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道防线”筑牢生态屏障——达拉特旗“十大孔兑”生态治理实践

发表时间:2025-10-31 17:48:04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2025年10月20日第3版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2023年总书记再次来到内蒙古,要求我们用十年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用45年的接续奋斗,将“沙进人退”转变为“绿进沙退”,创造了生态治理的“达拉特经验”。从西柳沟的水土保持到锁边林带的绿色屏障,从光伏治沙的创新实践到五位一体的发展路径,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治沙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干担当,也生动诠释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基层的实践。

 

达拉特旗“十大孔兑”生态治理基本情况

 

“十大孔兑”是十条纵贯库布其沙漠、直入黄河的季节性山洪沟,均为黄河一级支流,上游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1500米、下游平原区平均海拔1000米,中部为库布其沙漠,上下游在100公里内高度落差达到500米,再加上过去流域内植被稀疏、产流汇流速度极快,在极端降雨条件下极易形成洪峰,山洪裹挟着砒砂岩泥流经过库布其沙漠直冲黄河,多年前平均输沙量高达2700多万吨,约占全国入黄泥沙总量的十分之一,严重威胁黄河安澜和沿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达拉特旗“十大孔兑”生态治理主要做法

 

“黄河的问题,表象在干流,根子在流域”,近年来,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达拉特旗作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在治理思路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的重要讲话,统一规划,逐条治理,先后完成西柳沟和毛不拉两条孔兑综合治理,2025年重点开展黑赖沟流域综合治理,并同步启动罕台川综合治理。按照筑牢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四道防线”的“十大孔兑”综合治理思路,坚持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同。

第一道防线:绿化带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结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广泛应用“鱼鳞坑”科学选种樟子松等“乔灌草”品种,构建稳定的植被群落,形成从峁梁到沟底的立体防御模式。截至2025年10月,已完成绿化面积3300多平方公里,补植面积860多平方公里,形成了生态屏障。

第二道防线:淤地坝

习近平总书记讲“黄河治理要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达拉特旗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已建成350多座淤地坝,新增耕地300多公顷。更可贵的是,沙漠营地、文化广场的建成,让过去的“沙窝子”变成了如今的旅游打卡地,农牧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农牧民户均增收3.6万元。治沙不光要埋头苦干,还得会算经济账!生态治理从来不是“独角戏”,保护黄河与造福百姓结合,才能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第三道防线:光伏治沙带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好能源产业优势,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达拉特旗按照在库布其沙漠打造一条集“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富民”五位一体光伏治沙带。主要在未利用地上规划建设,总长133公里、总装机为27GW,因其线性布局我们也形象地称之为“光伏长城”。截至2025年10月,达拉特旗完成光伏治沙项目17个,装机规模达到5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41亿度,光伏治沙15万亩、异地治沙10万亩。五位一体模式打破了“治沙只投入不产出”的困局,光伏项目板上发电,更让板下种植的牧草、药材成为农牧民的“新收成”。

第四道防线:锁边林

沿着西柳沟向北有一条东西绵延195公里的林草带。凭着“一棵树、一代人”的坚守,累计造林42.7万亩,筑起了这道生命屏障。达拉特旗按照“南围北堵中切割”“封飞造,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建设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创新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元共治”的治沙机制:农牧民通过土地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建设。“先建后补”“以工代赈”让大家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生态文明建设从来不是朝夕之功,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这道绿色屏障不仅锁住了黄沙更锁住了人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和坚持。

 

达拉特旗“十大孔兑”生态治理的主要成效

 

提升了水土保持率。达拉特旗已累计治理小流域约41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58.5%,森林覆盖率与植被覆盖率分别提升至28.9%与78.8%。

防洪体系显著完善。建成/新建淤地坝与拦沙坝体系,黑赖沟建拦沙坝151座;西柳沟/罕台川清淤4.9公里、堤防加固6.8公里,防洪体系显著完善。

拦沙换水缓解超采区压力。例如2025年重点工程黑赖沟“拦沙换水”可拦沙约1.27亿吨,年置换水指标2800万立方米,支撑重点工业与中心城区供水,缓解超采区压力。

有效抑制风沙入河。完成11个小流域单元治理,造林种草约24万亩,设置人工沙障9万亩,有效抑制风沙入河。规划年新增保土约1.2亿吨、蓄水约2亿立方米,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5%以上。

实现全链条可持续治理。四道防线覆盖“十大孔兑”上游中游下游,实现全链条治理,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理念。结合人工措施与自然修复,避免短期治理,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战略”的要求。

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光伏治沙、淤地坝造田等工程实施过程中同步推行“以工代赈”举措让群众直接受益,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变成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达拉特旗“十大孔兑”生态治理经验启示

 

达拉特旗的治理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负担,而是机遇。我们通过多年实践得到以下经验启示:

坚持因地制宜与系统治理。根据“十大孔兑”上中下游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坚持治理思路与机制创新。通过“拦沙换水”工程,以出让水指标为切入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既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现状。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例如在坡道治理中发展经济林,在沟道治理中增加良田,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为其他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

坚持多方参与协同合作。按照“党委政府主导、农牧民为主体、国家项目带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先后争取并实施了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治沟工程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农牧民为主体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形成政府、企业、民众多方合力态势。

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中既运用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如清淤疏浚、修筑淤地坝等,又结合生物措施,科学选种乔灌草品种进行植被护岸,两者相辅相成,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系统观念的鲜活体现。

注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为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开发特色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强化监测与科学管理。在黄河流域率先开展入黄泥沙监测,建成多个监测站和生态效益监测点,为科学分析评价工程实施效果提供数据支持,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理策略和措施。

达拉特旗对“十大孔兑”的综合治理,是其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保障黄河安澜的关键举措,同时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道路,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