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内蒙古段300年“孤岛村”搬迁后,出路在哪里? 一本“炕头账”算出来!

发表时间:2024-01-03 10:13:42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来,侯叔,咱们算算你搬出来以后的收入。”在灰瓦白墙、窗明几净的新家里,达拉特旗委派驻王爱召镇驻村干部王乐正在和田家圪旦社滩区搬迁户侯拴明头对头,算一本“炕头账”。

“家里一共是29亩地,每亩800元流转给企业,流转费拿了23200元;全家4口人,拿到房屋、院落和养老补贴一共是44.5万元;600多只育肥羊,纯利润10多万元。再加上国家给的粮补,又是一部分收入。今年家里最大的开支是这新房,连装修一共花了12.5万元。”侯拴明扳着指头一项一项算着,越算越开心,皱纹里荡满了藏不住的笑意。

一串串数字,串联起侯拴明的“幸福账单”。

但在几个月前,侯拴明的心里可是“打着鼓”的。

据村里人讲,田家圪旦社已经在黄河岸边存在了近300年,最近几十年,随着黄河改道而成为“几字弯”里的“一点”,村西、北、东被河水环绕,村南一条土路穿黄河故道而出。村民靠种植河滩地为生,年景好时常常是“被羡慕的对象”。

但随着历史变迁,田家圪旦社像一口“倒扣的锅”正了过来,村子逐渐比河面低了60多厘米,村民靠天吃饭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夏秋防洪、冬春防凌让村民苦不堪言。出行只有一条土路,一到汛期,十天半个月出不了村,娃娃生病、老人去世,医生进不来、棺材出不去,是常有的事儿,遂被称为“孤岛”。

村里最“有用”的交通工具是一条小铁船,侯拴明就是那个“扳船汉”,不知“渡”了多少人。

因种种原因,这个黄河内蒙古段最大的“河中村”先后5次搬迁均落空。

image.png 

像许多村民一样,6月份就搬迁了的侯拴明心里有些“不托底”。夜晚,睡在新房子里,银白的月光洒得满屋都是,他和老伴儿更觉得心头空落落的。

政策讲得很明白,也很好,但是搬出去是不是就和“买断”了一样?人走了地怎么办……种种问题“搅”得村民“心麻烦”。

“我们充分尊重和征求群众意见,再拿出具体举措,就是要打破群众这样的顾虑、那样的担心,确保滩区群众‘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群众开开心心地搬出去,放放心心地搞发展。”王乐说。

达拉特旗将做好滩区群众搬迁“后半篇”文章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重要实践载体,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机遇,坚持“迁”“建”并重、解民忧和惠民生并举,让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美、农民富、产业兴的“线路图”。同时,融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第一书记进村入户算好“炕头账”,讲清惠民政策、解决急难愁盼,引导群众发自内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田家圪旦社按照“迁人不迁地”的原则,成立了合作社,引入农牧企业,对滩区现有1.2万亩耕地以每亩不低于500元的价格进行集中统一流转,让土地资源“活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集中安置区配套文化休闲娱乐、养老互助食堂、超市、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功能室的同时,按照人畜分离的原则,就近建设了可容纳1.9万只肉羊的全自动绿色化养殖区和存栏4000只种羊养殖基地,并配套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为有养殖需求的村民铺设现代化的“羊光大道”。

这么一来,侯拴明的心就稳稳地落了地。村里为他配备了一栋1600多平米的羊圈,饮水、刮粪、粪污处理全自动,储草棚就在跟前。

从此,侯拴明的养羊路上,主打一个“轻松”。闲来,就去新村的活动室扭秧歌、学文艺、听宣讲。

“小铁船”已成为历史的回响,在黄河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扳船汉”,一转身成为了职业新农民。侯拴明的“变身大法”,折射出一个村庄的沧桑蝶变,也映射出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同频共振。

“这么好的羊圈还得好好发挥作用,我想搞科学化养殖,在喂养过程中全部机械化。初步算了一下,一只羊光饲草料成本就能降低百十来块。人力也省出来了,大家伙儿可以再扩大规模,我明年计划养1000只羊。而且新村地理位置好,再也不用愁卖羊没‘路’了。”合上今年的账本,侯拴明又给王乐打起了明年的“算盘”。

“侯叔,只要你想干,我们全力支持,我们就是为乡亲们跑腿服务的。这账算清了,你们踏实了,我们也知道下一步该干啥了!”王乐说完,和侯拴明相视而笑。冬日的阳光投射在屋内,爽朗的笑声在一室安暖中久久回荡……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