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这些古迹遗址,十分神秘→

发表时间:2024-06-05 10:09:36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鄂尔多斯

美丽神奇的土地

亿万斯年

使得鄂尔多斯有丰富的

古迹遗址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

 

image.png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萨拉乌苏河湖沿岸。1923年,法国学者德日进和桑志华来到中国西北进行考察,在萨拉乌苏河流域内,他们收集到大量的动物化石碎片及旧石器,并在随后的整理工作中,惊喜地发现其中竟然有一件人类幼童牙齿化石,因为是在鄂尔多斯出土,所以牙齿被命名为“鄂尔多斯人牙”。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批有可靠地层学、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它的发现,掀开了中国乃至远东地区古人类研究史的帷幕,也揭示了内蒙古地区迄今所知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行踪。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萨拉乌苏河湖沿岸水草丰茂之地的“河套人”,是有着距今约10-5万年历史的古人类,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他们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阿尔寨石窟

 

image.png 

 

阿尔寨石窟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境内,占地面积约165万平方米,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现有石窟67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有43座。石窟不规则地分布于岩壁上、中、下三层,以南壁最多。石窟的构造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均为方形。大型石窟只见一座,即第19号窟,位于南壁正中。

阿尔寨石窟中共有13座石窟里绘制有壁画,现存壁画画幅达上千平方米。壁画题材以反映佛教内容为主,以西夏、蒙元时期壁画最多,用线条和色彩创造了绘制壁画的高峰期,其中以28号窟、31号窟、32号窟和33号窟壁画保存最为完整。

 

秦直道遗址

 

image.png 

 

秦直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境内,是一条修筑于秦代的交通干道。它南起陕西省云阳县甘泉宫,止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古城,全长700多公里,途经14个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贸易通道、移民路线和民族融合的大通道。2006年5月,秦直道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直道是中国境内保存下来的为数较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康巴什区、东胜区、达拉特旗,都保存有秦直道的遗迹。位于东胜区境内的秦直道遗址,是全程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这段遗迹由南至北大体呈15度直线而行,绝无弯道,虽历经2000余年风雨侵蚀,尤能领略其“直道”雄风,站在遗址制高点,向南北眺望,依然能看到数个山脊“豁口”一线相通,直道清晰可辨,是观赏秦直道“堑山堙谷直通之”雄伟景观的最佳地。

 

百眼井遗址

 

image.png 

 

百眼井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百眼井村南50米处,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眼井在一条干涸的河床上,井眼开凿于河床砒砂岩层中,一条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凹形地带,长约400米,宽约200米,面积约80000平方米,分布着以10米左右的间距展开的七八十眼井,井深20米左右。现暴露于地表有56眼井,井眼分布较分散,多数井已干涸被沙埋。井口为卵石砌成,井口直径0.6米左右,井壁光滑。

百眼井遗址,可能是成吉思汗所率骑兵集中取水和饮马之处,一直流传着“巨匠钻井”的神话传说。这些水井距阿尔寨石窟较近,地势平坦,水位较高,应为蒙古大军聚集时所挖掘的军用水井。在查阅史料时,发现在拉施特《史集》中,两次提到“翁浑—答兰—忽都黑”这处地名,汉译为“翁浑的70眼水井”。这处重要的地名,在《多桑蒙古史》《蒙兀儿史记》《元史译文补证》等书中,也有引述。

 

纳林塔战国秦长城

 

image.png 

 

纳林塔战国秦长城分布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它南起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三界塔村,全长41公里,是鄂尔多斯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性的长城段落,纳林塔战国秦长城距今有2200多年历史。该段长城或埋于地下,或暴露于地表。其结构多为自然石片垒筑而成,墙缝既无引泥,又无白灰,保存最好的残高2米,宽3米多。另外也有部分夯土所筑,夯土层历历可见、薄厚均匀,夯窝排列整齐。在长城残段剖面上,发现有外绳纹、内布纹板瓦和筒瓦等遗物。

纳林塔战国秦长城见证了鄂尔多斯地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王朝的冲突、交往、融合,乃至走向统一的历史步伐,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1996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兰木伦遗址

