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暖城 传播温暖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鄂尔多斯

发表时间:2024-07-15 15:37:06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2024年6月28—29日,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开展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鄂尔多斯市开展集中采访。采访团记者深入达拉特旗、东胜区、伊金霍洛旗等5个旗区,了解和记录鄂尔多斯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连绵起伏的光伏板一下子吸引了采访团记者的注意。面对壮观的“光伏长城”,采访团记者纷纷感叹达拉特旗沙漠变“蓝海”的壮举。大家以拍照、拍视频的方式,记录达拉特旗防沙治沙用沙和生态产业取得的显著成效。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梁亮说:“今天来到基地,感觉特别震撼。‘林光互补’模式,不但对沙漠治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在推动产业发展、旅游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希望通过内蒙古日报·草原云的平台,把暖城鄂尔多斯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好的模式传播出去。”

来到东胜区鄂尔多斯羊绒集团针织一厂展厅内,大家听讲解员讲述羊绒产业、企业的发展历史,编织以及植物染色等各种技术的升级,触摸并感受了阿尔巴斯小山羊绒、蒙古青绒、绵羊毛等不同类型品质的羊绒羊毛。此外,生产线更是让采访团的记者切身感受到一根羊绒线到一件羊绒衫的转变。“‘鄂尔多斯’,是本地创造的一个品牌,也是具有民族风情的品牌,这样的品牌放到全世界来讲,都是很有魅力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品牌从鄂尔多斯走出内蒙古自治区,甚至是走出中国,对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契合点和渠道。我相信鄂尔多斯各民营企业会不断发展壮大,鄂尔多斯也一定会更加温暖。”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班炜晨深有感触。

在东胜区天骄街道安达社区,采访团记者先后参观了老年助餐点、社会工作服务站、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百姓课堂等配套服务设施,深刻了解到安达社区是如何服务为民,夯实基层治理“幸福线”的。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陈思如告诉记者:“刚才听了讲解了解到,在安达社区,各民族居民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凝聚在一起。刚才在走访中看到了居民丰富的文化生活,我想从这个角度切入我的选题。” 在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采访团记者了解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开展“党建‘联’两地、民族‘共’团结”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融交流情况。

在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掌岗图村,采访团记者采访了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的奶茶产业项目,通过采访了解这里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周边农牧民职业技能水平的致富故事。“我了解到,阿努奶茶工厂里有80%的员工都是女性,这为女性就业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我觉得鄂尔多斯在这个方面也作了很好的表率。”中国妇女报社记者王意舒说。

采访团记者走进零碳产业园,感受鄂尔多斯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澎湃动力。光明日报社文艺部记者许馨仪告诉记者:“没想到鄂尔多斯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这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我会从经济发展、企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进行一些后续的报道。”

来到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采访团记者在伊金霍洛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内,通过图文、视频、实物等立体化展示方式沉浸式地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融合发展史。大家不时拍摄、记录,纷纷表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随后大家还观看了集礼乐、舞蹈、互动、文化于一体的大型实景剧《诗·舞》,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进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采访团记者参观了“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大家边看边问,并用镜头去记录鄂尔多斯悠久的古代文化和多民族共同共生家园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报》记者郑涵月第一次来到鄂尔多斯,她说:“来到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通过参观让我切实感受到鄂尔多斯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之地,也是各民族守望相助、和谐共处之地。回去之后,我会通过纸媒和新媒体两种媒介来报道,把鄂尔多斯守望相助、团结共美的画面展现给全国的读者朋友们。”

在乌审旗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化工分公司,采访团记者一起实地参观厂区,了解企业如何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推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

在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门克庆嘎查,采访团记者紧紧簇拥在一起,认真聆听门克庆嘎查各族群众如何同心战黄沙,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将19万亩荒漠,变成连片成块的绿洲,一步步实现绿富同兴的故事。大家认真采访,记录这背后的感人细节。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乌云格日勒说:“内蒙古是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为祖国守好这道生态屏障的责任。这些年,鄂尔多斯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从康巴什出发,到门克庆嘎查共80多公里的路,一路都是绿色,满眼都是绿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