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市衣食住行

发表时间:2016-07-16 22:27:36    来源:《东胜市志》

一、             服饰

境内广大汉族农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因生活贫困,衣着褴褛,随季更衣困难,赤脚及小孩裸体习以为常。衣料普通为粗布、羊皮及棉羊毛自织品,个别富户为细布、绸缎。普遍穿中式服,上衣偏襟或对襟,裤子为大裆深腰、无前后之分,裤脚多以带扎束。衣服均为手工缝制。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几乎无男女之分、老少之别。穿自做布鞋,多以线纳帮,细麻绳纳底,有圆口、“牛鼻子”等样式。青年妇女喜穿绣花鞋。头饰以夏罩白羊肚手巾,冬裹大毛巾或戴羊皮帽为普遍。民国前期男子仍多蓄一辫垂后,后来查禁男子蓄发,有的剪为至颈散发,有的剃为光头,未剪的将辫子盘结起来。妇女多盘发扎卡或脑后罩网络,姑娘多为辫发,以红绿头绳扎结为美。妇女饰耳坠、手镯、戒指为时尚。

50年代,布料渐多,如海潮蓝、斜纹、卡叽、花达呢等。衣服款式也有所变化,中式对襟和中山服居多,次有军干服、列宁服、青年服、工作服等。服色多为蓝、黑、白、花等。职工干部穿软布鞋、胶鞋,戴解放帽,农民仍以罩手巾、穿家做鞋为主。男子发型一般为平头、偏分头,老年者为背发或光头。妇女发型一般为剪发或双辫,均以彩色毛绳或绸条扎结,中老年妇女多为散发盘后别卡子。

六七十年代,先后时兴条绒、毛毕叽、呢纶、的确良等布料。服式以中山服、西裤为多。棉衣多套外罩。穿白茬子皮袄普遍。衣着款式和色调讲究朴素。时兴军服、挂面皮袄、卡衣棉袄、风雪衣、皮甲克等。鞋以松紧口塑料底布鞋为普遍,翻毛皮鞋为时髦,夏多穿塑料凉鞋。妇女多蒙罩头巾、纱巾。

80年代,化纤、呢子、毛料等各种高档布料不断上市,服装四季分明,男女有别。西服流行,服式多变,特别是青年衣着的色调、质料和款式繁多,日新月异。先后流行喇叭裤、羽绒服、滑雪衫、登山服、牛仔衣等。至80年代末,城市中青年妇女夏季穿裙子为普通。冬天,棉袄、棉裤也多被毛衣、毛裤所取代。城市居民多穿皮鞋,农民穿软布鞋、胶鞋居多。发式比较多样,男子时兴长发、免冠,尤为青年。妇女发型有平发、烫发、披肩发、短发,辫发较少。妇女复兴饰耳环、戒指。

境内蒙古族牧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着袍穿靴,并带鼻烟壶及食刀。一般穿着衣料为布、羊皮,富者为绸缎。妇女发型和首饰颇为讲究,姑娘皆梳独辫,出嫁后梳双辫分垂左右,头戴珍珠、玛瑙等贵重首饰,并戴耳环、手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蒙古族服饰已逐渐同于汉族,只是在重大节庆时和庄重场合穿民族传统服装。

二、饮食

境内汉族居民饮食习俗,城乡有别。80年代前,农民主食,大宗为糜米、谷米和玉米面,次为黍米、莜面及荞面等。蔬菜主要有马铃薯、白菜,次有萝卜、蔓菁和豆角。秋末家家腌储酸白菜和酸碎菜。肉食以猪肉为主,羊肉、鸡肉为次。夏秋大多户储有腌猪肉。正常年景的家常饭,普通是蒸糜子面或玉米面窝窝及马铃薯,谷米马铃薯粥就酸菜,捞饭烩菜,拌汤捞饭,马铃薯丸子。待客食品,平时多为黍米糕、荞面、猪肉菜捞饭。婚丧请客普通为细杂绘菜(肉、豆腐和粉条烩成)馒头,个别富者有三盘或八碗;市民主食为白面和玉米面。蔬菜品种较多。肉食主要有猪肉、羊肉及牛肉。平日饭菜为馒头、玉米面窝头就炒菜或烩菜,面条,包子等。饺子为平时待客佳品,婚丧宴请菜肴较丰盛。

