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旗煤炭工业——发展概况

发表时间:2021-07-20 15:13:04    来源:《伊金霍洛旗志》

伊金霍洛旗煤炭采掘业有200余年的历史。据《伊克昭盟左翼三旗调查报告书》(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民国二十五年)记载:“郡王旗所产者煨炭。每日5000余斤。每500售洋四、五角,尚不足以敷工资。此则交通不变,销路大狭,货弃于地”。另据《伊克昭盟志》(民国28年)(1939)记载:郡王旗“旗境东部产煤,冬日土人以土法开采,售于当地人作燃料。是种煤矿,因未经详细调查,但相信一定很丰,可惜没有大量开采者”。建国前,伊金霍洛旗主要有石圪台,忽鸡图和本坝渠三处煤窑,矿区地属郡王旗西协理。煤窑由个人经营,收入七成归西协理。煤窑及工作面高1.5米左右,宽1.8米左右,均使用刨锤、锤歇、尖镢等工具人工挖掘,人力或背或担搬运,生产条件和技术十分恶劣和原始。开采为季节性,挖掘工为农民。此外,在今纳林陶亥、新庙乡河沿沟畔煤层裸露处又有多处人背肩挑、自采自用零星挖掘点。建国前夕,忽鸡图煤窑有季节性挖掘工60余人。年产约450吨左右,石圪台,本坝渠煤窑共有季节性采掘工100余人,年产量约450吨左右。1949年全旗煤炭产量统计为900吨,产值3600元。1955年原有三处小煤窑转为农业合作社社办煤窑。全旗总产量为1950吨。1959年忽鸡图煤矿转为第一家国营煤矿。1965年石圪台煤矿转为地方国营煤矿。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兴办乡(社)镇煤矿。伊金霍洛旗煤炭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产量增至5万吨左右。至1984年全旗有国营煤矿2个,乡镇煤矿4个,生产工人达300余人,其中国家固定工120余人,总产量为7.69万吨,产值达16.24万元。

1985年伊金霍洛旗煤炭资源开始空前大规模开发,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华能精煤公司、东胜煤田开发经营公司(以下简称东煤公司)开始筹建大中型现代化煤矿,并积极扶持地方办矿。19841986年先后向伊金霍洛旗发放煤田专用贷款560多万元,规划地方总产量每年51万吨。伊金霍洛旗国营煤矿、乡镇煤矿积极进行扩建、改建和新建。1985年全旗煤炭产量增至13.41万吨,产值达28.83万元。19861989年根据当时“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办矿方针,旗外以各种投资方式兴办小煤矿,一时乡镇小煤矿增至108个。1989710月,根据“优先国家,鼓励集体、取缔个体”的办矿新精神,对全旗64个生产矿,15个在建矿和29个未进入矿共108个小煤矿进行整顿,其中72个准予生产和建设,7个限期整改,29个不符合条件的令其停产。1989年全旗共有83个煤矿(不包括华能公司、东煤公司和包头等地所办大中型煤矿),其中地方国营4个,乡镇79个(包括旗外引入多种形式所办煤矿)总产量达46.8万吨。其中国营煤矿产量2.34万吨,产值达1264万元。实现利润54.68万元,其中国营30.4万元。上交税金74.70万元,其中国营56.48万元。

伊金霍洛旗煤炭生产,在国家的重视和帮助下,从50年代末开始逐步改善原始落后的开采技术和生产条件。1958年忽鸡图煤矿首先使用锅驼机排水。1966年石圪台煤矿也使用机械排水。从1965年开始,石圪台煤矿向洞外运煤由人工背负改为木制手推车和畜力车。1970年忽鸡图矿使用电石灯照明,取代了麻油灯。1970年忽鸡图煤矿使用柴油机发电解决井下照明和排水。1970年工程技术人员谢世尧在石圪台煤矿领导支持下,开始研制割煤机,1975年试制成功,1976年开始使用。1977年国营煤矿开始安装使用轨道矿车,并采用电钻打眼和放炮落煤等新设备和新技术。1975年逐渐改变独眼井生产为对井生产。历年国家投资数10万元,专门用于“五消灭”(独眼井、自然通风、明火照明、明火放炮,明闸)。1985年后开采技术,生产条件又有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现国营煤矿部分使用电力运输、电力通风、机械装载、机械化程度已达2030%。乡镇煤矿也普遍采用电钻打眼,放炮落煤、轨道运输的生产技术。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