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力量

发表时间:2024-05-29 16:41:20    来源:新华社

曾有人说,想了解过去40年中国的变迁,要去深圳看看;如果想看最近20年中国的变化,那一定要去鄂尔多斯。

为什么是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历史上这里曾是成吉思汗留恋的地方,他的陵墓就留在这里,由八个宫殿式蒙古包组成,鄂尔多斯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但谁也没想到,日后这里会因为煤炭而被世人所知。

 

image.png 

2023年10月10日拍摄的建设中的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送电约400亿千瓦时。

 

进入21世纪,国际能源价格不断攀升。亿万年埋在鄂尔多斯盆地之下的煤炭,为这里带来了经济效益,凭借煤炭开采,鄂尔多斯经济在短短几年内实现“狂飙”,被称为“东方小迪拜”,一时风光无两;但2012年之后,煤炭消费增速放缓、煤价大跌,鄂尔多斯经济随之遭受重创,正值疯狂扩张的房地产几乎一夜崩盘,被外媒打上“中国鬼城”的标签;而今,“双碳”战略背景下,鄂尔多斯正抢抓新一轮发展周期,以自我革命实现自我重塑,努力跳出“资源诅咒陷阱”,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向万亿俱乐部城市发起冲刺。

这是一座历经大起大落、尝遍沉浮滋味的西北资源型城市,却始终充满温暖向上的无穷力量,跌倒后又爬起,还要当先行者,无疑是国内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转型的代表,折射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无限潜力。

image.png 

2023年11月11日,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4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无人机照片)。

 

大能量,一座城温暖大半个中国

 

在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上湾煤矿综采一队作业现场,距地面180米的井下,直径3.5米的两只滚筒式采煤刀,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在两层楼房高的煤壁上垂直飞旋。金刚刀头所过之处,一层80厘米厚的煤块如泥般应声而落,一刀下去能割煤两三千吨。

这就是“煤都”鄂尔多斯的地下世界,全市含煤面积占比达70%、拥有320座煤矿,每天都有海量煤炭从地下开采出来,经过洗选加工、装车等环节,装满成千上万列运煤专列、大货车,运往全国各地。

据统计,鄂尔多斯已探明煤炭储量达2535亿吨,2023年煤炭产量达8.1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在前两年全国煤电供应紧张期,鄂尔多斯扛起能源保供的重大责任,全面释放产能,每天产煤200多万吨,每天发电3.7亿度。鄂尔多斯还坐拥全国1/3的天然气,每天输出6300多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向京津冀40多个城市输送近200亿立方米天然气。此外,鄂尔多斯还坐拥全国1/5的羊绒以及全区超过1/8的高岭土。

资源禀赋优异至此,鄂尔多斯的金字招牌也一直被概括为——“羊煤土气”(羊绒、煤炭、高岭土、天然气)。其中,“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便是由羊绒产业叫响。

形象而言,在北京,每5盏灯里有1盏由鄂尔多斯点亮;在京津冀,有一半家庭用的天然气来自鄂尔多斯;以一市之力保障了包括长三角地区在内的全国25个省区市的能源使用需求,温暖了大半个中国。这则是鄂尔多斯“暖城”的另一层含义。

“鄂尔多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持续推进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是国家能源基地的‘温暖担当’。”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李理说。

煤炭也给鄂尔多斯市创造了实打实的财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00余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5849.9亿元,排位从全自治区第四跃升至全自治区第一,如今内蒙古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靠鄂尔多斯贡献。

更惊艳的是,资源如此富集,全市常住人口却仅有222万人,人口基数不足上海等超大城市常住人口的零头,因此,2023年鄂尔多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达26.47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超越北上广一线城市,位居全国榜首。

 

image.png 

4月22日,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实验小学学生在研学课程中观看有关非洲的全景电影。

 

高质量,自我倒逼产业转型

 

经济学上有个“资源诅咒”的说法,指的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因过分依赖资源开发、忽略对人才和其他产业的投入,长此以往会丧失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过去一个时期,鄂尔多斯就是“资源诅咒”的“受害者”,吃过“一煤独大”单一型经济结构的苦果。不过,鄂尔多斯很快便意识到这一问题,特别是近些年,主动转型摆脱对能源开采的过度依赖,兴于煤但不困于煤,开启产业多元化转型。

