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道:两轮新方志编修实践审视暨第三轮修志工作前瞻——基于《安阳市志》纂修实践叙事分析

发表时间:2024-06-05 10:29:25    来源:地方志研究微信公众号

安阳古称殷、邺、相州、彰德府等,现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编修地方志的优良传统。其最早修志始于宋代,历史上曾九次纂修州府志书。宋修有《相台志》12卷,已佚;元修有《续相台志》10卷,亦佚。现存明清《彰德府志》7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献资料。自20世纪80年代起, 安阳市又开启了两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工程,经过全市上下和史志界同仁的团结协作,先后编纂出版《安阳市志》和《安阳市志续志》(1988—2000)两部巨著,为安阳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99年和2009年两部志书分别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二等奖。笔者有幸参与并主持这两部志书的编纂工作。目前全国第三轮新方志编修工作启动在即,回顾与审视前两轮《安阳市志》编修实践,对于新一轮修志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立足传承:首轮《安阳市志》编修实践反思

 

首轮《安阳市志》编修起始于1982年。是年4月15日,中共安阳市委印发《关于成立安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的通知》,就此拉开编修《安阳市志》的序幕。前后九易其稿,十余次校对,历经16个寒暑,至1998年10月首部《安阳市志》出版问世。全志凡4卷,总计约350万字,其上限追溯至25000年前的“小南海文化”,下限截至1987年。它不是断代志,也不是续志,实际上是安阳的一部通志。回顾与审视首轮《安阳市志》编纂工作,我们在编纂实践中着重把握好4个重点。

第一,注重新方志的思想性。体现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时代特性和先进思想是新编《安阳市志》与历代旧志最根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进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凡例”第一款就开宗明义,明确规定:“《安阳市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历史事实为准绳,贯通古今,详今略古,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记述安阳市的历史和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对此,我们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始终坚持把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修志全过程。二是鲜明的时代特征。首轮《安阳市志》重点记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安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如在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城市工业化进程、当代“红旗渠”精神以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改革开放,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包括弘扬殷商文化、周易文化、邺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等内容上,不惜笔力,浓墨重彩,向世人展示了安阳现代城市发展的新风貌,凸显了新方志的思想性和时代性特点。

第二,注重新方志的科学性。编纂体例上,我们学习、借鉴和传承安阳历代方志的优良传统和约定俗成的编纂体例,对新志书的篇目进行科学合理地拟定和设置。首轮《安阳市志》总体设计为4卷本,每卷约90万字,采用多篇并列式章节体,列卷、篇、章、节、目5个层次,专志设40篇225章735节。第一卷为综合和政治部类;第二、三卷为经济和经济管理部类;第四卷为教科文卫部类。为加强宏观记述,首卷设“总述”和“大事记”。经济部类前设“经济综述”,工业、农业、商业、外贸诸篇前,均设无题序。

整部志书结构以“总述”为纲,以“大事记”为经,以专志为纬,纵横相济,分层次排列。首列自然,次列社会。社会诸篇中,先列上层建筑,后列经济基础。人物志、区县概况置于附录之前。全志以附录殿后,收揽志余。40篇专志排列顺序为:1.建置区划;2.自然环境;3.人口与计划生育;4.城建环保;5.中国共产党;6.人民代表大会;7.人民政府;8.政治协商会议;9.民主党派;10.其他党派;11.民政;12.政法;13.军事;14.群众团体;15.民族宗教;16.外事、侨务、旅游;17.经济综述;18.工业;19.交通;20.邮电;21.农业;22.乡镇企业;23.商业;24.对外经济贸易;25.财政税务;26.金融;27.经济管理;28.人民生活;29.教育;30.科学;31.文化;32.殷墟;33.周易;34.文物;35.卫生;36.体育;37.民俗;38.方言;39.人物;40.区县概况。另外,各卷首和篇中还附有彩图、黑白图、彩照、黑白照片500余幅。

