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6-04-15 12:15:59 来源:《伊克昭盟志》
伊盟盟境的形成,应溯源于明朝成化年间(成化元年为公元1465年)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徙居河套时期。清朝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皇帝将鄂尔多斯部落分为鄂尔多斯左翼前、中、后和鄂尔多斯右翼前、中、后六旗。其时给六旗指定的牧地范围是:西、北、东三面以黄河为界,南侧以长城(秦、隋、明三代修筑)为界。此后由上述六旗(后又增加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组成伊克昭盟。仍以黄河与长城作为盟境的四周界线。
顺治年间,清朝皇帝为加强对鄂尔多斯部落的控驭,进一步明确伊盟盟境的四周界线。并以南侧的长城为边界,向北推进50里,划出东西长约2000里,南北宽50里的一块长条禁地,明确规定汉族农民不得逾越长城进入鄂尔多斯7旗牧地,鄂尔多斯7旗牧民既不能进入这块禁地,更不能越过长城进入汉族地区。使伊盟盟境的南界得到进一步强化。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伊盟盟长、鄂托克旗扎萨克松若布奏请皇帝,“蒙汉在黑界地(即上述沿长城50里宽的长条禁地)内合伙种地”,获准后便让陕西省北部与伊盟相邻县份汉族农民越过长城,在黑界地内垦种。凡到“黑界地”内耕种的农民,每1犋牛(“1犋牛”为一个定量单位,定员为1个人、1部犁、2头牛,1年约耕种300亩地)每年向蒙旗王府交1石谷物、4束马草(合5钱4分银子)。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理藩部尚书班地和陕甘总督庆复到榆林府会商,研究伊盟“黑界地”的土地开垦问题,确定将“黑界地”开发为农业区。“黑界地”的开发与开垦给伊盟盟境变迁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伊盟最西北角的一段黄河(西从今巴彦淖尔盟磴口县境始,东至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旗境内的乌梁素海止)河道南移,将今乌加河与黄河之间的属杭锦旗北部的一块土地变到了黄河北岸,但其领属权仍为伊盟所有。
随着伊盟土地的陆续开垦,山西省偏关县、河曲县及其相邻县份的农民大都到达拉特旗、杭锦旗一带开垦;陕西省府谷、神木、榆林、定边、靖边等县农民,大都到准格尔旗、郡王旗、扎萨克旗、乌审旗一带开垦;甘肃、宁夏的农民大都到鄂托克旗一带开垦。进入伊盟耕种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在这些农民地户之间,或者在蒙旗牧民与汉族农民之间,常有各种纠纷甚至诉讼发生。为处理民事纠纷事宜,清廷在神木、安边各设一个“二府衙门”(亦称神木县查旗或神木县理事司员)。神木二府衙门专管乌审旗、扎萨克旗、郡王旗、杭锦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与开垦农民有关的民事纠纷;安边二府衙门专管鄂托克旗境内发生的与外地农民有关的民事纠纷。因神木二府衙门所辖六个旗的范围,绠短汲深,力不能及,清廷又将达拉特旗和杭锦旗汉族村庄划归萨拉齐厅二府衙门管理。这时管理伊盟的二府衙门已有3个。这样,从伊盟盟境外部范围看并无多少变化,如果把散布在各旗的农业地盘与上述三个专管这些地区的二府衙门联系起来看,实际上伊盟盟境已有很大幅度的减少。
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为同治元年),伊盟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东北部及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北部的一段黄河改道,将今达拉特旗德胜太乡以东至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一带的一大片土地变到了黄河北岸。因此,伊盟与土默特旗发生地界纠纷。结果,原属伊盟的部分土地按成分配,划进了土默特旗境内,致使盟境缩小。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比利时天主教神父德玉明与费司铎到今准格尔旗、乌审旗、鄂托克旗传教,此后又有其他神父到达拉特旗小淖、准格尔旗二十四顷地、郡王旗阿架尔麻等地传教。在传教活动中,总是首先与各旗王公交涉,要求“典租蒙古土地”,“建立教堂”,“招募汉族农民垦种土地”。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伊盟境内的“独贵龙”与义和团共同发动反洋教运动,攻打教堂,杀死神父和教民。特别是达拉特旗的蒙汉群众,反洋教运动更是势如破竹,先烧了大公发、小淖两座教堂,接着又将铺隆耶稣教堂捣毁,杀死了150多个教民。在伊盟境内形成了暴风骤雨式的反洋教运动。给西方传教势力以严厉的打击。但是,光绪二十七年,反洋教运动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结束,仅达拉特旗就向教会赔款37万两白银,旗王府除交出部分现金外,大部分赔款以土地做抵押。连同教会原先以“典租”名义占有的土地,在伊盟7旗都有教会占有的大面积土地。凡属教会领有的地盘,行政、司法、军事的权力全由教会控制,实际上使伊盟盟境减少了很大一部分。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贻谷以清廷派出的西蒙垦务大臣的身份放垦伊盟土地,这给伊盟盟境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在准格尔旗“黑界地”放垦后,以黑界地垦民多为山西、陕西两省农民为由,于光绪三十二年决定将仁、义两段土地划归山西省管辖,礼、智、信三段土地划归陕西省管辖。使准格尔旗南端的一片土地易主。
