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旗文物古迹(一)

发表时间:2016-09-03 21:51:58    来源:《鄂托克旗志》

古迹

    一、百眼窑

百眼窑,旧称阿尔寨石窑,又称阿尔寨乌兰素,位于阿尔巴斯苏木东北部。石窑建在一平地上凸起的红色砂质岩山包上。山之四周为陡峭的崖壁,其上凿出石窟及佛塔。山顶上有三座建筑遗址,用长方形石条或砖砌墙,面积均100平方米左右。其中有一寺庙遗址,是元代守卫此地的贺希格腾部首领所建的神祗庙。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察哈尔部林丹汗镇压右翼三万叛乱时,于此交战,寺庙及石窟被毁,从此废弃。遣址周围散布着琉璃瓦当、灰陶兽头瓦当、砖等。山坡上也散布着残砖断瓦及各色瓷片,其中青花瓷为明末万历至崇祯时期所制造。

该石窟山原有108个窑,因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多数石窟倒塌埋陷,现存50多眼。石窟的构造多为长方形,分大、中、小三种(见图)。其中最大的一座石窟现已倒塌,面积约25平方米,位于面南石崖之正中,门前有石阶通于山下;中型石窟,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高约2米,大多有壁画、拱形门,四壁平直,正壁上有佛龛。有的窟室顶部中央雕凿莲花藻井,周围雕刻着方格。每格内绘出佛像及各种图案。有的窟顶凿有迭涩的方形藻井;小型石窟,面积约9平方米,多分布于山之东西两侧。石窟中有佛教内容的壁画。壁画周围有藏文题记和回鹘蒙古文榜题。有的窟为套间结构。

浮雕塔凿于石窟四周崖壁上,共有9座,分为两类。一为密檐式塔,位于正窟崖壁上。一为舍利式塔,大小不一,分别雕刻在高低不等的较平整的崖壁上。

壁画多使用绿、黑、白、红诸色。壁画内容有佛像、天王像、菩萨像、宗喀巴座像、观音像,以及佛教本生、变相故事、供养人像等。在题材方面,有表现真善美、假丑恶的画面。如静穆慈祥的菩萨以及为非作歹的异教徒、妖魔鬼怪的狞恶丑陋。在佛教、密教和传统神话故事中,画有五马分尸、乌鸦啄尸、火烧尸、油锅炸尸等宗教刑罚图。还有骑马驾云、三头六臂、人兽相搏等画面,造型十分逼真。在民族宗教方面,画有手拿法器的救度佛母,红、绿、蓝等色表现的欢喜佛合抱的画面,以及威武英俊的天王像。这些佛像的后面,还有装饰性的背光圈和云彩景色,庄严而富丽。

题记和榜题,书写在佛像画的两侧和上方。竖长方形榜题牌上书写着回鹘蒙古文,横长方形榜题牌上书写着藏文。回鹘蒙古文榜题内容,大部分是由藏文翻译的有关佛教的赞颂词。还有一部分自编的赞颂词。主要有《罗汉赞》、《度母二十一相赞》、《四天王赞》、《五百罗汉赞》等。石窟中还发现拓有回鹘蒙古文六言真字砖多块。

5.png

百眼窑石窟寺平面图

二、百眼井

百眼井,旧称“教楞瑙亥音其日嘎(汉意为‘众狗之井’)”。位于公其日嘎乡百眼井村,南临新召苏木瑙高岱嘎查,西接阿尔巴斯苏木其伦拜嘎查。在一望无际的大平梁上,有一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凹形地带,长约300米,宽约100米。地上分布着以10米左右的间距展开的七八十眼井,井深20米左右。原来这里有108眼井,因废弃多年,大部分井已埋没。20世纪40年代,这里开荒种地,汉族移民将这些废井重新清理整修,利用起来。

百眼井地处草原深处,井群密集,井筒光滑,井壁上既没有凿打的痕迹,又没有人们上下井的磴阶,十分神奇。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如此密布的井群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开发利用草原的遗迹。至今未发现有关百眼井的文字记载,但民间流传着成吉思汗西征途中在这一带狩猎时,为饮猎狗而令石匠用钻头钻出来的井,因此得名“众狗之井”;宋朝大将杨六郎屯兵扎寨时,为解决兵马饮水用箭头戳出来的群井等神奇的传说。