 

image.png 

 

乌兰木伦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通往康巴什区的乌兰木伦河北岸,发现于2010年5月。北京大学实验室对遗址文化层光释光的测年数据为距今7~4.5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乌兰木伦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动物化石等遗物,还发现了火塘等古人类活动遗迹现象。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可能将填补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段空白。不仅如此,乌兰木伦旧石器制品在技术与类型上与欧洲旧石器中期和晚期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范例,可称之为“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

 

城川古城遗址

 

image.png 

 

城川古城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东北约2.5公里,始建于公元738年,为唐代宥州城。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731米,南北宽约590米,城墙由灰白色沙土夯筑而成。城外四周修有护城河,护城河平面呈长方形,河道宽约20米,周长约为3054米。城墙以外与护城河之间设有护城壕,护城壕距城墙约26米。

城址表土30~40厘米之下有厚约150~200厘米的黑色、黑灰色文化层,包含有大量砖瓦、陶瓷残片等。其中,器形有兽面瓦当、兽面盆、罐、碗、杯、瓮等,纹饰包含青花、剔花、草叶纹等。城川古城对于研究鄂尔多斯地区唐、宋、西夏时期的人地关系、民族关系及历史、政治、军事、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6年5月,城川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开沟遗址

 

image.png 

 

朱开沟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1974年被发现,遗址的时代上限为距今4200年的龙山时代晚期,下限为距今3500年的商代前期,前后延续约800年,其出土遗址中,最为知名的是一把青铜短剑。有专家评价,从时间角度来说,这一青铜短剑堪称“中华第一剑”。

朱开沟遗址4次考古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遗迹640多处,共出土文物1250多件。朱开沟遗址的发现,不仅是鄂尔多斯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北方游牧文明的重要标志。2006年5月,该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稷城遗址

 

image.png 

 

美稷城是汉代西河郡所属的美稷县,城址在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纳林村北,汉王朝曾在这里设置西河属国都尉,以安置归附的匈奴人,因而闻名于世。

美稷城是西汉和东汉两次安置匈奴人的基地,特别是东汉时期为南匈奴的单于庭所在地,其部众人口多至23万余人。美稷城垣遗迹大致清楚,城墙残高约4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410米,四面墙上开设城门。城址附近一带,经常发现有汉代墓葬,其中有的随葬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可以证实这座城垣附近确为匈奴人居住地带。美稷城曾在汉匈关系史上起到过不少作用,因此载于史册而流传甚广,成为河套一带著名的历史名城。

 

霍洛柴登城址

 

image.png 

 

霍洛柴登城址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浩绕柴达木苏木。古城呈长方形,面积达4平方公里。霍洛柴登城址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应是西汉北方重镇西河郡的郡治所在,在当时是西汉王朝控制北部边疆的重要前沿阵地。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1年,霍洛柴登城址出土有泥质灰陶和釉陶仓、灶、井、罐、熏炉及铜钫、壶、“五铢”钱等。霍洛柴登古城曾发现有“西河农令”“中营司马”等汉代官印。在古城的西部坡地上发现多处烧制陶器窑址。古城内还多次发现钱范和铸钱作坊遗址以及钱币窖藏,曾一次发掘出土约3500公斤古钱币,大多为最常见的汉代钱币“货泉”。

 

瓦窑遗址

 

image.png 

 

瓦窑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瓦窑村罕台川东岸,面积约10万平方米,距今约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即海生布浪文化),历经春秋、战国,延续到汉代。遗址上发现了古人类居住的房址和用于贮存东西的窑穴、烧造陶器的陶窑以及埋葬小孩的瓮棺葬和成人的竖穴土坑墓等。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陶制器皿及日常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

瓦窑遗址是鄂尔多斯地区发现较早、规模较大、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一处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在鄂尔多斯地区远古历史的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十二连城城址

 

image.png 

 

十二连城城址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始建于公元583年。考古学家发掘出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的文物,其中晚唐时期的绿釉陶质小狗和白釉瓷质小山羊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2006年5月,十二连城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