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汉臣

发表时间:2018-09-05 11:06:27    来源:《伊克昭盟志 >> 伊克昭盟志(六) >> 卷四十三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白汉臣》

白汉臣(19031972),陕西省米脂县龙镇乡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29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煤矿工人出身。民国23年(1934年)8月,参加革命;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白汉臣的家乡属陕北贫瘠山区。他为了寻出一条活路,只好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到了瓦窑堡马家沟煤矿。黑暗的社会,苦难的生活,逼得穷苦人走投无路。这时,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北红军游击队撒下了革命火种。白汉臣白天掏炭,夜间参加红军组织的各项活动。由于他思想进步,阶级觉悟提高得快,于民国23年(1934年)8月,党组织吸收他参加了马家沟煤矿的工人运动,从此便正式脱产。他先后担任安定县和延长县委委员、军事部长,在此期间曾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先后在工会班和民族班学习了党的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政策。随后,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民国25年(1936年)秋天,白汉臣被派到乌审旗沙尔利格一带建立联络站,以货郎身份作掩护搞地下工作,很快取得信任,交了一些朋友,为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翌年春,奉命到乌审旗巴音柴达木和乌拉尔林一带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他秘密发展了党员,建立了党的支部,组织了地方游击队,使陕甘宁边区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通讯联络畅通无阻。他除完成联络站负责人的任务,还广泛结交农牧民和民族上层人士,搞统一战线工作。民国27年(1938年)7月,党组织提任他为乌审旗工委书记和伊盟工委委员。19418月调他到中央党校五部学习。19451月,白汉臣重返伊盟工委;8月,调任乌审旗工委书记。194610月,中共伊盟工委书记赵通儒、乌审旗工委书记白汉臣等10名党的干部,被叛匪 ***(王铁锁)在乌拉尔林扣捕,押送榆林,关进监狱。在敌人的法庭上,白汉臣坚持革命立场,面对金钱地位的利诱和严刑拷打的折磨,誓死保守党的机密。在狱中建立一个由他担任党支部书记的临时党支部,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坚持交纳党费,还发展了一名党员,同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直到194810月保释出狱。他渡过长达两年的狱中生活,敌人从他身上没能捞到任何东西,而他自己却在烈火中经受了考验,锻炼得更加坚强、成熟。白汉臣出狱不久,就到延安,向党组织如实汇报自己在狱中的经历,同时也反映了其他同志在狱中的表现。随后不久,同他一起被捕的同志陆续被释放回到延安。党组织对这些被捕的人进行严格的审查。原中央西北局组织部经过充分调查和严格审查,于1949525日对他在狱中的表现作出了正确的结论:“对敌斗争立场坚定,没有叛变自首,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从此,白汉臣重新回到党的怀抱,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白汉臣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派到伊盟开辟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领导人之一。经组织审查作出结论后,由于他熟悉伊盟情况和民族特点,党又派他重返伊盟工作。19495月,他担任一段伊盟工委禁烟工作队主任之后,同年9月回到经过整顿重新组织起来的乌审旗旗委任书记,领导全旗各族人民积极支援和配合人民解放军的剿匪活动,保卫了蒙汉人民得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19518月,白汉臣被调回盟里,担任伊盟农牧民协会主席。19539月至19604月任中共伊盟盟委统战部长。19605月—19625月任中共伊盟盟委常委、伊盟公署副盟长。19626月任中共伊盟盟委常委、统战部长,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白汉臣在伊盟做统战工作达11年之久。他曾兼任伊盟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常委、副主席等职务。“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迫害,于1972610日病逝。享年69岁。

 

上一篇:陈春原

下一篇:赵通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