三、古城堡

(一)木凯淖尔四队古城

位于木凯淖尔乡木凯淖尔村四队东南约100米处。古城内部已被沙土夷平,仅能看出部分轮廓。古城墙为夯筑。城周有商周时期墓葬。古城或许与墓葬同期,或许晚于墓葬,待考定。

(二)水泉古城

位于巴音淖尔乡水泉村,遗址北临达楞图如淖尔,东部为耕地,南部、西部均为沙丘。城墙用夯土筑成,呈正方形,边长约1000米。古城内地表散布着大量建筑绳纹砖、瓦当、筒瓦、陶水管及陶器残片、夹砂灰陶瓦当,当面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两种文字,为汉代城址。

(三)水利古城

位于包乐浩晓苏木包乐浩晓嘎查水利队东。乌兰镇至敖勒召其镇公路从该城址中穿过。古城基本上为南北向,略呈正方形,边长为1000米。都斯图河流经城址北缘。公路南还有一略呈正方形古城址,城墙长为90米,夯筑而成。残墙现高2.5米,宽2米,每一夯筑层厚约15厘米左右。此遗址西约100米处,出土罐,敛口钵,折沿盆,双系罐等陶器和一件双耳铜鼎。公路北有东西长600米,南北宽200米的较大遗址。遗址上遍布着大量的残砖断瓦,陶片,有“长乐未央”字瓦当、卷云纹瓦当、夹砂灰陶砖、板瓦、筒瓦、陶水管等。可辨器形有陶瓮、陶盆、陶罐、陶盘、陶甑、陶纺轮、陶拍等,还有铜镞、残铁剑、铁车以及冶铁残渣和煤渣,为汉代城址。

(四)陶斯图古城堡

位于阿尔巴斯苏木伊克布拉格嘎查包兰铁路陶斯图站北,古城堡东西长70米,南北宽80米,城墙夯筑而成,墙基宽4米。东西两面各设一门,宽约6米,城北50余米处即为黄河南岸,城堡中遗物多为陶片、瓷片。可辨器物为碗、钵类,圈足无釉露胎。此处,还有一些铁器残片,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确认为西夏用来防御辽金侵袭的边堡遗址。

四、长城 烽火台

(一)巴音陶亥明长城

位于巴音陶亥乡政府东约50米处,南北走向,东南延伸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县,西北至黄河渡口。在巴音陶亥乡境内长约60多公里,夯筑结构,断面呈梯形,上底宽5米,下底宽12~13米,现高度为1.5米。

(二)巴音陶亥烽火台

位于巴音陶亥乡政府西北约300米处,烽火台现在高度约10米,呈四方体,红砂土夯筑而成。台顶部面积48平方米,内有上下通道。在此座烽火台的南北两侧各约10公里处还有两座烽火台,现有高度与此烽火台基本相同。与巴音陶亥乡北部接壤的乌海市东南部也有烽火台遗址,均为夯土结构,夯土中央杂有元代钧窑、白釉铁锈花等瓷片。为明代烽火台。

五、古墓

(一)陶高图古墓

位于额尔和图苏木巴音布拉格嘎查陶高图牧业小组东约2.5公里处,在风沙吹露的一台地上暴露出黑色垆土,土中有人骨、兽骨及绿松石、玛瑙串珠。1986年该地牧民曾于此捡到一条长约22厘米的金丝,重80克。从其遗物判断,为秦汉时期少数民族墓葬。

(二)公稍胡拉古墓

位于包乐浩晓苏木红旗嘎查,墓葬形制不清,地表暴露出一些陶片、陶器均为泥质灰陶,从器物来看,为汉代遗物。

(三)哈达芒古墓

位于包乐浩晓苏木马新布拉格嘎查西南方,距离都斯图河约1公里处。地表散布着陶片、兽骨、贝饰及一些铁器残片,不见墓葬形制遗迹,从器物种类判断,为被破坏的汉代墓葬遗址。

(四)木凯淖尔古墓

位于木凯淖尔乡木凯淖尔村一队。墓葬四周百余米处较为开阔。墓葬遗址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已被破坏,砖室结构,地表散布有墓砖,有的为“子母”式,为汉代墓葬。