第三,注重新方志的资料性。地方志是资料性著述,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是编纂新方志的基础。为此,我们在资料搜集方面,主要做了4项工作:一是组织召开资料征集工作座谈会,邀请全市社会各界老同志撰写回忆录,包括其他文字材料和口碑资料,提供编修新方志亟需的有关信息和情况线索。同时,面向社会印发《关于征集安阳市历史文献的通告》。二是组织地方史志资料外出调查组。1985年被史志部门称为“资料搜集年”,是年从全市抽调22名有经验的修志专业人员组成3个组,分赴北京、上海、南京、郑州、开封、新乡等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收集工作。最终我们共征集、复制或查明包括明嘉靖《彰德府志》、万历《彰德府志》,清顺治《彰德府志》、康熙《彰德府志》、乾隆《彰德府志》(1741年刊本)、乾隆《彰德府志》(1770年刊本)、乾隆《彰德府志》(1787年刊本)在内的7部府志,以及近千份珍贵的有关安阳史志、地情、艺文、著述、手稿、历史图照和老同志回忆资料等。三是组织编辑《安阳市志通讯》《安阳史志》等史志刊物和资料汇编,先后刊发史志工作通讯15期、资料汇编345册(含县区)。四是结合新方志编修工作,积极开展安阳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研究。1986年3月安阳古都学会成立,随后多次邀请中国古都学会和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知名专家学者,如周谷城、谭其骧、史念海、胡厚宣、王宇信、朱启銮、陈桥驿、邹逸麟、葛剑雄、朱士光等,莅临安阳组织举办年会和学术研讨会。同时,编辑《安阳古都研究》《中外学者论安阳》《安阳方志论文集》等论刊,为修志工作提供学术支撑和理论研究成果。是年12月安阳市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10月安阳又跻身中国七大古都行列。所有这些既是新方志编修和古都研究的新成果,同时又丰富了新编《安阳市志》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了地方志的资料性和学术性特点。

第四,注重新方志的特色性。首轮《安阳市志》纂修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志书的地方特色,主要突出三点:一是安阳自然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据统计,安阳有矿产资源30余种,占河南省矿产资源总数的24%。同时,安阳历来盛产小麦和棉花。辖区内安阳县、滑县、内黄县长期被列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安阳所产棉花质量优、品位高,早在1915年就被送往美国旧金山参加万国博览会。对上述两点优势,我们在首轮《安阳市志》的“总述”“自然环境”“农业”诸篇中做了详尽表述。二是安阳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安阳殷墟史称殷都,系商代晚期都城所在地。殷商王朝,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在此建都长达254年。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更使古都安阳蜚声中外。安阳辖区汤阴县羑里城是殷纣王拘禁周文王的地方,据《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羑里城为《周易》的发祥地。对此两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重大事件,我们运用修志“升格”的办法,专设“殷墟篇”和“周易篇”,浓墨重彩予以重点呈现,以凸显安阳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亮点。三是安阳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安阳早在1922年就在火车站铁路工人中建立了共产党小组,是河南省建立中共党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安阳铁路工人参加了著名的“二·七”大罢工。抗日战争时期,林县任村和内黄县沙区,分别为太行和冀鲁豫革命根据地。1941年,八路军总部和冀鲁豫军区在安阳建立地下交通线,打通了太行、冀南和冀鲁豫根据地之间及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与华东、华中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此,我们在“总述”“大事记”和“中国共产党”的篇章中均用了大量篇幅予以充分记载。此外,新中国成立后,安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林县红旗渠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它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对此,我们在“农业篇”中,单独设立“红旗渠”专章,以较大篇幅作了翔实记载。

回顾与审视首轮《安阳市志》编修工作,我们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工作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但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甚至教训,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对此进行认真反思。首先,首轮修志周期和战线拖得太长,历经16年才完成编纂任务。其次,修志队伍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缺乏一些懂得经济工作、工商管理、社会统计以及教育科技等方面的跨专业背景人才,因而使编修工作受到一定限制和影响。当然,首轮新方志编修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从乾隆《彰德府志》(1787年刊本)至1998年首轮《安阳市志》问世,安阳方志断修长达211年之久,修志工作基础薄弱、资料匮乏,加之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修志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修志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确保质量:第二轮《安阳市志》编修亲历感悟

 

