种类的脊椎动物化石和一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后来,德日进在室内研究中,在1922年采集到的一堆羚羊牙齿和驼鸟蛋片里意外地发现了一颗石化很深的人的上门齿,经北京协和医院解剖科主任步达生(DAVIDSONBLACK)研究,取名“河套牙齿”。

40年代,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斐文中在他的一部著作中首次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即萨拉乌素文化)这两个中文名词。“河套人”就是由那颗“河套牙齿”为代表,“河套文化”则由被德日进等人视为同时代的水洞沟(宁夏灵武县境内)和萨拉乌素河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代表。

1956~1960年间,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家汪宇平曾先后3次赴萨拉乌素河一带调查和发掘,并从萨拉乌素河的现代阶地堆积物中找到一件人类的顶骨和一件股骨化石,后经国家古人类学家吴汝康研究,认为河套人类化石的形态比西欧典型的尼安德特类型的人类更为接近于现代人,可能是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

1963~197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斐文中和贾兰坡以及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先后对萨拉乌素河一带多次进行地层、哺乳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的系统调查和采掘,发现了6件人类化石和一些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人类化石中有4件是从萨拉乌素河组下部地层里发现的,从而解决了多少年来河套人所在层位不清楚的遗留问题。1980年,又发现人类化石11件,发掘出旧石器约100多件。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河套人化石23件。象萨拉乌素河一带如此丰富而多样的古人类化石的地点在国内还是罕见的。此外,还发现脊椎动物化石45种。

河套人的本质特征接近于现代人,但还保留着某些较原始的特点,它在人类的进化阶段属晚期智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最新测得河套人的年代为距今约3.7万年。

萨拉乌素河沿岸的旧石器文化地点迄今共发现两处。1923年发现一处,发掘获得一批石制品和大量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另一处于1956年发现,采集到80多件石制品和一些打碎的动物骨头。1980年,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发掘,获得130多件石制品,同时还采集到相当数量的灰屑。

萨拉乌素河的旧石器文化遗物由石制品、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和炭屑组成。石制品的原料主要有石英岩和燧石两种,除了石核和石片以外,经过加工修理的石器有相当的数量。它们可分为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3个类型。刮削器数量最多,形式也较复杂,有直刃、凸刃、凹刃和多刃等。尖状器在数量上远不及刮削器,但也可分成几个类型。雕刻器数量很少,类型亦单调。萨拉乌素河石器在打片和修理方法上,一般使用了直接打击和压制两种。

萨拉乌素河石器的特点是非常细小。在1980年的采集品中,只有一件刮削器长5.5厘米、宽3.4厘米。多数石器长2~3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一件尖状器长只有1.17厘米,宽不到1厘米。在文化传统上,萨拉乌素河石器属于华北地区的“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遗址一峙峪系)”,或称“船头状刮削器一雕刻器传统”。

萨拉乌素河旧石器文化遗存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它们包括羚羊、披毛犀、野牛、鹿、骆驼、驼鸟的肢骨、头骨和角。其中以羚羊的角和肢骨最多,仅邵家沟湾发现的羚羊角就有300多个,它们都是从头骨上打下来的。这不仅说明羚羊是当时人们的主要打猎对象,也说明他们广泛利用羚羊角作为一种挖掘工具。

河套人及其遗址,内容丰富,所处地理位置重要,它对划分对比华北地区更新世晚期的地层、探讨古地理环境,特别是鄂尔多斯沙漠的形成与演变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