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1-01-09 15:49:43 来源:《东胜市志》
20世纪70年代初,东胜县(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境有两个国营纺织厂,即以棉纺为主的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帆布厂和以梳绒为主的伊克昭盟绒毛厂。这两个厂建厂初期都面临着厂新人新,技术力量薄弱,管理经验不足,规章制度尚未健全,生产过程中耗量大、质量次、成本高的状况。
1973—1979年,两厂强化管理,加强班组建设,设立五大员(安全监督员、质量管理员、政治宣传员、生活管理员、班组核算员),严格操作规程,控制耗量,加强经济技术指标的考核。使绒毛厂产品质量、产量不断提高,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整体素质有长足的发展。1979年,无毛绒合格率100%,其中一等一级品率达70%。帆布厂开展以优质、高产、多品种、低消耗为中心的劳动竞赛。把生产计划连同质量、技术指标按月落实到工种、机台和个人,使生产比原定额平均增长12%。但是,绒毛厂产半成品,无后序生产线和后序产品;帆布厂无前纺车间,所用棉纱全从外地购进。1980年2月,成立伊克昭盟纺织工业公司。它对全局性的生产、经营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承担整体开发、联合经营、分散管理、全方位地为各厂生产服务的职责。公司从绒毛厂抽调大批技术工人,到日本学习机器的操作技术,并派出4个考察组赴日本考察学习,结合本公司实际摸索出一套可行的管理方法。公司组织技术力量攻关,绘制出主机和附机图纸1500张,加工配件2000余种,3000余件,节约外汇50余万元。同时,对设备的原理、性质、工艺进行研究,取得数据后,找出最佳运行方案。净绒提取率由合同保证质的85%提高到92.5%。另外,对羊绒衫尺寸的控制,由卷缩和惯缩相结合改革为密度控制,工效提高25%,耗量降低2.45%,羊绒衫尺寸合格率提高7~8%。同年,对梳纺工艺进行改造,在设计能力为24支纱的机器上纺出26支、28支质量优质的羊绒纱。填补国家空白。
伊克昭盟纺织公司成立后,对所属各厂进行专业化组合,先后分别设立羊绒衫厂、第一、第二毛纺织厂、原料经理部(后改为原料公司)、毛针织厂、无纺布厂、污水处理站、动力厂等。避免重复投资,提高综合利用资源的能力,使纺织工业形成专业化生产体系,使企业走上开放式联合经营。同时,有步骤地开展先进技术扩散,对专业化链条中一系列重要环节进行扩建和技术设备更新。抽调技术人员对选毛、洗毛、肤皮绒预梳、碳化、染色等实行技术改造,对肤皮绒预梳与梳毛机两项改造,创经济效益42万元。分别从日本、瑞士引进电脑设备、提花横机,使羊绒衫、羊毛衫生产技术能力增强。以上技改项目总共投资600万元,占公司1980—1986年企业留利的30%。
1984年,国家对绒毛市场实行开放政策,境内绒毛价格猛涨,参杂使假严重。在此关头,公司承担集中收购绒毛、统一供应原料任务。派出100余名收购员,分为14组,深入华北、西北各地收购调运,低于市场价格供应所属各厂,解决原料市场引起的风波,给各厂创造稳产和平等竞争的条件。
纺织公司在注重经济开发的同时,注重人才的开发。1980—1986年,纺织系统内部人才流动1000余人次,培养技术员158人,管理人员614人。
1984年后,各厂生产能力逐渐扩大,公司的集权影响各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纺织系统便推出重大改革方案:各厂由生产型变为生产经营型,有内销经营权。同时,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挤进国外市场;采用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把优质产品打出去。通过改革,发挥公司和各厂家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1985年,公司组织出口产品销售组,深入沿海口岸,搜集市场信息,加强产品宣传,改革销售工作单凭等待的被动局面。各口岸、各国外商争相购买。无毛绒和羊绒衫出口价大幅度提高,出口量显著增加。第一毛纺厂的素毯产品一度滞销,公司马上集中人力、财力帮助转产畅销的提花毯。第二毛纺厂生产的毛条新产品销售不畅,公司组织技术力量帮助开发半精纺面料,打开销路。
1980—1990年,由于伊克昭盟纺织工业总公司信息渠道畅通,经营决策正确,产品适销对路,公司及各厂均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特别是1988年后,无毛绒和羊绒衫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信誉,无毛绒几乎是卖方的价格,绒毛提花毛毯、绒毛毛线、各种大衣呢、羊毛衫、均为供不应求的畅销产品。
一、计划管理
纺织系统各厂在投产前均设立生产计划科。根据上级下达的八大经济技术指标,在一名副厂长的直接领导下编制本厂中、长期计划及季度、月生产计划。然后按计划调度、指挥厂部、车间和班组,随时掌握生产进度。每月召开由车间主任、工段长参加的调度分析会,下达下月任务。并通过统计工作监督、检查,将全厂生产经营情况反馈厂部。各车间配备生产调度员、统计员、小组设立记录员,当日生产情况通过报表直接反映到厂部。各厂生产计划科制订《计划科职责》《调度员职责》《计划科工作制度》《报表制度》等十几种规章制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全厂生产经营情况,为各级负责人指挥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二、设备管理
1973年,伊克昭盟帆布厂和伊克昭盟绒毛厂建立设备科,车间设保全工和机修工,对机器进行平时平养,年终大检查。平修前有检查,接交前有手续,情况有记录,机台有档案,每年进行2~3次设备大检查,做到揩车,检修周期规格化。1976年和1977年,帆布厂和绒毛厂先后分别夺得全自治区“三好红旗”、设备完好率第二名。