民国年间,伊盟南部盟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民国5年(公元1916年),与乌审旗相连的陕西省榆林县长城以北保宁堡口外有了54个村庄,246户,耕种滩地984亩,沙地3637亩;镇城堡口外有了62个村庄,773户,耕种滩地16345亩,沙地19571亩;常乐堡口外有了32个村庄,249户,耕种滩地8377亩,沙地10800亩;双山堡口外有了13个村庄,70户,耕种滩地664亩,沙地12010亩;建安堡口外有了43个村庄,319户,耕种滩地4092亩,沙地72114亩。该县口外共有204个村庄,1657户,耕种滩地30462亩,沙地118134亩。
民国10年(公元1921年)与乌审旗、伊金霍洛旗接壤的横山县长城以北,怀远城口外有了62个村庄,591户,耕种滩地10073亩;波罗堡口外有83个村庄,651户,耕种滩地4000亩;响水堡口外有25个村庄,560户,耕种滩地4304亩;威武堡口外有55个村庄,230户,耕种滩地1534亩;清平堡口外有40个村庄,200户人家,耕种滩地43653亩。该县口外共有230个村庄,2232户,耕种滩地242773亩。
民国10年与准格尔旗相连的府谷县长城以北,黄甫口外草牌界,有88个村庄,530户,耕种滩地5880亩,沙地26856亩;清水口外草牌界有86个村庄,2326户,耕种沙地52210亩;孤山堡口外,有62个村庄,410户,耕种滩地4090亩,沙地48390亩;黑界有44个村庄,406户,耕种沙地47630亩;木瓜堡口外草牌界,有71个村庄,391户,耕种沙地105500亩;镇羌堡口外,有128个村庄,919户,耕种滩地1290亩,沙地78549亩;该县口外共有478个村庄,4982户,耕种滩地15260亩,沙地239175亩。
民国10年与郡王旗接壤的神木县长城以北永兴草牌有81个村庄,723户,耕种滩地24900亩,沙地8800亩;三塘草牌有45个村庄,356户,耕种滩地14500亩,沙地25700亩;鸳鸯塔北草牌,有60个村庄,138户,耕种滩地16207亩,沙地6660亩;薛家塔北草牌有39村,180户,耕种滩地256亩,沙地111420亩;榆树峁西北草牌有16个村庄,68户,耕种滩地1204亩,沙地1657亩;梁家园西北草牌有30个村庄,181户,耕种滩地1384亩,沙地1771亩;高家塔西草牌有28个村庄,245户,耕种滩地1814亩,沙地3815亩;解家铺草牌有36个村庄,84户,耕种滩地1561亩,沙地2304亩;柏林草牌,有21个村庄,98户,耕种滩地1284亩,沙地2584亩;高家草牌有46个村,879户,耕种滩地2242亩,沙地28890亩。该县口外共有402个村庄,2952户,耕种滩地64356亩,沙地216601亩。
民国10年与乌审旗接壤的靖边长城以北,镇靖堡口外有81个村庄,耕种滩地25094亩,沙地44786亩;龙州堡口外,有25个村庄,耕种滩地10800亩,沙地9900亩;镇罗堡口外有37个村庄,耕种滩地22550亩,沙地31392亩;新城堡口外,有78个村庄,耕种滩地25100亩,沙地16070亩;宁塞堡口外,有46村,滩地29730亩,沙地27070亩;宁条梁口外,有12个村庄、耕种滩地29805亩,沙地49254亩。该县口外共有276个村庄,耕种滩地153170亩,沙地174879亩。
民国10年与鄂托克旗接壤的定边县长城以北,一区口外边地,有108个村庄,耕种滩地152140亩;三区口外边地,有34村,耕种滩地10132亩;四区口外边地,有152村,耕种滩地70260亩,沙地9430亩;五区口外边地有61村,耕种滩地47270亩,沙地6704亩。该县在口外共有村庄352个,耕种滩地284802亩,沙地17034亩。
民国38年(公元1949年)8月,曾属陕西省神木县的“飞地”(也称插花地)通格朗乡回归伊盟领有。
1950年6月1日,将位于准格尔旗南部的山西省河曲县所属的长滩区回归伊盟领有,同年9月1日划为准格尔旗13区。
1950年,曾属包头县管辖的一、二、三台站地回归伊盟领有,划为达拉特旗第10区。
1951年,曾属陕西省靖边县管辖的苟池乡、敖包池乡划归伊盟领有,划为鄂托克旗。
1952年,曾属包头县管辖的蛮忽图行政村回归伊盟领有,划归达拉特旗管辖。同年,曾属乌兰察布盟萨拉齐县管辖的达营子村、五卜素村回归伊盟领有,划归准格尔旗管辖。
1953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盟北部的达拉特旗河套中心区和杭锦旗中、西巴格乡。同年10月26日,将上述两块地盘划归陕坝专署,分属达拉特后旗、杭锦后旗领有。
1953年,曾属陕西省靖边县管辖的巴图湾乡回归伊盟,归乌审旗领有。
1953年,曾属包头县管辖的羊场乡、昭君坟乡回归伊盟,归达拉特旗领有。
1954年12月23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伊盟西部鄂托克旗境内建立伊克昭盟人民政府桌子山矿区办事处。
1954年,伊盟准格尔旗北部的一区、四区、十区所辖的14个乡划归乌兰察布盟萨拉齐县管辖。
1954年,曾属乌兰察布盟萨拉齐县的德胜太乡、张顺营乡划归伊盟,归达拉特旗领有。
1958年,曾属包头市的大树湾乡、二锁圪梁乡、天义昌乡划归伊盟,归达拉特旗领有。
1959年,曾属宁夏回族自治区白彦桃亥农场的三个生产队划归伊盟,属鄂托克旗领有。
1959年,伊盟西部鄂托克旗境内的桌子山矿区办事处改为桌子山矿区(县级)人民委员会。
196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桌子山矿区人民委员会,改建为海勃湾市人民委员会。
1975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海勃湾市与乌达市合并为乌海市,原海勃湾市地盘与伊盟脱离。
上一篇:内蒙古商业管理机构沿革
下一篇:鄂尔多斯的盟、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