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北疆文化建设鄂尔多斯实践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5-11-07 11:43:01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2025年10月27日第3版

北疆文化作为新时代内蒙古重点培育的特色文化品牌,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独特的边疆文化特征,生动展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崇高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鄂尔多斯全面发挥地域特色,切实将北疆文化建设转化为积极行动,以文化建设的大提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跃升。

 

鄂尔多斯北疆文化建设现状综合分析

 

北疆文化建设总体概况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艺术创作精品推陈出新,惠民文化活动接地气,热门打卡地不断涌现,“暖城鄂尔多斯”名片更加响亮。截至2023年末,全市文化法人单位达3663家,较2018年增长27.2%,其中经营性单位占比提升至89.4%,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规上文化企业营收达35.8亿元,较五年前增长44.9%。全市三级以上等级综合文化站有63个,高等级文化站占81%,特级文化站达24家,占到全区的三分之一。全市文旅融合项目带动旅游收入五年翻番。

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基础及机遇条件

文化资源富集。鄂尔多斯文化流淌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血脉,拥有红色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等多元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典型体现;存有河套人遗址、朱开沟青铜文化遗址、秦直道等丰硕历史遗迹;古如歌、漫瀚调、鄂尔多斯婚礼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延续到今天。

政策协同高效。鄂尔多斯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文化产业作为打造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重要接续替代产业,连续出台《鄂尔多斯市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鄂尔多斯市建设旅游休闲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性文件,率先落实自治区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制定《鄂尔多斯市落实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重点项目表》,建立文化数字化三年行动等配套机制。

国家战略赋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北疆文化,是自治区党委以文化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鄂尔多斯打造好北疆文化品牌,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现中华文化多样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举措。

消费升级趋势。以文化为核心,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是趋势之一。康巴什区通过“歌游内蒙古·鄂尔多斯之春”群星演唱会等文化活动,构建起“顶流演艺+城市营销”联动模式。2025年演唱会配套服务带动周边消费超2.3亿元,形成“票根经济”新范式。

推进北疆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资源整合不足。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全市文化产业规模小、基础弱,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还不相适应。

传播力有限。鄂尔多斯市与全国、全区以及呼包等周边地市相比,文化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性不足,距离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发展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人才结构性短缺。鄂尔多斯市高端文化创意、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在文化产业方面本地对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吸引力较弱。

 

鄂尔多斯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实践路径研究

 

强化优势的关键途径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统领。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要小分工大合作,设置专门研究机构,集中力量系统阐释鄂尔多斯融合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培塑文化新标识,确保北疆文化建设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另一方面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使文化发展的成果不断惠及全市各族人民,把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文化发展的基本依靠力量,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深化理论研究阐释,固本溯源。一是完善北疆文化鄂尔多斯品牌研究阐释机制。要系统梳理鄂尔多斯地区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长城文化等主要文化类型,按时间段完成北疆文化理论研究鄂尔多斯行动工程,加快构建起北疆文化的鄂尔多斯篇。要探索以持续专业指导为基础、以重点研究项目为依托、以成果有效转化为评判标准的北疆文化研究交流合作机制。二是北疆文化传承要融入教育体系。比如,中小学要用好《鄂尔多斯红色资源概览》《鄂尔多斯红色文化系列丛书》等红色文化教材及知识读本,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发展。政府和文化部门要联合党校,建立北疆文化课程体系,开展网络课、互动体验等课程,推进北疆文化教育走深走实。

应对挑战的有效策略

加强资源整合,激活文化动能。构建整合机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传统保存向数字化传承的创新发展。以草原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板块为主,将历史文物、绿色生态成果和红色精神血脉有机串联在一起,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展示阵地。优化各旗区文旅融合发展布局,探索率先在一两个旗区试点进行跨区域文旅线路设计,破解“同质化开发、低效化竞争”问题。加强文物考古和历史研究,推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考古遗址等分散资源利用数字化分门别类整理归集,构建涵盖文字、图像、三维模型等多源数据的鄂尔多斯北疆文化遗产数字基因库。

打造精品力作,提升影响力。要增强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创作推出一批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体现鄂尔多斯文化基本内容的精品力作,提升文化产品的精神能量和艺术价值。比如,对广播剧《大漠追绿梦》、舞剧《胡笳十八拍》等精品力作要加强宣传推广。要注重打造文化节庆品牌,持续办好乌兰牧骑艺术节、二人台艺术节、那达慕等节庆活动,推动形成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节庆文化。

创新传播方式,扩大辐射效应。一是要从单向展示转向互动传播。构建北疆文化沉浸式数字场景,让受众深度参与文化体验,最终形成保护与开发并重、技术与人文交融的现代传播体系。例如,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运用数字展览、虚拟展厅等形式让“活着的历史”散发出更多时代魅力。二是运用数字技术全面革新文化创作方式。比如,《非遗里的鄂尔多斯》《青铜文化里的鄂尔多斯》等微视频,多角度展示鄂尔多斯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让北疆文化广为人知。继续开展鄂尔多斯文化神州行活动,内外联动展现鄂尔多斯特色文化和时代标识。

建立长效机制,筑牢发展根基。一是要继续夯实制度根基,构建坚实的制度支撑体系,通过立法、治理机制、监督问责等刚性约束,解决好文化建设中“谁来管”“如何管”的核心问题。比如,率先在文化遗产密集区出台保护条例,建立文化资源开发负面清单制度。二是要在人才培养层面依托自治区及市级高校的学科优势,组建文化传承研究机构,培育集田野考察、数字应用、产业转化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孵化体系。实行培育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双轮驱动、双向发力。三是要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联合文化单位、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突破“依靠什么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等痛点难点问题。

围绕北疆文化的特色路径探索

多措并举,全力提升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全市文化产业中的重大项目、各领域重点企业和景点等加强扶持。要打好“暖城”文旅产业牌,推动黄河文化与民俗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表达,培育一批既具本土特色、又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文化品牌。比如在饮食、服饰、婚嫁、文学、艺术等方面充分挖掘、开发是鄂尔多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要丰富文化消费内容,打造好“暖城消消乐”等惠民文旅消费品牌。

共建共享,繁荣文化事业发展。一要逐步构建一个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鄂尔多斯成为一座既有经济高度又有文化温度的“暖城”。二要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质升级市级和旗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核心场馆建设,要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将服务主动送到农牧民家门口。三要丰富产品服务供给,利用“黄河几字弯”“暖城恋歌”等文化IP,提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扩大草原音乐节、草原村排等群众性娱乐活动的影响力。

弘扬草原生态文化,打造北疆绿色品牌。鄂尔多斯生态文化是北疆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比如,以库布其沙漠腹地的“金沙、蓝海、绿洲”为代表的“治沙+致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全国首个以城市景观命名的4A级景区康巴什,独具亮点的绿色发展模式既守护了生态安全,又激活了文化活力,成为民族团结、边疆振兴的重要纽带。要进一步挖掘生态文明多元价值,推动生态、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助力北疆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区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