1979年后,随着引进设备的增加,机器设备的保护及维修更加重要。各厂均有一名副厂长直接管理设备科,建立三级设备管理网,安全生产网。做到定人、定机台,对全部设备建立档案。纺织系统共建台账19763册,翻译整理档案3180卷,绘制图纸4000余张。并制定《保全工操作规程》《机配件更换鉴定制度》《设备保养管理制度》《图纸管理制度》《周期管理制度》等。同时,将设备管理同经济责任制及分配收益挂钩,实行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机制。1987、1988两年,羊绒衫厂获得自治区轻工厅、自治区经委颁发的全区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奖。第一、第二毛纺织厂、毛针织厂、无纺布厂、纺织原料公司、综合服务公司的设备完好率分别在85~95%以上。
三、技术管理
1973年后,各纺织厂对工人进行全员技术培训及岗位操作考核,推广先进挡车经验,完善质量例查制度。无毛绒台时产量由3公斤提到4公斤,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10项技术标准中的8项。帆布染色配料试验“优选法”成功,填补东胜县内纺织工业的空白。
1980年后,随着纺织工艺的提高,各纺织厂设立技术科,指导全厂技术工作,负责样品试制、监督,检查工艺执行情况。技术科与各车间都有专职技术员,车间还设置技术科长,技术科下设样品试制组,先锋生产组、大生产工艺组及新产品开发组。各厂逐步建立一整套技术管理制度,有《先锋产品试制制度》《工艺管理制度》《半成品检验制度》《成品验收制度》及《纱检制度》等。
1981—1988年,随着引进技术设备的增多,各厂曾10余次组织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到日本、奥地利、西德等国进行学习、考察,同时加紧岗位技术练兵。1981年举办技术业务学习班53期,有3764人次参加;组织外出培训2批,共计123人。1982年,多次举行技术讲座和技术竞赛,参加者分别为195人和441人。各厂选出生产尖子,进行优胜班组操作竞赛。选送185名工人到外地培训。同时,举行纺织工业知识答辩会,并开展岗位操作考核活动。1983年,向西北纺织学院选送10名代培专业人员,同时有59名职工考入大专院校,学习专业技术。1985年,纺织系统成立职工中专,择优录取学员80名,同时推荐58名学员到外地大专院校深造。
1987年后,纺织系统各厂进行专业人才综合交流。同时,开展职称评定工作。1988年底,共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人,中级技术职称的223人,初级技术职称的660人。1987—1990年,纺织系统接纳应届大中专毕业生84名,调入知识分子50余名,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比例大幅度提高,增强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
四、质量管理
20世纪70年代,伊克昭盟绒毛厂车间、班组设置质量管理员,进行质量指标考核和管理。伊克昭盟帆布厂实行“优选法”,开展“质量月”活动。
20世纪80年代,随着引进技术设备,也引进质量管理及质量检验手段。1981年后,各厂成立质量管理科,车间、工段均设立质检员。并制定《质量管理制度》《样品试制质量管理制度》《技术工艺管理制度》《质量管理人员工作细则》《检验方法和规则》《效益工资质量考核制度》及《访问用户制度》等。从事质量管理的专职人员580人。均受过全面质量管理的培训和学习,具有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或结业证书。1984年后,各厂成立QC小组,推行预防为主的工作方法。在生产过程的关键工序设立检验管理点,对影响质量的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半成品入库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标准检验;各项检验报表、原始记录、台账、分析报告完整准确。生产过程中,实行对产品自检、复检及专职检验的三级检验制。QC小组按照《质量管理小组暂行条例》对各班组、车间的产品质量登记造册。至1988年底,QC小组共开展28项工作,有11项成果受到自治区、盟、市表彰奖励。共对1800余名职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授课。同时,各厂成立计量标准专职机构,配备计量员,经有关部门验收,各厂被分别确认为二级或三级计量单位。
五、企业改革
1984年底至1985年初,伊克昭盟纺织工业公司推出改革方案,实行党政分开,试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各厂由生产型变为生产经营型;管理上实行“三放一集”(即下放内销产品经营权,核算权,人事权;公司集中决策,经营外销产品,协调服务于各厂),各厂进行工资制度改革,完善经济责任制。
1987年9月,伊克昭盟纺织工业公司发出《关于对所属各厂实行招标承包经营的公告》。接着对无纺布厂、第一毛纺织厂、第二毛纺织厂,毛针织厂实行招标承包,对羊绒衫厂、纺织服务公司实行聘任承包,对原料公司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1988年11月后,纺织系统实行配套改革,伊克昭盟纺织工业总公司(由伊克昭盟纺织工业公司改名)内部实行优化组合,重新设置机构。从总公司副总经理到各厂厂长、一般干部,层层向下聘任,多余人员退回劳动人事部门“内部待业”;总公司对工资制度实行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原则,工资总额从总公司到各厂三年不变,分配形式根据各厂情况实行计件工资、效益工资、全额浮动工资及岗位结构工资,对辅助性生产单位及服务性单位,实行定额费用包干制。
上一篇:东胜区农业——机具
下一篇:东胜区电力工业——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