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5-10-31 17:15:37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2025年10月12日第4版
战国时期的鹰顶金冠在展柜灯光下熠熠生辉,冠顶上的雄鹰昂首傲立、展翅欲翔,仿佛诉说着两千多年前鄂尔多斯高原上马背民族的辉煌与梦想。而当下,鄂尔多斯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交出阶段性答卷: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69处,全市文物点总量达到108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两处距今超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一处宋代瓷窑遗址的发现,重新勾勒出这片土地上更为悠久深厚的人类活动轨迹。
青铜之上:游牧与农耕的碰撞
鄂尔多斯青铜器,作为中国北方早期游牧部族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以其独特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闻名于世。
大漠无垠,锋镝争鸣。长空鹰击,铁骑奋蹄。2023年6月9日,由上海市闵行博物馆与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共同打造的《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在闵行博物馆开幕,金凤冠、虎豕咬斗纹金饰牌、铁芯包金卧羊饰牌、羊首青铜刀……300余件文物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马背上的青铜帝国”之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与中原青铜礼器的庄重神秘不同,鄂尔多斯青铜器以实用为美,以动物为魂,展现出北方游牧民族生动鲜活的生活图景。
2025年3月16日,为期两个多月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结束了在浙江嘉兴博物馆的巡展。展览期间累计接待观众37000多人次,近300件(套)来自鄂尔多斯的文物亮相江南水乡,其中包括战国时期的鹰顶金冠等珍贵文物。
鹰顶金冠被誉为“胡冠之珍”,由冠顶和冠带两部分组成。冠顶是一只昂首傲立、展翅欲翔的雄鹰,脚下半圆形球体上浮雕一周狼噬咬盘角羊的图案。下部冠带两端分别做成卧虎、盘角羊和卧马的浮雕图案。
这些青铜器主要用于兵器、生产生活用具、装饰品以及车马器。它们造型淳朴自然,具有强烈的游牧文化特征。
自2021年起,“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走出高原,先后在福建、四川、山西、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巡展,即将奔赴深圳。金凤冠等300余件文物,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鄂尔多斯青铜器是商至西汉时期北方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发展演变清晰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北方与中原乃至欧亚草原地带的文化交流。”鄂尔多斯市考古研究院院长甄自明介绍。
黄土之下:文明源流的实证
鄂尔多斯高原的荒漠与草原之下,埋藏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物见证。萨拉乌苏遗址、乌兰木伦遗址以史前人类活动的遗迹,诉说着鄂尔多斯大地最早的文明曙光。
近年来,鄂尔多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持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2024年底,鄂托克旗乌仁都西秦长城遗址旁,一段长约400米、保存较为完整的秦长城被识别确认,为研究古代防御体系与工程技术增添了关键实物。
而在准格尔旗,首次发现的宋代瓷窑遗址,则改写了当地陶瓷手工业的历史叙事。“这些发现表明,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准格尔旗博物馆副馆长史明亮说,“鄂尔多斯的人类文明史,比我们过去认识得更为深远。”
活化之路:远古与当代的对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025年9月,以“交融汇聚 中华瑰宝”为主题的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鄂尔多斯举行。展览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如歌的苍凉唱腔,与200余册古籍文献、24件历史文物共同营造出一种跨越古今的文化场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底蕴。
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的讲述,更在于当下的激活。城市巡展也是一条文物“活”起来之路。
从上海闵行到浙江嘉兴,鄂尔多斯青铜器在全国多个城市巡展。一位在上海观展的游客表示:“通过这些精美文物,我感受到了北疆文化的魅力。”
在嘉兴博物馆观看展览的盛先生感叹:“我通过公众号预约时,看到有个鹰顶金冠在嘉兴博物馆巡展,特意过来看看,非常精美,青铜小饰品非常精致,感受到了北疆文化的魅力。”
从活下去、活起来到火起来,鄂尔多斯在文物保护利用中演绎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数字化展示手段也为文物活化注入新活力。鄂尔多斯博物馆利用动态投影技术,打造“马上行国”的动态水墨风情画卷。策马疾驰,车轮滚滚,射箭御虎,这些生动逼真的场景在水墨的汇聚和消散之间,将“马背上民族”豪迈洒脱、自由奔放、骁勇善战的习俗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双节”添彩,人文闪耀,经济繁荣。在刚刚过去的“加长版黄金周”里,博物馆内人流如织,文物不再是静默的展品,而是带动消费、赋能发展的文化资源。
展柜内,鹰顶金冠依然闪耀着黄金的光芒。而窗外,暖城鄂尔多斯正在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鄂尔多斯市接待游客284.62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73%,实现游客总花费20.15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39%。涌动着家国情、草原风、文化味的假期生活不断印证,文化已是驱动消费、赋能经济的关键要素。
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精神,始终在滋养着鄂尔多斯。向未来,挖掘文物价值、讲好暖城故事,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鄂尔多斯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上一篇:一曲欢歌动北疆 民歌中的鄂尔多斯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