(五)南干村古墓

位于碱柜乡南部约15公里处,墓葬已被破坏,为砖室墓,有的墓砖为扇形。墓中曾出土几件陶罐,认定其为汉代遗物,现存于乌海市文物站。

(六)巴音淖尔古墓

位于巴音淖尔乡凤凰山(原名敖包图),为早期被破坏的墓葬,墓葬形制已不清,墓中出土灰陶壶、陶灶等器物,为汉代墓葬。

(七)召稍古墓群

位于召稍乡召稍村。曾发现数座古墓,均被破坏,仅搜集到灰陶壶、灰陶彩绘奁、灰陶铺首衔环壶、灰陶彩绘罐等,定为东汉墓葬。

(八)巴音陶亥农场古墓群

位于巴音陶亥乡政府西南,西依黄河。墓中出土过陶壶、陶罐、陶灶等器物和篆文“货泉”钱币,为东汉时期古墓群。

(九)刘家圪梁古墓群

位于公其日嘎乡政府东南约13公里处的新建村刘家圪梁。地面暴露出12座,其中多为土坑墓。有的墓室墙壁夯筑而成,有一座砖室墓。1980年旗文物站在砖室墓中清理出铜匜、“宜子孙”禽兽纹铜镜、四灵规矩镜、铜铺首、铜弩机、陶砖、“大泉五十”和“五铢”钱币。据遗物判断为新莽或东汉前期墓葬。

(十)凤凰山古墓群

位于巴音淖尔乡沙井东南约3公里处。暴露出的6座古墓均被破坏过,墓框仍较清晰,均是在灰砂岩上凿门而成的石室墓。多有墓道,其中发现一壁画墓,墓门距地表约2.7米,为单石室墓。结合墓室形制、壁画内容研究,为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墓葬。

(十一)乌兰其日嘎古墓

位于新召苏木乌兰其日嘎查。墓在灰砂岩小山上凿制而成,已被盗掘过。墓为单石室墓,四壁以黄泥涂抹,绘以壁画,墓道口处遗弃一打碎的灰陶罐。墓室中仅发现部分残朽棺木,从墓葬形制、绘画风格、出土器物上推测为北朝时期的墓葬。

(十二)树会图陶勒盖墓群

位于察汗淖尔苏木政府所在地南约3.5公里处,墓群处于灰砂质岩山丘上。可辨墓葬有13处,除有一带单耳的墓室外,其余均为单石室墓。从墓葬形制看,为南北朝时期墓葬。

(十三)哈龙贵古墓

位于乌珠尔镇西4公里的阿尔巴斯苏木额尔和图嘎查境内,墓葬现面积约80平方米,墓坑内零乱不堪,散布少许瓦当,坑周围有石雕羊、马、猪及人物形象,比例与真人相仿。石雕像均为白砂岩质,细腻入微。人物、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有一龟形碑底座及半块残碑。墓碑为汉白玉石,碑文多磨蚀不清,仅从其上识得“灵州节度使墓铭”数字。从碑文得知,此墓为五代十国时期灵州节度使之墓葬。

(十四)好日乌兰古墓

位于苏米图查汗敖包嘎查东南,距苏木政府所在地南约10公里。墓葬已被破坏,形制不明。征集到出土白釉小口瓶、双系铜罐两件器物,经判断,为元代墓葬。

(十五)赛汗西利古墓

位于苏米图苏木查汗敖包嘎查南,距苏木政府之西南约5公里处。墓葬为南北向竖穴四座土坑墓。四墓并行排列,均为仰身直肢葬,从东数第三个墓中有陪葬物,在死者头部右侧放着两副铁质马蹬和一“V”字形马啣,一件木质包铜马鞍,已残朽不堪。死者头部左侧放着一件金质耳坠,腰部放着四兽纹铜镜,墓坑周围散布着一些狗、马的骨骼。从墓中出土物判断,为元代墓葬。

(十六)温贡古墓

位于额尔和图苏木乌兰淖尔嘎查,是鄂尔多斯部博硕克图济农三子、《大黄册》作者图巴彻辰台吉之墓。

六、古遗址

(一)樱桃山遗址

位于乌兰镇西北约1公里处,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以石叶、石核、石镞等细石器居多,质地均为硬度较大的燧石。还伴存一些磨制的灰色砂岩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等。

