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区农业——粮豆 薯类

发表时间:2020-02-07 16:13:51    来源:《东胜市志》

东胜市(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境内种植的粮豆薯类作物主要有糜子、黍子、谷子、玉米、荞麦、莜麦、小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等。

一、糜子

糜子一直是境内播种面积最多的农作物。清末民初,境内糜子种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0%以上。其品种有大红糜子。19491960年,种植品种有大红糜子、二黄糜子、小红糜子等。1977年开始试种内糜2号、内糜4号。从1981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内糜2号和内糜4号,在东部6个公社和西部的巴音敖包公社推广伊选大红糜子。1984年,全市推广内糜250130亩,内糜41502亩,伊选大红糜子9350亩。内糜2号平均比当地二黄糜子增产13%,水浇地最高亩产393公斤,旱地最高亩产346.5公斤。但在墒情以及小气候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大红糜子比内糜2号产量要高。

糜子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是耐旱、耐瘠薄。除下湿易涝和盐碱较重的土地不适宜种植外,其它一般土地都能种植。平均种植面积占粮豆薯作物播种面积的30%以上。各乡都有大面积种植,西部4个乡播种面积占全市播种面积的51.2%,东部6个乡占48.8%1990年,播种糜子8.88万亩,平均亩产54公斤。

二、黍子

黍子品种有大红黍子、白黍子和青黍子。大红黍子为当地品种,种植历史悠久;白黍子和青黍子为20世纪70年代引进品种。

黍子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是耐旱、抗风沙、耐瘠薄。黍米糯性大,可做成软糕等食品。因为它不是主要粮食,所以种植数量较少,但分布却很广,几乎每户都有少量种植。1990年,播种黍子1.91万亩,平均亩产55.5公斤。

三、谷子

谷子是当地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之一。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品种有小红谷子、大白流沙谷子。20世纪6070年代,推广品种有大明花沙、辽东黄、繁寺黄、张纯1号、七月黄、甘肃2号。20世纪80年代主要推广辽东黄。

谷子的生物学特性是喜温、耐旱、抗风、抗倒伏,适应性强,适宜在坡梁地或轻沙地种植。全市各乡均有种植,东部偏多,约占粮豆薯播种面积的20%,而西部占粮豆薯播种面积的9.3%1990年,全市播种谷子1.49万亩,平均亩产52公斤。

四、玉米

20世纪50年代初,只种植当地小黄玉米,后引进黄马牙、金顶黄、二白3个品种。20世纪60年代引进克山玉米。20世纪70年代引进吉双4号。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京黄113、吉单1011989年,引进推广四单8号、兴单3号。四单8号在东部的布日都梁乡、添尔漫梁乡和塔拉壕乡推广1050亩,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750公斤。兴单3号在西部的泊尔江海子乡、柴登乡和巴音敖包乡推广1230亩,上等地亩产550公斤,中等地400公斤,下等地250公斤。1990年,推广克单42800亩,亩产250300公斤。同时引进冀承单3号进行试种。

玉米是喜温、喜光、需水肥较多的作物,在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透水透气良好的土壤里种植,才能达到较高产量,因而不适宜在东胜大面积种植。年平均播种面积约占粮豆薯播种面积的3.5%1990年,全市播种玉米1.8万亩,平均亩产117公斤。

五、荞麦

荞麦是晚播备荒救灾的主要作物。品种有当地小四棱荞麦、固阳大三棱荞麦和黎麻道荞麦。

荞麦生育期短、耐瘠薄、抗逆性强。各乡都有种植。为改变荞麦常年低产的现象,1984年开始开展施磷肥对比试验。1986年引进黎麻道和固阳大三棱荞麦。荞麦播种面积5.88万亩,其中用磷肥做肥的有5.07万亩,占荞麦播种面积的86.1%;不施种肥面积0.82万亩。施磷肥的平均亩产55.75公斤,不施磷肥的平均亩产30.65公斤。1990年,荞麦播种面积5.38万亩,其中5.17万亩施磷肥,平均亩产50.25公斤,不施磷肥的平均亩产36.5公斤。

六、莜麦

莜麦属备荒抗灾作物。品种有当地小莜麦和20世纪60年代引进的华北1号、华北2号、多伦大莜麦以及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7402825、晋燕2号等。

莜麦生育期短,耐涝、耐盐碱,适合水地和下湿地种植。年平均种植面积约占粮豆薯播种面积的6%1990年,种植莜麦2.14万亩,平均亩产33.5公斤。

七、小麦

当地品种有小红麦,也叫小红袍或小红皮。它的特点是耐旱、耐瘠薄,但产量低。20世纪60年代引进华东5号、京红4号、甘肃96号、科春14号等品种。20世纪70年代引进墨巴65、墨巴66、叶考拉、他诺瑞等。20世纪80年代引进内麦9号、内麦10号。引进品种的优点是抗病性强、秆矮不易倒伏、产量高。

20世纪50年代,当地小红麦在全县各地都有少量种植。后引进的新品种主要种植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如红泥塔、灶火壕、泊尔江海子的光明队等地方。全市播种面积一般只占粮豆薯播种面积的0.2%左右。1990年,全市播种小麦5000亩,平均亩产54公斤。

八、高粱

20世纪50年代种植高粱品种有当地品种短三尺和引入品种二歪脖。20世纪70年代引进推广同杂二号。20世纪80年代引进敖杂1号。

高粱生育期一般为120天。有抗旱、耐涝、耐倒伏等优点。各地都有零星种植,以东部区偏多。1952年,种植6800亩,亩产14公斤。1978年,种植800亩,亩产50公斤。1990年,种植1300亩,亩产62公斤。

九、豆类

当地种植的豆类作物有小黑豆、绿豆、豌豆、蚕豆、豇豆等。

豆类喜欢疏松土壤,适宜在沙壤土地上种植。由于小黑豆、豌豆耐旱性较强,所以种植面积在豆类中最多;蚕豆抗盐碱、耐涝、适宜在下湿地种植,所以种植面积较小黑豆、豌豆少;绿豆、豇豆产量最低,所以种植面积也最少。1950年,全县种植豆类作物6900亩,亩产10公斤。1990年,种植1300亩,亩产40.8公斤,在一般情况下,豆类作物播种面积约占粮豆薯播种面积的1.2%

十、马铃薯

马铃薯是东胜市农作物的主要品种之一。20世纪5060年代,种植品种有五台(又名关东、白发财)、四六紫红等。70年代推广虎头、跃进、克新1号、克新2号、克新3号、克新4号、克新5号、沙杂15号等。80年代引进克选6号、内薯5号等。20世纪7080年代,以种植克新1号为最多,年平均种植约2万亩,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35%

马铃薯耐寒、耐旱、产量高,且含淀粉高。当地人非常喜食,被列为一大宝,每家每户都有种植。1950年,播种马铃薯2.85万亩,亩产310公斤。1990年播种3.37万亩,亩产951.75公斤。年平均马铃薯种植面积约占粮豆薯播种面积的10%

 

东胜市部分年份粮豆薯类作物播种面积、亩产、总产表

单位:面积:百亩 单产:公斤 总产:万公斤

11.png

注:马铃薯以5公斤折合1公斤粮食计算。单产指每亩产量。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