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旗工业——柳编业

发表时间:2020-05-23 17:28:25    来源:《伊金霍洛旗志》

伊金霍洛旗柳(以下简称伊旗)编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型乡(社)镇手工业,曾是农村牧区工副业的支柱骨干产业,在伊旗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

1977年根据外地经验和伊旗沙柳资源条件,旗社队企业管理局(乡镇企业管理局的前身)从陕西省靖边县请来2名青年柳编技工,分别在红庆河、台吉召公社举办全旗120余人参加的柳编技术训练班。同年,在红庆河、台吉召、台格3个公社办起柳编厂。1978年成立乡镇企业供销公司,专门从事柳编品的经销。到1979年全旗8个人民公社,23个生产大队办起31个柳编厂,编工发展到1000余人。编工实行厂评等级,队记工分,厂队结合,回队分配的计酬方式,同时由厂部给予少量补贴。1981年因农牧区实行包产到户的新生产体制,编工原来的计酬方式无法实行,仅保留台格、新街、台吉召、红庆河、纳林希里6个社办厂,编工减至500余人,其余完全下马。1982年各厂编工全部到户生产,厂部只作为定货、验货、验收、复制样品和培训编工的场所,编工向厂方交纳15%的管理费(其中5%为税金),其余归己。1982年前,各厂制品由旗乡镇企业供销公司验收、打包、发运、结算。1983年后由各厂自己验收、打包、发运,乡镇企业供销公司负责结算。1984年柳编业又有新的发展,编工增至2000余人,纯收入41万元。1985年编工为2500余人,纯收入57万元。1987年后,柳编生产由于国际市场销路不佳,价格下降,换取外汇率降低等原因,货源不足,处于编编停停的状态。1988年旗乡镇企业供销公司兼营建材等经销。1989年转办笼养鸡,全旗柳编业出现低落。从19771989年共完成产值达千万元,纯收入550余万元,为国家换取外汇170余万美元,上交利税300余万元。国家历年投资总额为30余万元,除已下马厂子拖欠5.7万元外,其余全部偿还。编工到户生产后,一年以上编工年收入可达500元~700元。终年从业的熟练编工可达1500元~2000元。全旗从19801989年依靠柳编致富的农牧户达700余户,脱贫的200余户,全旗农牧户人均柳编收入达23元。公尼召乡白敖包村村民刘银发,患胸椎结核,下肢全瘫,完全丧失劳动能力,1980年他开始学习柳编技术,当年收入400元,1982年为1000元,19831985年平均1200元,1984年、1985年被评为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1982年在原来引进样品的同时开始自行创样,创样总计246套(件),与外商成交26(件)套,一次成交额16.8万元,创样成交产品的编号为18201818111618203418111353475349等。制品价格随品种大小,编织难易,柳条粗细不同,最低每件0.6元,最高每件(套)可达8元以上,制品由旗乡镇企业供销公司统一经营,通过盟外贸处,天津进出口工艺品公司销往美、英、日、荷兰、瑞士、瑞典、香港、澳门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198312月国家经贸部授予伊旗乡镇企业管理局《出口柳编产品优质荣誉证书》。柳编产品生产过程:每年清明至白露之间采条、扒皮、晾干储存备用,编织时将柳条用凉水浸泡半小时后用塑料布包裹两小时,使之柔韧后按样编织,编好后的半成品用清水洗净,放入密封室内点燃硫磺增白,取出晾干、装箱。整个过程均为手工作业。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