(二)大克泊尔四队遗址

位于木凯淖尔乡大克泊尔村。由于严重沙化,遗址多被覆盖,风沙吹露出一些磨制的石器,有花岗岩质棒状石器、石纺轮等。

(三)伊克乌素西梁遗址

位于苏米图苏木苏米图嘎查伊克乌素地区,在沙丘低洼处暴露出一遗址,搜集到石斧2件,器形大体一致,磨制光滑,黑灰色砂岩质地,斧刃部有比较明显的使用痕迹,为新石器时代遗存。

(四)木凯淖尔四队墓葬遗址

位于木凯淖尔乡木凯淖尔村四队东南,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阔约150米,地表散布着一些人骨及大量陶片。陶片多为夹砂灰陶,部分为夹砂褐陶和夹砂红陶,纹饰分为绳纹和素面两种。可辨器形有陶鬲、敛口钵、陶罐及双耳罐,为商周时期遗存。

(五)沙拉依日额遗址

位于苏米图苏木苏吉嘎查沙拉依日额地区,南北长80米,东西宽60米。遗址上暴露出一个灰坑,周围散布着烧过的碎骨及陶片,残铁器等,纹饰多为素面,也有一些绳文和带状菱形纹,采集的遗物中可辨器形有陶盆、陶罐及一铁铲,为汉代遗址。

(六)阿拉格陶勒盖遗址

位于苏米图苏木马什亥嘎查西南5公里处,东西长20米,南北阔15米,遗址上暴露出两个圆形基柱,为夯土筑成,还有基础石,长70厘米,宽60厘米,高40厘米。采集遗物有素面灰陶板瓦,建筑用砖、筒瓦及一些卷云纹瓦当,为汉代遗址。

(七)沙井图遗址

位于苏米图苏木苏米图嘎查所在地东南约4公里处,有圆形陶窑遗迹,窑内及附近遍布着红色的火烧土及煤渣、灰土。有篆体“长乐未央”字瓦当,夹砂灰陶砖瓦建筑物件。可辨器形有鼓腹陶罐、陶器盖、陶甑、陶拍等。为汉代专门烧造陶质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品的窑址。

(八)敖楞淖尔湖遗址

位于包乐浩晓苏木敖楞淖尔嘎查东,北临敖楞淖尔湖滩。东西长500米,南北阔200米,地表散布着大量陶片,以泥质灰陶居多,可辨器形有陶盆、长颈灰陶壶、灰陶罐和一残铁镢,为汉代遗址。

(九)乌湖都遗址

位于苏米图苏木哈达图嘎查乌湖都梁,遗址处在一沙质粘土的高大台地上,在台地及侧面土层中暴露出大量的陶片及残断砖瓦。有夹砂灰陶砖瓦、板瓦、筒瓦、绳纹灰陶片、陶瓮残片、陶壶、陶甑、陶碗。当地牧民经常在遗址附近拾到汉代五铢铜钱。还有黑瓷、白釉铁锈花绘纹瓷小瓶、黑褐釉瓷钩等。此遗址层次较复杂,上限为汉代,下限为元代或稍晚。

(十)查汗陶勒盖遗址

位于苏米图苏木查汗陶勒盖嘎查阿贵塔拉滩。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采集到陶壶、粗白瓷碗(钵)等遗物。遗址上还发现一灶坑,附近及其内部有火烧土。从采集标本看,为西夏时期遗址。

(十一)巴音布拉格遗址

位于额尔和图苏木政府所在地西约7公里处。遗址西临纳林淖尔湖。采集到的遗物有陶片、黑釉瓷碗、黑釉瓷瓶、白釉铁锈花瓷片、白釉瓷罐、褐釉瓷瓮等。从遗物的胎釉上判断,为西夏到元代遗存。

(十二)大额尔和图遗址

位于额尔和图苏木大额尔和图嘎查至高点额尔和图敖包。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阔150米,上面散布着大量的陶、瓷片及铁镞。据采集的遗物及文物普查认定,为宋、元时期遗存。

(十三)查汗哈达遗址

位于苏米图苏木马什亥嘎查南,遗址处于一较高的台地上,面积约60平方米。采集到的遗物有陶罐、陶盆、褐釉瓷瓮、影青瓷碗、青花瓷碗、铁釜等。多为宋元时期遗物,其中混杂一些明代瓷片。

