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6-12-11 22:29:02 来源:《伊克昭盟志》
远古森林
伊盟地区在远古时期曾出现过到处都是繁茂的陆生植物,被漫无边际、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所覆盖。主要植物种类有石松类的封印鳞木、六角鳞木;节蕨类的芦木、楔叶和木贼;真蕨类的脉羊齿、座延羊齿、栉羊齿、扇羊齿、楔羊齿。鳞木和芦木是三、四十米高,直径一米左右的高大树种。
在中生代早期三迭纪至新生代早期古新世,鄂尔多斯古陆进入盆地时期,茂密的森林又生长起来,植物种又向高等发展。这时期森林植物主要是由银杏、松柏和苏铁组成。
在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时期,伊盟地区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树种繁多。除了繁茂的蕨类植物外,裸子植物繁茂,如苏铁、南美杉、松柏等。
在第三纪渐新世末期,古森林的树种已由裸子植物步入被子植物时代。
在第四纪更新世至全新世,伊盟地区开始有了现代森林植物。
森林弱化
在距今三万五千年前的河套人时期,伊盟地区还生长着大片森林,为森林草原环境。当时的树木种类为:松属58.6%,铁杉属1.5%,落羽杉属1.5%,云杉属4.6%,栋属3.5%,鹅耳枥属3.5%,胡桃属1%,榆属2%,柳属2.5%,桦属1.3%,枫杨属0.5%,榛属0.3%。
先秦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有森林,有草原。森林区分布在高原的北部、东部和南部。高原林草丰茂,森林覆盖度在50%以上。今伊金霍洛旗红碱淖尔一带,森林也相当多。
秦昭襄王修长城时,种植一条榆树林带,因和长城并行,故称“榆溪塞”。后来卫青曾补缀过榆溪塞,已离开长城遗址,伊金霍洛旗附近,当地本来早有森林,因不与长城走向一致,所以才循长城另行栽树。
隋唐时期,朝廷命令诸州夹道一里种一树,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唐太宗规定,凡驿站之间,都要种上行道树。唐玄宗开元年间令各地凡通道两旁都要栽上各种树木,以荫蔽行旅的往来。唐贞元六至十九年(公元790~803年)镇守麟州、胜州(今准格尔旗)的振武节度使范希朝,曾因城中少树,乃于他处市柳,命军人种之,久逐成林。这一时期,胜州有天然松柏树生长,并与晋西北林区连接。开元年间,修建大型宫殿、寺院所用栋梁,到伊盟地区采伐。
宋元时期,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有一片以油松、侧柏、杜松为主要树种的森林地区。该林区向东北延至晋西北地区,向西南延至陕西榆林地区。该森林区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在人为的滥伐、滥樵以及战争的破坏下,逐渐弱化。至公元1985年,在伊盟准格尔旗的沙圪堵、布尔洞沟、五字湾、羊市塔、川掌、西营子、暖水、德胜西等乡及相邻的东胜市朝脑梁,伊金霍洛旗新庙乡,达拉特旗的青达门、敖包梁乡仍有残林。在准格尔旗川掌乡松树墕残留一株古松,树龄已有905年,是北宋英宗治平年间天然落种而成。准格尔旗至今仍残存着2.3万亩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是油松、侧柏、杜松,其次为榆树等阔叶树。这片森林向西南部延至陕北榆林、横山一带。
清代伊盟毛乌素沙地普遍生长着灌木柳,局部地区有沙地柏、柽柳等分布。柳湾林分布较广,面积也较大。在鄂托克旗、杭锦旗沿黄河一带,生长有柽柳(红柳),而且有沙地柏(短柏)生长。
准格尔旗西部的准格尔召,在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建时,庙址周围丛林密布,方圆几十里山丘生长着茂密的丛林。寺庙前后有合抱的松柏和北方稀有的菩提树。
清代中叶,对鄂尔多斯地区森林大肆砍伐,大规模地开垦沙地草场,进行掠夺式农垦,致使沙地植被遭受空前破坏,土地沙化。据《榆林府志》记载,陕北长城沿线沙漠在清初还是林木茂密,水草丛生的好地方。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由贝勒松善奏准,在这块土地上开始砍伐森林,火烧草原,从事农作。至光绪年间,森林、草原大部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