80年代,市民主食为白面、大米。蔬菜通常有马铃薯、白菜、圆菜,夏秋菠菜、芹菜、青椒、黄瓜、柿子等鲜菜也为常食。肉食以猪肉、羊肉居多,次有牛肉、鸡、鱼等。农民吃白面不缺乏,大米也能吃到,肉类增加,黍米糕、荞面、莜面、粉条、猪肉菜为普通食品。食蔬菜较市民仍为单调。城乡居民待客和逢年过节的饭菜讲究丰盛,礼仪宴请一桌席菜少则8个,多则18个左右,菜谱凉热结合,荤素搭配,多有鸡、鱼及海鲜等菜肴。

境内蒙古族居民在50年代以前,食品主要为羊、牛肉,奶食品和糜米。以后,平日饮食渐同于汉民,部分蒙古族在婚礼等庆祭活动中,仍放羊背子或整羊。吃炒米、喝砖茶之习至今保留。

居民餐次,今昔无异,但城乡有别,乡村农忙季一日三餐,以早、午餐为主,冬闲时为早、晚两餐;城镇多以午、晚两餐为主,早餐较随便,有的干脆不吃。

境内居民好酒喜歌,特别是婚礼等喜庆宴请时白酒必备,人们以敬酒、猜拳、对歌等方式劝人饮酒,以增添热烈气氛。有的酒宴往往通宵达旦,一醉方休。平日待客也要以酒招待方表心意。

境内的传统风味饮食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黄酒:用黍米面、曲芽面、枣加白酒,蒸煮发酵酿制而成。其色泽橙黄,味道甘醇,酒香飘溢,为居民年节饮料。

米凉粉:以谷米或糜米面加蒿籽熬成糊状,烹熟后一层复一层地摊于拍子(高粱秸纳制的锅、瓮盖)上,凉后划切为条,佐以各种冷汤调食。食之清凉可口,为夏季解暑佳品。

软米糕:用黍米面蒸做而成,分素糕和油糕。素糕配以马铃薯汤或肉块汤泡食,用肉块汤泡食称之为肉蘸糕。将素糕捏成小圆片或包以菜、豆等馅,以油煎而成,即为油炸糕。油炸糕片为婚嫁、生日、丧葬礼仪宴席的必备食品。

荞面:可做多样食品,如削面片儿、圪筒儿、饸饹等,煮熟后配调汤而食。饸饹也是农村婚、丧、寿庆的待客食品之一。

豆面条:以豌豆等面拌蒿籽加水和就,用面杖擀成极薄如纸的大片,再切为细条,煮熟后调食之。

炖羊肉:将带骨羊肉切为大块儿,炖熟后啃吃。每逢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吃炖羊肉。

三、居室 用器

50年代及以前,境内农牧户多习惯散居避风向阳、依山临水的坡麓和沟岸之处。居室普通为低矮简陋的土木结构房屋,东部地区不少农户居住土窑。城镇居民房屋也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建筑,墙为土筑,在坡、崖处建房就地挖成屋形洞,豁开门窗口,房顶盖架一柁二檩三搭椽,以泥抹房顶,房顶前低后高,一坡出水,矮门小窗,门窗眼用纸糊。多数房屋为独间,厨、卧合一,几代人居住一室。一进一开的套间房屋较少。较富裕户围有院墙。院大门口一般朝东、南方向开。居室内摆设几只瓮和一顶小木柜为普遍,个别富户摆设躺柜。均以油灯照明。

六七十年代,农村土窑和城镇土房基本淘汰。农村建房,多选择出路好、便于耕作的地方。多建一进一开或两开的套间房,房墙有的为砖包门面或“里生外熟”(里土坯外砖),门窗安装玻璃,房顶搭檩2~3根,多不架柁。城镇住房多为起脊砖瓦房。一般居室厨、卧室分设,冬天均安有火炉取暖。家用摆设普通有门箱柜、板箱,多数市民和个别富裕农民有新式木器家具、沙发、收音机、缝纫机等。

80年代,农村建房向砖木结构、一厅二室发展,部分富裕户建起脊砖瓦房,围建砖院墙,有的安装土暖气设备。城镇居民建房趋向楼房。家庭陈设,城镇普通有时兴木器家具、洗衣机、收录机、电视机等,农村居室用器陈设不及城市。大部分农户安上了电灯。

四、行旅

50年代及以前,境内交通不便,代步工具缺乏。人们走亲访友、赶集、进城,不论路程远近,多为徒步,少数骑驴、骑马或乘坐木轮车。60年代后,随着代步工具逐步发展,步旅日渐减少。短途代步工具主要是自行车,长途乘坐汽车。80年代,代步工具普遍是自行车,少数为轻骑、摩托。

 

上一篇:东胜市岁时节日习俗

下一篇:东胜市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