(十四)一号水库石窟遗址

位于查布苏木布隆嘎查都斯图河一号水库坝北侧。在河谷崖壁上凿出一石窟,面积约100平方米,南北向。内有7根圆形石柱,正壁上有一大佛龛。在较粗大的石柱上刻有藏、蒙、汉三种文字,均为阴刻。汉字为“天官赐,大成店”,是明代石窟遗址。

(十五)阿贵塔拉石窟遗址

位于苏米图苏木查汗陶勒盖嘎查西。遗址东西长25米,南北宽20米,现存5个石窟,5窟可以串通,窟顶有通风孔,窟门两侧凿刻藏文,从窟中发现较多的泥塑佛像和一些石斧、石磨棒及瓷瓶残片。据所出器物认定,为明清时期遗存。

(十六)塔拉柴达木遗址

位于苏米图苏木马什亥嘎查供销社西南约3公里处。遗物暴露在一平台上,散布面积约700平方米。其中有4平方米烧制的泥塑佛龛像堆积,有方、圆、半圆形(见图),计13种。底部有15~25厘米厚的未经烧制的半成品模制泥质佛龛像堆。为明末清初专门烧制佛像的窑址。

(十七)那嘎召遗址

位于苏米图苏木苏米图嘎查哈沙图地区。遗址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暴露出大量砖石、瓦当。有一砖砌佛塔塔基,遗物有绿釉浮雕式花纹瓦当,凸雕龙纹、虎纹及藏文建筑花纹砖。为明末清初喇嘛教建筑遗址。

(十八)毫庆召遗址

位于察汗淖尔苏木沙日布日都嘎查乌力吉图滩。采集到的遗物有花纹砖、鎏金铜佛、铁锅、黑釉瓷壶、青花瓷碗和碟。瓷碗圈足底心绘有釉下青花双圈款沿栏框,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字样。

岩画 壁画

 一、岩画

一)伊克布拉格岩画

位于阿尔巴斯苏木伊克布拉格嘎查所在地东南约7公里的乌兰布拉格河床。河床西边为陡峭的山崖,崖壁平整光滑。岩画凿刻其上,面积约16平方米,内容以马、骆驼、狗及人物形象等为主。

(二)阿特哈沟岩画

位于阿尔巴斯苏木乌仁都喜嘎查西境,距乌海市卡布其煤矿东南约6公里的阿特哈沟。该沟两边岩石中有较大面积的岩画群。有人物头像、骑马者、舞蹈者、狩猎者以及牛等诸多内容。岩画已由乌海市文物管理所采取保护措施,称之为“召森可布岩画”。

二、壁画

(一)凤凰山古墓壁画

位于巴音淖尔乡沙井东南约3公里处。已暴露的6座古墓中,有一座墓内发现壁画,为北朝时期壁画墓。墓室为长方形,长3米,宽2.7米,高2.5米。屋脊式顶,墓室四壁上均抹一层黄泥,上涂以白色。壁画内容丰富,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墓室顶部绘有星象图,无文字。图象多已模糊不清。

墓室正墙:正中凿一龛,周围绘出木框,铆榫结构清晰,木纹写实逼真。龛左侧站立一人,怀抱黑色绫一匹,头戴卷沿毡帽,身着长袍,身后站立一黑狗,颈系绳。龛右侧站立2人,身着长袍,头戴宽沿尖顶帽,帽侧插饰翎毛。正壁龛上方以红、黑、蓝、白诸色绘出帏幔纹,其上绘出波涛状纹饰,笔法娴熟流畅。帏幔上方脊形部分绘有一黑白相间的独角兽,状类牛,低首曲颈作抵触状,前方绘一正面黑犬。

墓室左壁:以黑、绿、红色绘有4棨戟,右边绘圆圈,左边绘盾牌。在盾牌旁边画一绿色箭匣,匣上绘一弓弩。箭匣两边各画3支箭,匣下方绘一与正壁上方相同的独角兽。紧接弓弩图绘一庭院。庭院前部绘出3座阁楼式建筑。其中分别绘有身着各色服装的人物,作交谈、对奕状。庭院内部绘有鼎、炉、几、案。