首先,鄂尔多斯在“挖煤卖煤”这条路上及时“刹车”:在煤炭产业高峰期,市委、市政府顶住各方压力,以牺牲短期利益来换取长期利益的决心和信念,全面推进“绿色转型”,跳出“资源诅咒”,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并淘汰落后产能,改变挖煤卖煤粗放型开发模式。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的步伐并未放缓,而是朝着高效清洁利用的方向先行先试。2023年3月,年产300万吨、全国单厂规模最大的“绿氢+”煤制烯烃产业基地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开工建设。截至2024年4月,该项目采用绿氢与现代煤化工协同生产工艺,是全国单厂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也是全球唯一一个规模化用绿氢替代化石能源生产烯烃的项目。而这,只是鄂尔多斯煤炭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image.png 

2023年6月1日,工人在鄂托克前旗光伏装备制造全产业链科技示范项目施工现场安装设备。

 

记者梳理发现,国内首条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国内首个煤制石墨烯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煤化工项目,都是在鄂尔多斯落地。目前,全市已形成煤化工产能2400多万吨,构筑了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和烯烃、煤基新材料等多条产业链,煤基可降解材料、煤基特种纤维材料等终端应用产品不断“变现”。作为国家四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鄂尔多斯为全球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在资源转化上提供了经验做法。

如今在鄂尔多斯,煤炭被“吃干榨尽”,从黑到绿、由粗变细,不断上演“一克煤一束丝,一吨煤一匹布”的产业蜕变奇迹。走进鄂尔多斯大路工业园区,一家煤化工公司的展台直观呈现了煤炭“由黑变白”的魔法转身:在科技的“催化”下,一块块黑色的煤炭,变成一堆白色塑料颗粒、一瓶透明液体、一卷保鲜膜,最后变成了汽车轮胎、箱包服饰、航天航空材料。

此外,绿色智能矿山建设也走在了全国前列。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融合发展,其中智能化建设总投资规模近150亿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先进煤矿。2024年,鄂尔多斯市将实现所有生产煤矿的智能化改造。

无人机在边坡盘旋,无人驾驶卡车在矿坑行驶,复垦区上草木葱茏、瓜果飘香,矿山生态旅游区成为打卡胜地……这一幕幕在准格尔旗的黑岱沟煤矿已变成现实。

李理表示,在能源产业做减法的同时,鄂尔多斯也在积极发展非能源产业,提前谋划超算产业、大科学装置、新能源革命示范工程等未来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打造西部最强工业城市,五年内迈入万亿GDP城市,进入全国地级市30强。

 

image.png 

2023年11月16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第二小学的学生在大课间表演安塞腰鼓。

 

有胆量,为世界贡献绿色低碳样板

 

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煤炭消费比重将持续降低。外界一时对鄂尔多斯的未来感到担忧,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煤炭大市还有明天吗?

好在大自然再一次“眷顾”了鄂尔多斯。不仅脚下有煤炭,头上的风光资源同样富集,作为一类风能资源丰富区和二类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当地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以上,风能、太阳能可开发潜力达1.4亿千瓦以上,约等于6.2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更难得的是,鄂尔多斯地广人稀,新能源开发空间十分广阔。

“从化石能源到非化石能源转型,再到新能源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鄂尔多斯的发展路径可以作为一个实践范本,不但对全中国,对全世界也具有典型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说。

实际上,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并没打算“躺赢”,而是一直努力跳脱天赋的“舒适区”,变挑战为机遇,以非凡胆量“驭风而上、逐光前行”,力图打造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典范。

 

image.png 

2023年8月11日,工人在达拉特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中拉线,准备栽植沙障。

 

阳春三月,在达拉特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地带,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项目投产后,一道长达400公里的“光伏长城”将在库布其沙漠北缘崛起。

国家首批首个千万千瓦级大型风光基地项目、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大光伏电站图形的“骏马”光伏电站……行驶在鄂尔多斯大地,记者一次次被如此大手笔的新能源开发项目所震撼。

目前该市获批新能源装机规模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建成并网新能源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预计2025年将达到50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一半以上。也就是说,鄂尔多斯很快将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转型。

不过,风光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电力消纳是个大问题。鄂尔多斯的解决之道是构建“风光氢储车”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绿色链条。

风能、太阳能做绿色能源,制氢、储能来消纳绿电,绿电、绿氢再由新能源重卡消耗使用……记者发现,风、光、氢、储、车的产业生态闭环正在这里加速形成。鄂尔多斯市市长杜汇良表示,到“十四五”末,“风光氢储车”产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在如今鄂尔多斯经济总量的基础上,再造一个工业鄂尔多斯。鄂尔多斯的雄心不止于此,打造全球“零碳”模式典范是其另一个目标。

