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巴

发表时间:2019-12-01 10:49:21    来源:《伊金霍洛旗志>>第二十五编 人物>>第一章 传略>>第三节 知名人士》

金巴(18921975),蒙古族,著名蒙医学家。他祖居准格尔旗,7岁时到原郡王旗新庙(陶亥召)当小喇嘛,12岁时,父亲因无钱治病而故,这在金巴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极深的创伤。同时,他目睹到亲人和贫苦牧民遭受疾病折磨的痛苦,下定决心长大后当一名医生,终生为民除病,治病救人。

金巴从小未上学,特拜对蒙医颇有研究的老喇嘛图布道尔计为师,学习蒙医,学习蒙藏文知识。当小喇嘛生活非常清苦,日过两餐,每餐只有半碗炒米,以淡茶送下,常常忍饥挨饿。盛夏,袈裟裹身,热得汗流浃背;严冬,经常冷风习习,冻得浑身打颤。寺庙戒规森严,每日三次听经、念经和背经,雷打不动。晚上僧社又不准点灯。金巴为了学习,常常在夜深人静之后,悄悄地起来,把几支香扎成一束点着,借着微弱的香火来看书写字。一天,不巧被僧官发现,用3尺长的方棱木棍打得他皮开肉绽。倔强的金巴没有气馁,想方设法,继续偷偷地学习。由于他聪颖好学,经过3年苦读,不但学会了蒙藏文,而且能读懂蒙医的基础理论,还记熟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常见的多发病的医疗方法。

金巴16岁那年,各种传染病在鄂尔多斯草原上流行,他看到自己的同胞四处求神讨药,却无济于事。于是,他不顾僧官们的劝阻,毅然走出寺庙,开始行医。经他精心医治,许许多多的病人很快痊愈,恢复了健康。金巴的名字也由此而在草原上传开,远近闻名。

金巴在行医中自立三条医德,即:品行纯正,治病救人,不贪财、不图利;把病人当亲人,视他人疾苦为己之痛;治病如救火,宜早不宜晚,宜快不宜慢。他与牧民朝夕相处,深知群众求医的难处,因此,凡有就医者或请他出诊者,他都来者不拒,热情接待。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总是及时赶到病人身边。一次,准旗的王子患了重病,危在旦夕,请他去治疗。用过药后,昏迷的王子清醒了,王爷十分感激,送他马匹和金银首饰等物表示谢意。金巴将这些东西收下,作为医药费用,免费为贫苦农牧民治病。又一次,驻陕西省府谷县的一个国民党师长的太太患了神经病。金巴被请去后,病不久便治好了,师长好言相劝,挽留金巴做家庭医生,金巴婉言谢绝。他要为更多的患者治病。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整个鄂尔多斯,医涉陕西、宁夏、绥远等地。

金巴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善于收集他人的处方和民间的各种偏方,不断总结医疗经验,精益求精,提高医疗技术。梅毒病曾一度在一些农村牧区蔓延成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子孙后代的繁衍。金巴为治梅毒病,不辞劳苦,四处奔走,不惜代价收集药方,并进行研究,终于研制成专治梅毒、淋病的特效药。

解放后,郡王旗建立了蒙医药社,金巴贡献出自己全部宝贵的医学书籍、药材和医疗器械等物,自己也继续置身于民族医学事业之中。

金巴在治疗肝病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他根据蒙医以暑、寒、风和单独脑象分阴阳的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反复推敲,掌握了肝病起因于食热酸、暴怒、气郁、过劳过力的规律,将肝病归为热寒两类18种,然后采用辩证论治的方法,配制出疗效独特的药剂。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医院邀请他去给肝病患者治疗,病人服过他亲手制作的药后,药到病除。国家卫生部为表彰他,特将他配制的川乌13味加藏红花治疗肝病的方剂称“金巴合剂”,并发表于《内蒙古通讯》加以推广。从此,人们称金巴为“肝病专家”。

金巴在医学上的成就与贡献,引起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的重视,在学术和政治上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和荣誉。从1950年起,他先后被选为郡王旗人大代表,伊克昭盟人大代表、卫生协会副主席、政协常委,内蒙古医学会委员等职务。历年被评选为旗、盟、区先代会代表,其先进事迹和学术创见不断在全国、地方性报刊上登载。

1959年,自治区卫生厅调他到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包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做科学研究和著书工作。他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凭借60年的行医经验,参考了《蒙医金匮》等经典著作,把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与蒙医理论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历时10年完成了一部近60万字的蒙医巨著——《临症医药鉴》(蒙汉文),1979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受医务界的好评。1982年经医学界名流学者鉴定,评为近年来全区优秀科技图书。

金巴一生培养出徒弟30余人,其中也有汉族徒弟,大部分已成为蒙医界的主要骨干。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导徒弟既要通晓蒙医基础理论,又要掌握临床各种医术,充分发挥蒙医蒙药的特点和长处。他治学严谨,经常告诉徒弟:作为医生,不晓医理,像盲人骑马;缺乏经验,像迷路的牧人;医术不精,像夜晚放箭,要治死人的。

1975614日,这位83岁的蒙医学家金巴与世长辞了,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给医学事业。他在遗嘱中写道:“任何知识技能来源于劳动人民,理所当然要服务于劳动人民……”

 

上一篇:安景芝

下一篇:杨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