墓室右壁:绘有角楼、围墙,角楼外以斗拱支撑的台榭。台榭上3男子张弓射禽;3女子身着束腰长裙曳地袍,帽侧饰翎。3女子身后绘有头戴方冠,冠上插饰两组分叉枝条的一坐者。台榭右部绘出高山放牧图,山中绘马、牛及树木、天空,树上均有鸟雀。山头上坐两个牧人,手执鞭。

墓门两侧:左侧绘有1人,身着浇色衣,头戴黑色帽,帽侧插翎,脸侧向墓门;右侧画已脱落。

(二)乌兰其日嘎古墓壁画

位于新召苏木乌兰其日嘎嘎查北。墓为单石室平顶墓。四壁以黄泥涂沫,其上绘以壁画,现多已脱落,为北朝时期壁画墓。

 

奠地

 

在鄂尔多斯,除成吉思汗陵园外,各旗还有供奉成吉思汗子弟、将领以及兵器遗物等祭奠之地。每个奠地都有帐幕,帐幕内供奉着成吉思汗时代遗留下来的遗像、遗物。每个奠地都有一定数量的达尔扈特人守卫帐幕,主持各种祭奠活动。历史上,鄂托克旗曾有过若干处有关成吉思汗的奠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关于鄂尔多斯各旗中分散的成吉思汗历史文物统一集中保存的决定,本旗各奠地的成吉思汗历史文物全部移至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

一、拖雷伊金奠地

拖雷是成吉思汗的四子,在本旗东北部以乌日鲁特氏为主的一部分达尔扈特人祭奠着拖雷伊金(汉意为圣主)。清代和民国初期,拖雷伊金奠地设在本旗与杭锦旗交界处的“道劳胡部格”(七眼井)之地。因此,有时以地名叫拖雷伊金为道劳伊金。拖雷伊金的帐幕原来是前后连接的双帐,后来改成单帐。拖雷伊金帐幕内供奉着拖雷画像和金质偶像、火镰、图海(带钩)等遗物,还有《白史》、《金册》等书籍。每季度有大祭,旗扎萨克或代表扎萨克的台吉,带上旗府准备的公祭品到帐幕参加祭奠。平时农历每月的初三日由守护帐幕的达尔扈特人用一只全羊供祭。

后来拖雷伊金奠地周围被放垦种地,帐幕不断西迁,先后经塔玛嘎赖、乌兰吉林、布日汗岱、克埋利、包勒豪内等地供奉数年之后,于1944年迁至今察汗淖尔苏木赛汗塔拉嘎查哈沙图南梁。人们已习惯把这个地方称为道劳伊金梁。1956年,拖雷伊金帐幕及遗物迁至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安放在东大厅。

二、额日颜陶勒盖奠地

位于额尔和图苏木额日彦陶勒盖嘎查纳林什泊尔。额日彦陶勒盖帐幕中,供奉着力士别里古台画像和许多经文、蒙古文古籍。由格日努特氏和沙日努特氏达尔扈特人在这里祭奠别里古台遗像。平时用3斤油、3块砖茶、3斤鲜奶为三三“一九”的供品祭奠,每年有拜奶祭、公羔祭、全羊祭、断奶祭等七八次祭奠活动。

三、阿拉格苏勒德奠地

阿拉格苏勒德即花纛,是成吉思汗胞弟合撒儿的神矛。奠地位于今鄂托克前旗玛拉迪苏木苏勒德嘎查。花纛顶端的金刚宝矛头上嵌有北斗七星,用枣骝公马鬃毛做缨子,其柄上绘有一千只慧眼,花纛帐幕内还供奉着成吉思汗肖像、神箭手合撒儿肖像。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日、五月十四日、八月十二日、十一月初三日进行祭奠活动。每逢虎年十一月初三日举行更换一纛柄仪式,更为隆重。这年旗衙门下达公文,向全旗哈喇、苏木摊派81只全羊祭品,旗府准备3条全牛作祭品。旗扎萨克、协理、管旗章京、梅林以及扎兰章京、苏木章京都要前来参加换柄祭奠仪式,由拖雷伊金达尔扈特人主持。1956年,花纛移至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安放在西大厅。

