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实现农牧民文化共享

发表时间:2015-09-06 18:07:21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的羊群零星点缀,牧民策马扬鞭查看完羊群后,找一块平坦的地方坐下来,拿出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或浏览电子图书,或欣赏视频、看电影、看演出……

在互联网尚未覆盖的广袤草原,这样的画面一直萦绕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者的脑海中,而如今,当初的憧憬已经变成了现实。

放着牛羊听着歌,还能看电影,这样的惬意生活在内蒙古的大草原成为现实,完全受益于“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的文化共享工程。

 1.png

牧民们在蒙古包里用移动终端接收数字文化资源(资料图片)

打通文化共享“最后一公里”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是内蒙古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按照文化部实施“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工程建设要求,结合内蒙古的人文、地理环境情况实施的一项创新型数字文化服务模式。

内蒙古地理环境特殊,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自治区级行政区,国境线长达4200公里。全区人口2489万,其中1000万农牧民生活的地方远离城市。这些区域网络覆盖面少。

如何改变现状,让偏远地区的农牧民能上网,能通过电脑、手机享受到优质的信息资源?这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的工作人员面临的难题。

同样,作为内蒙古图书馆馆长、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主任的李晓秋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2012年的一天,李晓秋在家上网时,脑海中闪出一个灵光,把无线WiFi技术运用到农牧区,不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之后,他召集大家商议,并分头调研。结果报上来,可行,成本不是很高。他们随即找通讯行业开发商研发软件。

20128月,软件开发成功,这使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项目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是惠民工程,服务得处处体现出公益性。这项工程从别的文化建设项目中省钱,加上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积极帮助申请资金的支持,前期的试点建设就起步了。内蒙古先后在巴林右旗、翁牛特旗、苏尼特右旗、达茂旗、托克托县等6个地区开展了试点工作。

 2.png

移动数字加油站成为草原上牧民最喜欢去的地方(资料图片)

2013617-21日,文化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工作人员走进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在边境乡镇海流图镇及下属村落、牧民点,进行了“数字加油站”相关设备和应用平台安装调试和布点工作。这是内蒙古分中心结合地方特色推出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进入的第七个试点县。

每一个试点地区,李晓秋都要亲自与工作人员去基层调研、考察,虽然辛苦,但他觉得这项事业特别有成就感。说起来该工程的一些数据及实施情况,他不用看材料,如数家珍。“呵呵,都烂熟于心啦。”他笑着为记者解答。

他说,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策划实施的“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项目在内蒙古落地,还起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名称——“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其具体做法是在现有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架构和服务模式基础上,利用无线WiFi技术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通过建立一级数字加油站(乡镇、苏木),二级数字加油站(村、嘎查),移动便携式加油站(分散的游牧点),通过充分利用无线WiFi技术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边疆偏远地区无网络覆盖的农牧民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服务。

在李晓秋看来,这项工程之所以深受基层老姓百的欢迎,关键在于真正意义上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丰富了边疆偏远地区无网络覆盖农牧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急需的实用技术信息,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png

内蒙古图书馆馆长李晓秋在介绍数字加油站的功用(记者 张桂梅 摄)

60余万农牧民受益

试点成功后,“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工作人员和技术研发团队多次深入基层试点调研,反复研究调试,使系统越来越稳定,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移动数字加油站。

“这个‘铁杆杆’高约9米,直径有碗口粗,铁杆上面有3个像音箱似的白色东西,既不发声,也不转动。这是大功率无线WiFi,每一个可辐射120°,3个就实现了360°无死角全覆盖,在无遮挡物的情况下,辐射距离最远可达到3公里以上,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只要有一台终端设备,在此距离内就可以访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所提供的数字资源。”120日,内蒙古分中心的会议室里,技术人员一边向记者展示这个项目配套设备的模型,一边介绍起它们的功用。

“这就是‘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载体‘移动数字加油站’。这种小型、便携式的一体机集服务器、存储、无线WiFi为一体,配合便携式天线,辐射半径最远可达到5公里。每个数字加油站都存储有2-4T的数字资源,2T的存储器就能放入1万小时的蒙汉文精选视频,7.2万册蒙汉文电子图书等内容。”对于平台上的资源,技术人员表示“可以用海量来形容”。

记者了解到,2013年,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启动了“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试点工作,内蒙古分中心按照“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实施方案,紧紧围绕全面提升边疆地区数字文化服务覆盖辐射能力这一中心点开展了后续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试点工作。

截至目前,该工程已在内蒙古7个盟市、17个旗县建设了一级数字加油站23个、二级数字加油站2个、三级移动数字加油站104个,已累计服务农牧民60余万人。

   4.png

施工人员在建设数字加油站(资料图片)

文化惠民工程深得民心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实施,让优秀的文化数字资源走进草原蒙古包、农区百姓家。实现了由过去的“点线服务”方式向“网面服务”方式的转变,解决了基层农牧民无法获取优秀的文化数字资源的难题,深受群众欢迎。

呼和,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日根塔拉镇政府的一名干部。今年28岁的他,同时也兼任着该镇额尔敦都呼木嘎查的党支部书记。说起“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他兴奋起来。

这名从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对网络、对数字信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说,自己的嘎查可谓地广人稀,52户牧民202个牧民,大家分散居住在40万亩的草场上。以前,接收数字文化信息非常不方便。现如今,“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改变了这里的面貌。

他高兴地说,现在嘎查里也安装了移动数字加油站,选址是在一个中心位置的牧户家。牧民只需在自己的手机上下载一个软件,就可以24小时不限时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在线阅读、在线观看和离线下载学习观看都行。

 5.png

已经建设好的数字加油站(资料图片)

“信息平台上提供大量农牧业养殖种植技术方面的知识,还有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方面的蒙汉文电子图书和视频资料,非常实用。”呼和介绍,而且,更为便利的是,在这一工程所覆盖地区,农牧民可以“订阅”信息,他们把所需数字资源内容,反映给“数字文化辅导员”,再由“数字文化辅导员”“数字文化加油员”“数字文化专管员”逐层汇总上报内蒙古分中心,分中心按照农牧民的个性需求安排资源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本人。

呼和对这项工程的意义认识深刻,他说,“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受到广大基层农牧民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是一项深得民心的文化惠民工程。

对于“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下一步进展,李晓秋主任及他们的工作人员已经有了清晰的勾勒,今年内蒙古还扩大“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覆盖面,还要建成219个一级加油站,力争用几年时间完成全区剩余700余个乡镇和10 000余个村(嘎查)布点、服务工作,让更多的农牧民早日享受到公共数字文化的优质服务。

数字生活,拉近了内蒙古农牧民与世界的距离。

(记者 张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