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的民族复兴观

发表时间:2024-08-30 17:58:05    来源:学习时报

李庆刚

 

image.png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了邓小平同志光辉、战斗、伟大的一生,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历史功勋,强调要继续深入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崇高革命风范,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指出,到21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宝贵思想和目标追求。在领导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与时俱进地将其发扬光大。他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重要论述,蕴含丰富的内容,集中反映和体现了邓小平的民族复兴观,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深刻领悟邓小平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重要论述,对于全面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重要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是1956年党的八大后毛泽东提出来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经过20多年努力,把新中国建设成为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分量的社会主义大国。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认识。

“文革”结束后 ,在1977年7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刚复出的邓小平就指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兴旺起来,使我们党的事业兴旺起来,使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更加巩固,使我们能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经常教导我们:‘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作用。但是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邓小平不仅在党内国内强调这一问题,而且在会见外国客人时也谈及这一话题。1979年12月,他在会见法国客人时指出,中国古人在历史上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以来,我们的贡献太少,也许再过10年或15年,可能作出比较重要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起,邓小平更加强调“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83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古代我们做得不错,对人类有突出的贡献,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我们落后了近150年,这一段对人类的贡献较小。1985年3月,邓小平又对美国新闻界人士指出,我们有个雄心壮志,从80年代起,到本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小康社会,中国就可以对人类作出更多一点贡献。如果再花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我们有信心做好这件事情。1987年4月,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时,邓小平谈道,“总的来说,我们确定的目标不高。从1981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的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的时间,再翻两番”,“如果达到这一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

总之,对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不断提及 、反复强调。1993年11月,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指出,学习新一卷《邓小平文选》,其中之一是:“必须紧紧抓住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关于中华民族要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重要论述”,凸显了这一重要论述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进一步强调,对于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和论断,“只有结合历史背景,注重整体把握、辩证把握,知其义又明其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正确用以指导实践。如果顾此失彼、畸轻畸重,就容易导致实践偏差,甚至犯原则性、方向性错误”。邓小平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重要论述,也需要我们结合历史背景,做到整体把握、辩证把握,在知义明理的基础上正确用以指导实践。

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必须打破闭关自守、实行对外开放

“文革”结束后,我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发展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将成为空谈。邓小平在深刻分析当时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后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放眼世界,积极倡导和推动对外开放。1978年2月,他在会见美国客人时指出,我们愿意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不只派人到美国去考察,也派人到其他发达国家考察。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随后,中央派出大量代表团和考察团出访,其中包括1978年5月至6月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联邦德国等西欧五国。临行前,邓小平找谷牧谈话,指示代表团要把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验、好的经验学回来。1978年10月,在与联邦德国新闻代表团谈话时,邓小平指出:“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向先进国家学习必须打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最终目的是“赶上时代”。邓小平强调:“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赶上时代”,实质上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人民富裕起来。社会主义中国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赢得优势,才能真正为人类作出贡献。1985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领导人穆加贝时指出:“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我们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1986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领导人时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可以说,在与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会晤交流时,邓小平总是不失时机地重申上述观点,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在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中国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邓小平领导全党及时果断开展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1987年至1993年间,“改革开放”一词先后写入党的基本路线、党章和宪法中,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制度层面得到确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通过改革开放,党团结带领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此同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愿景开始逐渐变成现实。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新时代新征程上,只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一定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劲动力。

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必须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美苏争霸加剧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国际力量重新分化组合。邓小平敏锐洞察世界形势新变化,指出:“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他进一步从世界格局、战略全局上把握和审视国际关系问题,深刻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在这两大问题中,“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由此,邓小平强调,我们的对外政策是三句,即“加强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邓小平多次强调,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对中国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和解决问题。”邓小平不仅重视加快中国发展,而且也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1984年5月,邓小平在同巴西总统谈话时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强调,“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邓小平高度重视在重要外交场合阐发这一理念。1985年3月,他在会见美国新闻界人士时指出,对人类作出贡献,我是从两方面来讲的:一是我们摆脱了贫困,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做到了这件事,就可以给人类作更多贡献。二是中国每发展一步,就使国际的和平力量增加一分。中国是一个和平稳定的力量。我们最需要和平,不希望战争。1986年4月,邓小平对南斯拉夫领导人指出,“如果十亿人的中国不坚持和平政策,不反对霸权主义,或者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己搞霸权主义,那对世界也是一个灾难,也是历史的倒退”,而“十亿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就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

正是因为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科学论断,并领导全党及时调整各方面对外政策,才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与此同时,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邓小平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进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这与邓小平“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希冀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必须“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只有把自己发展起来,实现国家富强,才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基于这种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艰辛探索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邓小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目标、新概念。

1978年5月,在会见非洲国家的一个代表团时,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还很穷,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方面,还不可能做得很多,贡献还很小。到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了,我们对人类特别是对第三世界的贡献可能会多一点。”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两天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概念,之后进一步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同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再次指出:“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是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确定的。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恢复符合自己情况的地位,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他进一步解释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到1984年,我国推进现代化的实践表明,小康的目标在20世纪末能够初步达到。此后邓小平又开始把目光投向21世纪,比较集中地思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后的长远战略规划问题。在深入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一行时,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他指出,第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翻一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500美元,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邓小平强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邓小平幽默地说,关于第三步,“现在还吹不起这个牛”,“那时,我这样的人就不在了,但相信我们现在的娃娃会完成这个任务”。

半年后,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同时把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正式表述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步入快车道。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邓小平念兹在兹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逐步变成了现实。此后,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此同时,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实现从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九大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不仅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1世纪中叶提前至2035年,而且还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2021年我们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2年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提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路走来的历史让我们深信: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推动人类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现在,实现我们确定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只有10年多时间,实现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也只有20多年时间。时不我待,催人奋进。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团结奋斗,不断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丽篇章,努力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1987年邓小平“相信我们现在的娃娃会完成这个任务”的殷切期望,这是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