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旗工业——盐务

发表时间:2021-04-22 13:48:26    来源:鄂托克旗志 >> 第八编 工业 >> 第三章 化工 >>第三节 盐务

 鄂托克旗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清康熙三年(1664),北大池、苟池、敖包池周围农牧民就以筑盐田晒盐谋生。随着政权的演变,归属亦随之变化。1936年西北红军解放定边、盐池,为体现党的民族政策,陕甘宁边区政府国民经济部长毛泽民与西征红军政治部主任刘晓议定,将马鸿逵侵占的北大池、苟池、敖包池退还鄂托克旗。当时旗王爷只管收税不管生产。1947年,胡宗南、马鸿逵大举进犯陕甘宁边区,苟池等地为国民党盐池县政府控制,1949年8月盐池县光复。1950年11月,经中央及西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三边分局管辖的苟池、敖包池划归鄂托克旗。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成立大池盐务局,负责大池、苟池、敖包池盐税管理。1959年,成立大池盐化厂,统管大池、苟池、敖包池盐业生产,积极组织群众打盐坝建盐田。年产盐2000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生建部,既未听盟旗意见,又未经国务院批准,以“精兵简政”为由,将苟池、敖包池移交陕西。至此,鄂托克旗只剩北大池盐湖。1980年分旗后,北大池盐化厂划归鄂托克前旗管理。

此外,纳林淖尔、巴音淖尔、陶高图淖尔、达楞图如等碱湖,在夏季特别在雨量少的情况下,亦有结晶碱盐析出,附近农牧民乘机打捞,产量不大。因碱、硝成分高,多做为牲畜使用或工业使用。

1984年,巴音淖尔、达楞图如、陶高图等碱湖,通过盐、碱、硝分出工艺开始生产工业用盐。至1989年,每年平均生产工业用盐400吨左右。

 

鄂托克旗乡镇化工企业一览表

微信截图_20210415143926.png

附:哈玛日格太化工厂简介

鄂托克旗哈玛日格太化工厂(后改称鄂托克旗化工厂)。位于乌兰镇东南7公里处。始建于1959年4月,是全旗现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中建厂最早的企业。当时有职工50人。1971年前,从事天然碱矿开采,年平均生产天然碱5000吨。1971年,建成1000吨纯碱车间,当年生产粗纯碱180吨。1975年,兴建年产1000吨烧碱车间。

1982年,由于天然碱市场萧条,产品滞销,企业亏损,被迫停产。

1984年,该厂恢复生产,并进行纯碱和小度碱车间改造。地方财政投资6万元,引进技术,增加设备。1985年,纯碱车间和小度碱车间改造完成,纯碱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小度碱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当年生产纯碱2100吨,小度碱500吨,实现利润38.3万元,税金22万元。

1987年,建成3000吨泡花碱车间(1989年停产),1988年纯碱车间改产烧碱。至1989年,形成年产5000吨烧碱的流水作业线,产品质量达到自治区标准。年末职工428人,生产天然碱7.12万吨,烧碱0.32万吨,实现产值269.6万元,利润295.3万元,上缴税金85.7万元。厂内设技术科、财务科、供应科、保卫科、行政科、销售科、汽车队、林业队、碱田试验站、煤灰厂、实业公司等,拥有固定资产294.3万元,占有流动资金291.1万元。1987年,被自治区、伊克昭盟评为先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