2001年6月5日,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认真做好第二届安阳市志编纂工作的通知》,标志着第二轮《安阳市志》编修工作正式启动。但此前2000年初我们就已着手做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拟定志书篇目。至2008年11月,第二轮《安阳市志》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全志为上下两卷,约200万字;上限自1988年,下限至2000年。除文字部分外,还收录彩色图照300余幅,随文图片180余张,各种图表240余种。第二轮修志我们汲取了首轮修志的经验教训,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强化了工作力度和编修进度,历时8年圆满完成了第二轮修志任务,比首轮修志整整缩短了一半,可谓事半功倍。回顾第二轮修志工作,大体经历了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定篇目。2000年我们用一年时间制定志书篇目。主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承接前志,保持连续;二是与时俱进,务求创新;三是横排纵写,遵循志体。在基本继承首轮篇目的基础上,又参考借鉴了30多部外地志书的篇目,结合安阳本市具体情况,草拟出第二轮篇目。之后又多方征求意见,共进行了7次大的修改。特别是时任市委书记方晓宇对第二轮《安阳市志》篇目亲自审查把关,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意见。

第二阶段,组织发动。2001年6月13日,召开第二轮《安阳市志》编修动员大会。市政府市长亲自到会作动员讲话,主管副市长部署编修任务。会上宣布了安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市委书记兼任编委会名誉主任、市政府市长任编委会主任。为按时完成编纂任务,确保志书质量,市政府与全市120多家承编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会上,还印发了第二轮《安阳市志》篇目。

第三阶段,抓好培训。2001年6月和7月先后举办两期修志人员培训班,共计培训300余人。翌年8月,市志办编辑人员参加在大连举办的全国地方志学习班。2003年9月又在林州市举办续志编修研讨班,针对二轮修志工作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进行专题研讨和交流。同时,还根据工作进度,采取以会代训等形式,对编辑人员及时进行业务指导。此外,还委派编撰人员参加兄弟地市和本市的县区志、部门志的评稿会,通过现场亲身感受和实地学习。

第四阶段,撰写初稿。按照第二轮《安阳市志》篇目的总体设计,各承编单位组织撰写初稿,大致分为四步:一是结合自身承编的任务,详细制定编写纲目,重点是拟订好条目;二是依照编写纲目及条目,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三是选好修志人员,撰写志书初稿;四是初稿写好后,经单位领导认真审阅把关,然后送交市政府史志办统一编审。此期间,还在市民政局和邮电局召开两次典型试点现场会。至2002年底,第二轮《安阳市志》初稿全部完成。

第五阶段,编纂志稿。2003年5月,市政府史志办开始对市志初稿进行编纂。为保证质量,严格实行责任编辑、正副主编三级审稿制。此期间,市政府办公室先后印发《关于认真做好第二届<安阳市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第二届志书编纂督查通报的通知》等文件。2004年11月,第二轮《安阳市志》初稿全部完成编纂,并打印出征求意见稿(10分册)。然后又经过半年多的深度加工和补充修改,2005年5月印出评审稿,总计200余万字。

第六阶段,专家评审。2005年6月22日至24日,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联合在安阳召开第二轮《安阳市志》稿评审会。全省15个省辖市70余名专家参加会议。安阳市委书记到会并致辞;时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秦其明作重要讲话。评稿会期间,时任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许还平、时任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会长鲁德政对第二轮《安阳市志》稿作了总体评审;省志办、省社科联和其他地市20多位专家也从不同角度作了专题评审发言;此外,还有10余名专家做了书面发言。7月21 日,我们又组织本市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第二轮《安阳市志》稿,基于专业、史实和安全保密的角度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

第七阶段,总纂定稿。评审会后,我们对所有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最终归纳出“思想观点、篇目结构、体式创新、特色内容、文字规范以及增删补充”等6个单元300多条具体问题和意见,然后对照志稿逐章逐节逐条目进行修改。经过编纂人员近一年半的加工修改,2006年11月,打印出评审修改稿;12月将修改稿分送给承编单位审核。随后,正副主编和责任编辑又利用半年多时间,对返回的稿件做最终审查和总纂定稿。2008年2月印出送审稿,分别报送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中州古籍出版社终审。第二轮《安阳市志》总纂篇目、体例结构以及调整说明载录如下:

【上卷】总述;大事记;第一篇 环境与资源;第二篇 人口与计划生育;第三篇 基础设施建设;第四篇 体制改革;第五篇 综合经济;第六篇 三大产业;第七篇 财税金融。

【下卷】第八篇 政党 社团;第九篇 政权 政协;第十篇 政务;第十一篇 政法 武装;第十二篇 教育 科学;第十三篇 文化;第十四篇 殷墟 文物;第十五篇 卫生 体育;第十六篇 社会民生;第十七篇 人物;第十八篇 区县(市)概况;附录;索引。

