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共筑“新长城” 同心掬得“满庭芳” ——达拉特旗治理库布其沙漠纪实

发表时间:2024-09-29 11:10:00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库布其沙漠,长约400公里,宽5~65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境内,库布其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5~20公里,面积约435万亩,占达拉特旗三成地盘。

战天斗地缚“黄龙”

1950年,绥远省政府为了防风治沙,在今树林召镇地区建起了一处苗圃。1958年,响应上级“社社队队办林场,旗乡村社育苗”的号召,达拉特旗办起一大批社队林场。到1980年,达拉特旗建成集体林场22处,每个乡1处,村办林场158处,社办苗圃22处。1980年后,林业生产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集体林场、站实行承包拍卖,“五荒到户、谁造谁有”的政策实施使达拉特旗出现了一大批林业重点户、专业户,育苗基地、小林场、小草场遍地开花。

创建于1958年的达拉特旗白土梁林场,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20.94万亩的土地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治理,从植被覆盖率不到10%的荒漠,变成了森林覆盖率达76%的密林。如今,1万多亩沙棘、桑树、枣树等果木连年硕果,1万多亩麻黄、艾草、苍术等药材和苜蓿、燕麦等饲草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979年,国家立足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国防安全的战略需要,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为有效治理库布其沙漠,在达拉特旗成立了鄂尔多斯造林总场。40多年来,鄂尔多斯造林总场造林面积累计达到9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在库布其沙漠中段建成一条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绿色防风固沙体系。

鄂尔多斯造林总场展旦召分场银肯沙作业区曾经是库布其沙害最严重的地区,是达拉特旗库布其十大名沙之一,沙高壑深,沙丘起伏。

1984年开始,林业人从人工造林到封沙育林、飞播造林、工程固沙。40年间,展旦召分场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14.1万亩,工程固沙5.5万亩,作业区70%以上的沙区得到治理,森林覆盖度由不足3%提高到48%,动植物种类由原来的20余种增加到了160余种。治理区粮食亩产量较建场初期增长9.5倍,达到570公斤;当地农牧民的人均年收入较建场初期增长了139倍,达到16618元。这道绿色生态屏障,有效地遏制了库布其沙漠北侵、南移、东扩,保护了达拉特沿黄国家粮食生产基地的安全。“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全盟沙柳种植先进集体”“先进生产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实至名归。

1980年10月,达拉特旗大胆提出要在黑赖沟至西柳沟20公里的沙线上,构筑一座“绿色长城”。经过3年的努力,一道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2公里的绿色长廊,堵住了向北蔓延的库布其沙漠,稠密高大的树木以及树荫下的沙蒿、沙蓬、灯香、沙棒、芦苇,牢牢锁住沙漠之边。就此,“锁边林”治理模式成为中国沙漠治理的典型样板。

韶华不负建丰功

数十年来,达拉特旗西南部的中和西镇牧业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沟壑纵横的沙梁地种植柠条28万亩,大力发展种养业,使沙漠化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新农村建设和农牧民收入稳步攀升,走上了快速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用20多年的实践,硬是把人迹罕至的茫茫沙海,打造成一片天蓝、湖碧的沙漠绿洲。生态示范区总面积30万亩,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被评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也是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鄂尔多斯国家地质公园恩格贝园区。

明禾集团用20年时间,在银肯塔拉种树4.7万亩,有效控制风沙10万亩,深入挖掘草原民族文化,因地制宜发展林沙产业和民族旅游业,打造出一流的中小学生科普技能教育基地,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东达蒙古王集团在“风干圪梁”的库布其沙漠段,植树造林二十多年,筑起了一座草木葱茏、绿色掩映、高楼林立的绿色沙漠新城——风水梁镇。

一大批治沙功勋挺身而出,用青春韶华,在大漠中树立起一座座绿色的丰碑。

2000年以来,达拉特旗抓住国家实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重大契机,组织带领全旗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造林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按照政府主导、国家工程带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全面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地方林业工程建设,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投入的防沙治沙格局,走出一条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运作、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治沙新路。

