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发

发表时间:2019-12-08 14:57:27    来源:《伊金霍洛旗志>>第二十五编 人物>>第一章 传略>>第三节 知名人士》

杨发发(19241987),汉族,于1924年出生在原札萨克旗台格苏木壕赖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贫没有念过书。他从12岁起就给地主当长工。解放后,他在家参加农业生产。1956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过生产队副队长,生产大队副书记。1965年,台格公社选派他为社员代表工,到昌汉淖道班工作。1971年被提任为道班班长,1972年为国家正式工。多年来被评为工区、旗、盟、自治区先进工作者。197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革委会授予全区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965年杨发发来到刚建起的昌汉淖道班,当时,道班只有一顶白市布帐篷,9张铁锹,几担箩筐,一辆小毛驴车。工人有时在公路沿线劳动住在社员家里,有时住在野外。吃的是玉米面窝头,白水煮白菜。有的社员代表工吃不下苦,便背上行李回家了,有的发牢骚,不安心生产。可杨发发是一个共产党员,再苦再累也要干下去。他发现职工们有情绪,用拣废骨头、麻绳所卖的100多元钱,购买了一台收音机,每天组织大家收听新闻,学习报纸,逐步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觉悟,树立了为革命修养公路的信念。他还处处以身作则,劳动走在前,重活儿抢着干,起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196810月初,一连下了55夜大雨,昌汉淖公路沿线洪水泛滥,部分公路断断续续浸泡在深水中,有的路基被冲断,全线路肩、边坡冲刷下无数道沟渠。杨发发看后非常着急,马上向伊旗工区作了汇报。在工区的支持下,他和全体工人带上帐篷、灶具,吃住在野外,每天劳动16个小时以上,废寝忘食,突击抢修水毁路段。

经过3个月的苦战和抢修,终于建成柳笆、碎石、青砖等各种类型的小涵洞21处,抢修了两段严重水毁路面,使公路通了车。

1973年遇春旱,风沙大,几场狂风刮过后,有18处路段被流沙埋没了。他带领大家用锹铲沙,可是今天铲了明天压。他们只好想办法担水用泥垫压,在距离公路不远处挖了几十个水源坑,每人每天平均担水300担,经过7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改造了公路沙阻。

1974年秋雨大,他家在农村的房子被雨淋塌了,伊金霍洛旗工区领导知道后,批准他回家修缮房屋。可当时道班的草坯、柳笆房也快塌了。杨发发想到道班工人和过往行人住宿的安全,决定先修道班的房子,并带领大家干了3昼夜将公家的房子修好。

昌汉淖道班所管辖的公路地段处在毛乌素沙漠腹地,修路难,护路也难,为了养好公路,不被沙压,必须从长计议。杨发发带领大家每年春秋季节在公路两旁栽种杨、柳树和沙蒿,加快公路绿化。到1975年栽树达1.3万株,公路两旁全部绿化,彻底控制了沙害,保证了公路的畅通。

杨发发患有严重腰疼病,可他从没有请过一天假,经常带病坚持劳动。1975年的一天,他和大家修路时,腰疼得满头大汗,连身子都直不起来。大家劝他去公社卫生院治疗,并拦住一辆顺车扶他坐上。他耽心工作受影响,又从车上下来,忍着痛继续干活儿。

杨发发在长期的修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建小桥涵洞更是高人一筹。1977年旗养路工区抽他到忽吉图石灰沟修建石拱小桥,他用了40天的时间圆满完成了建桥任务。1978年旗工区又抽他去忽吉图公路杨家壕建石拱桥。他带领3名建勤工,住在帐篷里,安起锅灶,4个人起早贪黑,苦战了2月有余,砌成石拱桥一座,安装涵管2处,为国家节省资金近1万元。

杨发发从道班工作的那天起,看到职工们背口粮、蔬菜来修路,就为减轻职工的负担着想。他和大家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在道班的房前屋后推土垫地。当年就垫出4亩菜地,打了2眼水井,初步解决了职工的山药、白菜和部分口粮。以后逐年扩大到菜地10余亩,同时每年养猪3口~4口,养羊由10余只发展到80余只,还挖出养鱼池塘2处,为改善道班职工们的生活做出了很大贡献。

1984年,杨发发退休了。1987年,他因病去世,终年63岁。

 

上一篇:金巴

下一篇: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