灰白色的方形车间一字排开,园区遍布绿地和光伏板,却不见烟囱和锅炉,鸟瞰犹如一个科幻基地,在当地众多传统工业园区中显得格外特别。这里便是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2022年3月正式批复建设,落户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该园区通过智能数字管理平台实现风电、光伏、储能多能互补,推动配售电网与蒙西电网多网融合,从而实现80%绿电直供+20%智能绿电交易,实现100%零碳能源供给。

在打造零碳产业园的同时,鄂尔多斯的“零碳”触角延伸到了更广的空间。零碳机场、零碳社区、零碳小镇、零碳发电厂煤化工厂……金之钧告诉记者,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与鄂尔多斯市合作,正在开展一系列零碳实践项目建设,其中鄂尔多斯机场的零碳改造设计方案、技术方案已全部完成,力争通过绿电替代、制冷制热工质创新和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构建我国首个机场零碳能源供给体系。

“我们将建设一批零碳低碳产业示范项目,推动零碳标准体系尽快上升为国家标准,努力将鄂尔多斯建成新能源技术创新重要策源地,将零碳产业园打造成‘中国典范、世界标杆’的新名片。”杜汇良说。

 

image.png 

2023年6月20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拍摄的黄河大峡谷。

 

敢较量,久久为功重塑脆弱生态

 

良好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对于这句话,生态脆弱的鄂尔多斯有过切肤之痛。

当我们从太空审视中国,便会发现黄河在冲出甘肃、宁夏之后,直接北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弯,鄂尔多斯便处在黄河的臂弯中。正是鄂尔多斯高原的存在,让黄河曲折改道。也正因为高海拔地表远超黄河水面,这片土地注定了缺水干旱。

一方面,水患多,黄河水害每年都会出现;另一方面,风沙大,防风治沙任务艰巨。虽然工业在发展、城市在建设,但是自古以来的土地沙漠化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最严重的时期,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约1.6亿吨;鄂尔多斯湿地更是水面萎缩、湖心岛消失,在此筑巢的遗鸥近乎绝迹。

整改与治理迫在眉睫,鄂尔多斯几乎举全市之力遏制沙漠的蔓延,并凭借新兴的技术手段,开启了治水和治沙的征程。

鄂尔多斯境内分布着十条黄河支流,当地人称“十大孔兑”(孔兑,蒙古语意为山洪沟)。“十大孔兑”犹如十条利箭,由南向北穿透丘陵、沙漠、平原,直通黄河。20世纪50年代以来,十大孔兑携带的泥沙曾8次堵塞黄河,是黄河内蒙古段“地上悬河”的直接制造者之一。

“以前黄河十大孔兑下游到处是流动沙丘,经常盖住河道。”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苏雅拉图介绍,为协调好水沙关系,鄂尔多斯市开展“十大孔兑”全流域综合治理,形成了“十大孔兑”一河一策和近中期治理方略,通过自然恢复+人工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治理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标杆。

治沙战役开展得更加轰轰烈烈,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场全民参与的防风固沙战役就在鄂尔多斯大地打响。当地百姓几十年如一日,一到春天就开始设置沙障、种植树苗,涌现出殷玉珍、吴向东、曹扎娃等一大批治沙劳模。现在,沙漠大数据分析技术、种质资源技术、无人机飞播技术等现代治沙科技大大提高了生态治理水平,更进一步赋能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累计投入荒漠化治理资金约136亿元,完成林业建设1735万亩、草原建设4260万亩、防沙治沙1831万亩、义务植树1.36亿株,植被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确立为全球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

如今,光伏治沙大规模推进,当地生态治理迎来新模式。举例来说,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将光伏板架设在4米多高的支架上,板下阴凉可以种植沙柳、杨柴等沙生植物,还能养殖牛羊、鸡鸭等畜禽,实现“光伏+”多重效益。

经过不懈努力,曾经萧索的毛乌素沙地开垦出成片的良田,库布其沙漠中的响沙湾被开发为旅游景区,大批遗鸥重归鄂尔多斯湿地。

近几年,记者多次走访鄂尔多斯发现,这座西北“煤都”正愈发地像一座“绿城”。在康巴什区,乌兰木伦河穿城而过,乘船向下游缓缓前行,两岸绿树葱葱、花繁叶茂;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穿沙公路两侧绿意盎然,犹如一条“绿色动脉”在沙漠中流淌;在准格尔旗,黄河大峡谷中的黄河仿佛一条翠链,岸边游客集聚、热闹非凡……灰头土脸的城市面貌、满目疮痍的矿区生态、险象丛生的作业环境等刻板印象,正化作缕缕烟云,消散在城市发展的记忆中。

 

拼流量,让每个人爱上暖城魅力

 