四、阿拉腾嘎达苏奠地

阿拉腾嘎达苏奠地位于今鄂托克前旗查干陶勒盖苏木。阿拉腾嘎达苏汉意为金马桩。相传成吉思汗征战西夏,路经鄂尔多斯时有一亲兵偷去成吉思汗栓马金桩。成吉思汗捉到盗桩人之后,勒令他祖祖辈辈代替金马桩,以此惩治、告戒后代。盗桩人的后裔代代繁衍生息,形成阿拉腾嘎达苏氏,盗金马桩人成为阿拉腾嘎达苏氏的世祖。阿拉腾嘎达苏氏族的牧地内有自己氏祖的敖包和帐幕,帐幕内供奉着阿拉腾嘎达苏世祖的顶冠和世祖家谱,定期进行祭奠。阿拉腾嘎达苏氏的人们,世世代代为成吉思汗陵农历三月二十日查干苏鲁克大祭上履行代替金马桩义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成吉思汗祭奠活动的改革,阿拉腾嘎达苏人获得新生。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在成吉思汗陵亲手立了金马桩,废除了阿拉腾嘎达苏氏人代替马桩的奴隶制度。

五、布日耶庆奠地

位于今鄂托克前旗布拉格苏木公乌素嘎查布尔特给,有一顶小型帐幕内供奉着用文冠木制作的两管布日耶(即大号)。相传这是成吉思汗的军号,有达尔扈特人守护。每逢虎年举行花纛换柄仪式时,把两管大号请到花纛祭奠之地,为祭奠仪式奏乐。1956年移至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

 

革命遗址

 

一、桃力民小学遗址

位于召稍乡桃力民村。1935年夏,中共地下党员杨子华从河套地区来到桃力民,以教书为掩护,将这里的一处私塾改建为小学,向广大学生及农牧民宣传抗日救国主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七·七”事变后,中共西北局派来一批党员干部,在桃力民小学任教。他们团结当地蒙汉人民群众,宣传抗日统战政策,成立“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蒙汉联合抗敌委员会”等伊盟地区较典型的抗日统战组织。1938年6月,中共绥蒙工委在桃力民小学驻地组建桃力民工委,在桃力民地区开展建党工作,成为鄂托克旗东部地区的革命活动中心。

二、克泊尔庙遗址

位于木凯淖尔乡大克泊尔村。1938年4月,为扼制日寇西进,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将中共少数民族工委改为中共绥蒙工委。1938年6月,绥蒙工委率领八路军警备骑兵第一团,驻扎在克泊尔庙。绥蒙工委对外不公开,以骑兵团政治部名义开展抗日活动,创办《绥蒙抗战报》,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三、乌素其日嘎遗址

位于巴音淖尔乡乌素其日嘎村。1938年冬,绥蒙工委撤销后,在乌素其日嘎村成立中共伊克昭盟工委,领导着河套特委及包头、固阳、乌审旗、鄂托克旗、桃力民等工委,对外称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驻伊克昭盟联络处。1939年,八路军警备骑兵一团撤出桃力民地区后,伊克昭盟工委在此组建伊盟骑兵团第三营。1941年4月,国民党何文鼎部、马鸿宾部以及其他杂牌部队节节逼进。为避免摩擦,团结抗日,根据中共中央和边区党委指示,伊克昭盟工委率骑兵团三营撤出乌素其日嘎。

四、木凯淖尔革命根据地

位于本旗东部的平治乡,新中国成立前属东胜县。“七·七”事变后,内蒙古骑兵新编第三师纪松龄团进驻桃力民地区。该师政治部副主任乌兰夫,受中共中央之命在桃力民和木凯淖尔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1938年6月,八路军警备骑兵第一团在中共绥蒙工委率领下进驻木凯淖尔地区。1944年末,国民党在革命根据地频繁制造摩擦,木凯淖尔地下党组织受到破坏,中共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派云北峰到木凯淖尔,领导地下党组织继续进行对敌斗争。1947年又派云照光到此,在党支部的掩护下开展工作。1949年2月,伊东工委派李席昌来到木凯淖尔,领导地下党员和广大群众,开始解放鄂托克旗东部地区的准备工作。6月,捣毁伪乡公所,组建游击队,建立一个区三个乡的政权机构,成为鄂托克旗东部最早成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地方。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