第二轮《安阳市志》为大编体,凡18篇,系篇、章、节、目四级结构。“总述”冠于志首;“大事记”次之;“附录”与“索引”缀于志末。各专志按照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的顺序排列。第二轮志书在体式上与首轮有所不同,首轮为章节体,而第二轮采用的是章节条目体,即章节体和条目体相结合的新体例。篇为虚设,其作用是控制志书的整体性和逻辑性,旨在分门别类;而条目为实体,它是志书的最基本记述单元。条目具体分为综合性条目、专题性条目和典型性条目三种样式。我们之所以采用这种新体式,是因为章节体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而条目体一事一目,条理清晰,灵活便利。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以条目体改善章节体的呆板,用章节体弥补条目体的松散,进而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此外,第二轮较之首轮市志,还特意增设“索引”。具体分为:条目索引、图照索引、表格索引、人物索引。

同时,为了凸显志书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我们对篇目设计坚持做到三个突出:第一,突出三大产业。根据安阳市的实际情况,三大产业在篇目中的顺序是: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第一产业(农业)。安阳市作为河南省国民经济和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重要工业基地,这样安排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安阳的城市特点和时代特色。第二,突出改革开放,采取集中记述与分散记述相结合的方式。如第四篇体制改革,就集中记述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全部内容。而第五篇第一章经济综述,也较为系统反映了安阳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清晰脉络;第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我们对殷墟做“升格”处理,将殷墟和文物并列为一篇,重点加大对“殷墟考古新发现及研究成果”的记述分量;同时,还在《附录》中设立专题“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纪事”,旨在进一步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还将古都研究、周易研究、方志编修和党史研究分别单独立节,以彰显安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人工天河”红旗渠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由此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据此我们在第二轮市志附录中,特设《红旗渠精神巡礼》专记,详细记述红旗渠修建的艰辛历程、红旗渠精神的孕育产生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的伟大时代意义。

总之,第二轮《安阳市志》因为有首轮修志作为借鉴,因而编修工作较为顺利,工作进度明显加快,同时志书质量也达到新的高度。鲁德政为此撰写《潜心修志九春秋,创新之路结硕果》一文,对第二轮市志做了中肯的评论。

 

贵在创新:第三轮《安阳市志》编修工作前瞻

 

第二轮《安阳市志》下限为2000年,至今已经过去24年,从法治规定的年限来说,可以说已经超过最低修志周期。特别是经过前两轮修志工作实践的探索,新方志无论是在篇目结构、领导体制乃至工作机制和实施方法上都已经形成相对成熟和较为完备的模式,应该说已经具备了续修新一轮方志的基础和条件。故此,目前当务之急就是积极探索和开辟新时代修志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和新境界,从而使第三轮《安阳市志》编修工作真正富有创新示范意义。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

第一,指导思想要新。第三轮修志正逢世界“百年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历史节点,诸如社会形态的革新、时代内容的嬗变、自然环境的变迁等,凡此种种都为新一轮修志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亟须我们在坚持和继承前两轮修志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适时增加并确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崭新内容,坚持在编修实践中突出新时代主体,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从而为第三轮修志注入新的活力、动力和生命力。

第二,组织策划要新。针对第三轮修志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精心策划各项准备工作。重点抓好四项准备:一是思想准备。深入搞好思想发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认识,端正工作态度,坚定正确的理论导向,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二是组织准备。就是要继续全面落实“一纳入、八到位”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坚持将修志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和各部门工作任务之中。三是方案准备。就是科学制定第三轮编纂方案。主要包括: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组织领导、编写规范以及质量要求等。力求目标明确,组织科学,措施有力,便于操作。四是业务准备。就是要抓好对编撰人员的业务培训,具体可采取组织举办专题培训班、研讨会、互联网讲座以及线上线下会议等形式。培训主要内容包括:(1)安阳地方志编修概述;(2)地方志基本常识、志书体例以及各类专志和体例的写作方法;(3)第三轮篇目及编写规范和质量标准;(4)新方志编修实践与现代新科技手段相融合;(5)《安阳市志》编写参照样本和典型试点经验等。

