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区风俗——婚嫁

发表时间:2017-05-07 14:32:44    来源:东胜区志

民国时期,配偶由父母包办,媒妁撮合而成。早婚、买卖婚姻普遍。贫寒之家有童养媳、奶媳妇、换亲婚姻,个别是富贵者纳妾。婚配过程中封建迷信、繁文缛礼颇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除了一夫多妻、童养媳等旧的婚姻习俗,婚姻基本自主。婚配时的繁琐礼仪习俗和迷信讲究多有废弃,尤为六七十年代婚礼文明简便。80年代婚事大操大办,旧的礼仪习俗有所复兴,农村尤甚。

境内汉族婚配的大体程序一般有求婚、订婚和结婚典礼。

求婚,一般由男方向女方提出。婚配历来讲究门当户对,禁忌姑家之女聘于舅家,而舅家之女聘给姑家及其他近亲通婚比较常见。在本家族内,不论分支多远都不能通婚。在订婚之前,男女方相互了解人品、家风、生活等。五六十年代,男方先请介绍人到女家牵线说合,若女方基本合意。还要亲自到男家走访一趟,称之“看家”,男方要馈赠女方钱物。80年代,多为男女了解、恋爱后,再请介绍人与双方家长搭桥通意。男女方同意后,便与介绍人商定订婚事宜。

订婚,即男方主人携带烟、酒、糖块、肉食、衣物等礼品,与介绍人同往女家。男方带的订婚酒,有两瓶各贴一红“囍”字,并以红毛线系连双瓶。女家设酒宴款待亲朋,男方主人敬酒,以示商议财礼等事。女方及其亲友为姑娘要时尚家用器具及衣服等,此既为要礼,又含有与男方新亲玩笑之意,实际所要物品及数量,最终还由双方家长、介绍人商定。偏僻农村有女方家长向男方索要财礼的习俗,城镇虽然不索要财礼,但男方也主动馈送一些钱、物给女方家长。女方家待客后,次日男方家要请女方家长及姑娘和介绍人到其家中,再设宴招待,称之为“回酒瓶”,男方要向女方来客馈赠钱物。

结婚典礼,俗称“吃喜”,为整个婚配过程中最隆重的议程,男女双方分别请亲戚朋友参加,宾客赠送钱或物品以示祝贺。婚礼待客持续二三天,主家要请一位晓礼俗善言辞的“总领”安排婚礼事务。择农历双日娶亲,娶亲分“迎亲娶”和“等亲娶”两种,迎亲娶”为娶亲日新郎随娶戚同往女家,拜女方亲朋,女家便在此日待客;“等亲娶”为新郎家待客后当天,新郎新娘随同送戚一行到女方家拜客,称之“回门”,因此女方家在“回门”时待客。娶亲之日,男家请舅家、女娶戚、介绍人及主家等各一人,携礼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去女方家后,有“探厨”(即向厨夫敬酒或赠送礼品)以及交新娘婚服、起程等敬酒礼节。女方招待过娶亲者后,派女送戚一人、舅舅等各方尊亲代表和主人送女,送亲者的人数为偶数,少则10人左右,多则20人上下。不管男女两家相距远近,娶送时一般都要乘坐较时兴的交通工具。当日娶回新娘时,鸣爆竹迎喜,男主家向送戚和娶戚依次一一敬酒,称之“下轿盅”。是夜闹洞房,让新郎新娘“吃和会饭”、“说令子”等嬉闹一番。之后,还要让新郎父母、叔婶们“引孙子”(即在洞房门口说些吉利词句、歌谣)耍笑一阵。当夜亲朋饮酒欢乐,往往至通宵。翌日,举行拜人典礼,新郎新娘由伴郎伴娘陪同,由一司仪主持典礼仪式,依次鞠躬礼拜介绍人、亲戚、友邻、家族。新人拜毕,还有娶新耍旧的习俗,即抓几对夫妇耍笑一番。然后主人设宴款待宾客,新郎新娘向亲朋敬酒。宴罢,新郎新娘与女方送戚同返女家,当送戚启程时,男女两方尊亲斟酒相碰(如舅家陪舅家、主家陪主家),称之“拦门盅儿”。当晚至女家,让新女婿吃饺子,若吃到咸、辣等特殊味儿的饺子时,旁观者以此取笑。次日,女家设酒宴待客,宴席间新女婿向亲朋敬酒,遇有开玩笑者视其长幼敬香烟、散糖块儿,谓之“认大小”。当日,一般由岳夫、岳母将女婿、女儿送回男家,男家设宴款待亲家,称其“会亲家”。迄此结婚典礼仪程结束。

境内蒙古族居民婚嫁习俗,在50年代以前,与汉民的主要差异为:财礼多为马、牛、羊;娶亲日,新郎同娶亲者至女家门,女家佯示不准进屋,经两方问答纠缠一阵,方许进屋;新郎持哈达拜献岳父母;娶亲返回时,新娘乘马绕房三周(以示恋家惜别),方可与娶亲启行;至男家,行参神交拜礼后,喇嘛为之念经,由福寿兼备者为新娘行分辫梳头礼,再拜会翁姑亲戚;多数设全羊酒席待客,客人们边饮酒边唱歌,以示祝福。50年代以来,由于蒙汉居民长期相处,蒙古居民的婚嫁习俗与汉族居民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