“风”“光”无限起峥嵘2023年,达拉特旗提出“消灭东段、南部围堵、西部封禁、北缘锁边、中部切割”分区治理的科学思路,采取“先近后远,前控后堵,四面包围,中间开花”的模式,打造“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新景观,使库布其沙漠治理进入新阶段。

2024年是全面推动“三北”工程落地建设的攻坚期,达拉特旗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防沙治沙生态项目4项,总投资0.68亿元,完成防沙治沙等生态任务9.8万亩。

达拉特旗蕴藏着丰富的新能源,可开发新能源项目的土地占全旗国土面积的48%。

2017年春天,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开始建设,7年过去,现已初具规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凸显。

柴登草原以南,穿过“锁边林”,865万块光伏板在库布其沙漠组成7500万平方米的“光伏海洋”。板上发电、板下绿化、板间种树,达拉特旗国家第三批光伏领跑基地项目已建成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累计实施“林光互补”生态修复工程3.6万亩,有效治理沙漠面积6万亩,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粉尘45万吨,每年发电时数达1987小时,发电量近20亿度,成为非化石能源反哺化石能源的示范基地。

达拉特旗按照“光伏+治沙”协同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高质量建设企业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已建成国家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三峡蒙能大基地、国电电力风能等37个项目。截至2024年9月,达拉特旗已建成的新能源项目总装机规模达到303.52万千瓦,完成治沙9.8万亩。

其中,库布其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先导工程,一期光伏年提供清洁电能20亿千瓦时项目,是中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项目,项目开工建设仅一年时间就建成了集绿色发电、沙漠治理、生态修复、沙漠农业、休闲旅游“五位一体”的立体绿色生态系统和防风固沙的立体生态屏障,项目建设跑出了“达拉特加速度”。近期开始建设的中国三峡1200万千瓦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全球最大规模的800万千瓦“沙戈荒”风光基地等重大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为全面打赢荒漠化综合防治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鄂尔多斯市正在规划建设库布其沙漠400公里“光伏长城”工程。“光伏长城”可容纳1亿千瓦装机规模,实现光伏治沙300万亩,生态治沙900万亩,届时将具备每年向京津冀地区送电约440亿千瓦的条件。

截至2024年9月,柴登嘎查境内已布局库布其“光伏长城”工程装机合计2.53GW,光伏治沙面积8.6万亩。2023年,柴登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20.36万元,纯收入101.34万元。

站在12层50米高的观景台上俯瞰,一排排像鱼鳞一样的光伏板列阵于库布其沙漠中段,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一匹由19.6万块光伏板拼成的“骏马”闯入眼帘,这张“骏马”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骏马”电站。

光伏板下,牛羊繁殖、牧草葳蕤、绿意盎然。在“骏马”电站东南部,一处波光潋滟的湖泊蓦然显现。这座沙漠之湖,是将20公里外的高头窑煤矿经过净化处理后的矿区疏干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库布其大漠中形成的。

达拉特旗蒙禾农牧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光伏板下种植四翅槟黎和肉苁蓉、金银花等经济作物,每亩的收益能达到800元。雇佣的工人都是当地农牧民,月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

中畜科技有限公司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一期规划总投资1.7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同时存栏肉牛7000头。板上发电,板下大量闲散土地通过改良,种草养牛,形成了有机循环。

2021年,中畜科技有限公司与达拉特旗联合推出金牛富农项目,为农牧民提供每户30万元贷款,成立为农牧民代购、代养肉牛的“托牛所”,“托牛所”通过“公司+合作社+农牧户”模式,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万众共筑“新长城”,同心掬得“满庭芳”。如今,用“风景如画”形容库布其广袤的大漠莽野并不为过,而挥毫泼墨库布其山水绿荫的“画家”便是勤劳质朴、勇于奉献的达拉特旗各族人民。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