第三,篇目设计要新。简而言之,就是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编写篇目。努力做新的尝试和新的探索,譬如可借鉴现代辞书新的编纂理念,尝试做“志鉴结合体”,探索实行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规范性与叙事性相结合、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新模式。为此,篇目设计要把握好四个要点:一是突出重点。着重写好安阳方舆的自然环境(区位优势)、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现代城市发展、乡村振兴工程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要篇章,做到重点突出,合理布局,分清主次;二是彰显亮点。就是要彰显安阳城市三大亮点:即古都风韵、名城风范、时代风貌。加强对安阳作为古都名城的内容记述,包括殷商文化、周易文化、古邺文化以及 “殷邺两都”和明清古城的记载。同时,加大对“安阳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的专载分量;三是增补新点。新方志要视情增加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事物等方面的记述,诸如新文旅产业、现代交通物流、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以及现代金融产业等;同时,还要如实反映当今社会新老交替、新旧转型等发展变化的真实状况和客观规律;四是把握时代特点。就是要坚持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群众感同身受。我们要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一致的感人事迹载入史志,以昭示历史、教育后人。此外,还要坚持与时俱进,科学探究新方志体例,认真编好“三述一录”:总述、综述、简述以及附录。运用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科学考证、专记特载等方法手段,做到精心编写,审慎选录,最大限度地增强新志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品位。

第四,运作模式要新。所谓运作模式主要是指编修志书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手段。从前两轮修志的履践经验来看,第三轮修志编纂实施阶段可适度灵活地采取四结合的方法:一是专业修志机构与市志各承编单位相结合。专业修志机构主要负责组织发动、篇目设计、目标任务、专业指导、编纂审稿、印刷出版等宏观组织领导;而市志各承编单位主要负责资料搜集初选、志书初稿撰写以及史实数据和资料核实等工作。为确保任务如期完成,市地方志机构务必依法与承编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严格实行奖惩制度。二是依靠专家修志与众手成志相结合。重点稿件和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专志,可视情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聘请有关专家或专人负责撰写,如总述、经济综述、自然环境、文物考古、社会民俗、重要专志、重要人物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等,以确保志书的质量和权威性。三是借鉴传统修志手段与学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新一轮修志工作中,我们除继续借鉴传统的修志手段外,还要把现代科技手段移植到新志书的编修实践中。譬如实施方志编纂过程和综合办公网络化、建立计算机资料长编数据库、运用互联网传输技术以及编辑校对识别软件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编稿质量,缩短修志周期。四是积极倡导编研并举,实行修志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新一轮修志要改变地方志机构“闭门修志”或编纂人员单纯埋头编稿等倾向,结合修志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课题,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如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旨在以编史修志促进学术研究,以科研成果服务并指导修志实践。

第五,志书样式要新。新一轮志书务必要在表现形态和样式上较前两轮志书有所创新。一是新志书要适当加大图表含量,力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令人耳目一新;图表比例约占全志四分之一为宜。二是新志书可设置“索引”新体例。地方志具有资料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的特性,堪存堪鉴。因此,增设“索引”可以为新方志的实践应用提供检索便利,从而更好地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治”功能。三是新志书编修可引入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在编印纸质版新志书的同时,配套制作数字化光盘(U盘)、电子版志书以及互联网+方志经典数据库等,旨在推动和促进新方志的阅读、传播、信息共享和经世致用等。四是抓好新志书的付梓,即出版环节,确保新一轮志书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完美收官。为此要严格把握好装帧设计、图文编排、志书印刷3个环节,最终实现争创精品佳志的工作目标。

 

 

纵观前两轮《安阳市志》编修实践,我们对新方志的体例范式、编纂内容、修志体制乃至新的历史定位和社会功能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和整体的观照,进而也为第三轮修志在理论与实践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但是,诚如前文所述,第三轮修志正面临“百年变局”的新时代,当今社会新思潮、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必然会对新一轮修志带来许多困难和挑战。诸如全社会、全方位的修志资料怎样搜集、新方志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如何遴选和培养、数字化修志新技术如何尝试与探索以及新方志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前景如何进一步拓展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予以面对,更期待方志界同仁脚踏实地、奋发作为、实事求是地给予科学的回答和解决。惟其如此,新方志才会有新发展、新希望,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绽放异彩,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独具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安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