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中国投资热点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23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鄂尔多斯拥有众多全国性的荣誉称号,它似乎已经低调看淡,但2023年开始却高喊出一个名号——“暖城”。

 

image.png 

2023年7月29日,游客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库布其沙漠中的银肯塔拉景区体验骑骆驼。

 

“暖城”,是鄂尔多斯日渐叫响的城市品牌,背后蕴藏的是这座城市的品格内核与发展核心。对于鄂尔多斯这样一座经济强市而言,高质量发展不仅在于做大经济体量,更在于将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暖城”,首先暖在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赛中,营商环境正成为核心竞争力。通过一件小事,可以一窥鄂尔多斯为何能脱颖而出。

一个微信群。2023年1月,一对外地父子在鄂尔多斯市一家饭馆吃饭,菜单写的烩菜45元一份,收钱时老板却要收90元,每人45元。第二天一早,消息被转发到鄂尔多斯“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城市建设工作微信群”里,市纪检部门负责人看后立即在群里进行调度。当天发布情况通报:商家没有提前告知,责令饭店限期整改。这个微信群的成员,有鄂尔多斯的市委书记、市长等市领导,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还有旗区的主要领导。在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下,大量实际问题通过这个微信群得以高效解决。

这样的创举还有很多。比如,从2019年至今,鄂尔多斯优化营商环境方案已经升级到5.0版,制定的举措任务超1000项,任务指标之细、标准之高在全国也很罕见;2022年出台的鄂尔多斯对标先进“500条”中有168处是自主创新、前所未有;2023年专门出台营商环境创新举措20条,其中全国首创3条、全区首创17条;全面打造政策最贴心、办事最省心、投资最安心、服务最暖心、生活最舒心的“五心”营商环境品牌等。

行业头部企业纷纷用脚投票。2023年以来,平均每两天,就有一个亿元以上的项目落地鄂尔多斯,包括隆基绿能、远景集团、中国中车、上汽红岩等一大批光伏、绿色科技、汽车等行业头部企业,将重点项目布局在这里。

 

image.png 

2024年4月23日,工作人员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神华康城社区“邻里食堂”为老人服务。

 

“暖城”,还在于对人才的百般呵护和万分渴望。人才服务,最见一座城市的态度、力度和温度。鄂尔多斯用最大力度的真金白银和无微不至的服务关怀,让每个人才来了都不想走。

2023年6月,康巴什区青年教师公寓正式启用,首批41名教师入住“新家”。“公寓里洗衣机、电视、冰箱、床、衣柜等一应俱全,可以直接拎包入住。”通过摇号拿到46平方米公寓钥匙的康巴什区第三小学教师贺苗说,鄂尔多斯便捷的服务和优厚的待遇,是她选择来到这里的重要原因。

金之钧是鄂尔多斯引进的院士专家,他曾在公开演讲中说,自己当初放弃东南沿海城市,包括与自己家乡合作的机会,决心扎根鄂尔多斯成立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这是我人生中做出的第二次重要选择。”金之钧说,鄂尔多斯人的淳朴,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对未来的远见、对人才的尊重,深深打动了他。

 

image.png 

2024年3月30日,小朋友在康巴什区亚洲雕塑艺术主题公园放飞风筝。

 

“暖城”,更在于发展成果能否真正惠及最广大的普通百姓。有人会说,有钱任性,啥事都能办成;有的地方不差钱,却不一定舍得花在老百姓身上。鄂尔多斯则是一座肯在老百姓身上投入真金白银的城市,不仅有钱,更加有心,给出了一座幸福城市的标准答案,甚至是超纲答案。

在伊金霍洛旗的农牧民工之家,民工住一晚只要5元,有全天热水淋浴,有公共食堂,有免费Wi-Fi和给电动车、三轮车充电的地方,不定期免费理发、体检,还举办技能培训、成立工会等等。“来伊旗打工,这里就是一个保证,不用担心没个住的地方。”一位住在这里打零工的大哥说得自然,听来却很让人感动。这大概是人们所能想象到的最贴心的人文关怀。

教育是当下每个家庭最关心的事,鄂尔多斯尤其重视提升全市教育质量。近年来,鄂尔多斯各旗县不惜花重金招聘名牌大学毕业生担任中小学教师,旗县中学建有几乎国内最好的实验室,还曾频繁因“康巴什区教育质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五”的消息而登上网络热搜。

鄂尔多斯还是全国第一个免费为适龄女性接种宫颈癌疫苗的城市,是将过敏性鼻炎治疗纳入医保门诊报销范围的国内唯一城市,是生孩子给孕检补贴、育儿补贴的城市,是连续蝉联四届的全国文明城市,是来了就不想走的网红城市……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