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6-05-08 19:26:44 来源:
一直将“沙产业”作为产业支撑,致力于实施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现代新型农牧”等多元化产业,引领示范的东达蒙古王集团,又一次赢得了公众的认可。
2016年4月25至27日,由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鄂尔多斯市防治沙漠化暨沙产业草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东达蒙古王集团“沙产业模式”暨精准扶贫观摩会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风水梁召开。
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二院、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甘肃、青海等地区内外百名知名专家、学者,各盟市兄弟单位及媒体记者齐聚风水梁,共同见证东达集团沙产业模式发展历程成就。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东达蒙古王集团创建了“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的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在我国西部沙区走出了一条“三治、三生、六增(三治:治沙、治穷、治霾;三生:恢复沙区生态、发展沙区生产、提高沙区人民生活;六增: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碳汇增量)精准扶贫、稳定致富”的成功之路,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我国西部沙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李佳在贺信中指出,东达集团投身于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使沙漠变成富饶良田,在沙产业链上做文章,是钱学森院士沙产业理论的忠实践行者。本次观摩会得到自治区及市旗各级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李佳发来贺信说:内蒙古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首倡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构思、孕育实验、示范之地。在三十多年的沙产业理论与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沙产业典型。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组织广大农牧民群众、科技人员、社会力量投身于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产业扶贫与新农村建设,成为创建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变不毛之地的沙漠为良田沃土和新的财源宝地,其经验值得学习、宣传、推广。向奋战在沙区一线的广大农牧民、科技人员、社会各界和协会的同志们表示问候!祝东达蒙古王集团风水梁创建沙产业发展新模式现场观摩会圆满成功。
2001年5月20日,钱学森就高度评价东达集团:“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草畜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并指出:“用新的思维来看对待沙漠,在广阔的沙漠中可建立起上千亿元产值的大事业。”同年,东达集团首次提出了“生态建设不以绿色画句号”,上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理念,拉响了沙漠生态治理与沙草产业循环经济的“引擎”。自此形成“以治沙为中心、科技为先导、林牧为两翼、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经营模式和格局,打造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升级版。同时他们把生态建设与发展林沙产业作为“二次创业”目标,坚持“多用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技术路线,遵循市场化、可持续、长链条、无废弃的原则,创建了“生态移民扩镇、产业拉动扶贫”沙产业扶贫新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打造“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化拉动扶贫”的产业化链条,将基地、农民、企业、市场等各个主体有机结合,在生态链、生物链、产业链、产品链上做文章,实现经济效益迭加和产业拉动扶贫的目标。
据了解,东达集团是1996年组建而成的,现有成员企业68家,员工11000多名,总资产180亿元。截止目前,已安排200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投资60亿多元用于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产业扶贫事业,拉动了12万户农牧民增收致富。已形成林沙光电、生物科技、现代新型农牧、绒毛皮草服装、文化旅游、煤电化工、民建工程、路桥、酒店、商贸物流等十大产业集群。2014年,东达集团新增进出口及国内贸易、纺纱鞋类加工、仓储物流、金融投资等产业,为集团生态种养殖产业链中生产出的獭兔肉、皮、食用菌、羊绒制品、绒毛皮草服装、刨花板、菌棒、饲料、水饺等产品顺利进入180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有力条件。集团先后获得“全国扶贫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全国农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内蒙古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主席质量奖”、“鄂尔多斯市文明诚信企业”等殊荣。2014年入围“中国民企制造业500强”、“内蒙古民营企业30强”。2016年成为第二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
通过两天的现场实地考察,与会代表们先后参观了风水梁、福源泉、永隆泉、中和西四大种植基地15处景点,亲眼看到、感受到曾经狂风肆虐、黄沙遍地、人烟稀少、缺水少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不毛之地的风干圪梁。通过十年的建设,变成了现在这块风生水起、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富民安居的乐土的风水梁集镇。清晰勾勒出了东达集团的种植产业链,即沙柳-饲料-刨花板-菌棒-香菇-有机菌肥-有机作物-有机食品-采摘-观光旅游。(将沙柳嫩条做成獭兔专用饲料,剩余主干生产刨花板,用刨花板下脚料和獭兔粪生产菌棒和有机菌肥,用菌棒生产香菇,用菌肥种植有机农作物、再用农作物生产有机食品,发展采摘农业、沙漠观光旅游);养殖产业链,即光伏发电-獭兔(狐狸-貉子-貂-狼)-羊绒+皮草复合服饰-香肠-肉制品-生物制药-沼气-沼渣肥田。(以养殖棚顶用来光伏发电,以獭兔-狐狸-貉子-貂-狼等循环互补利用,用各自的下角料依次喂食,再以各种皮毛生产羊绒+皮草复合服饰,用獭兔肉生产有机香肠和各类肉制品、用其内脏进行生物制药,利用兔粪生产沼气作为清洁能源,沼液、沼渣作肥料,最后还田改造沙漠)。以及建立的食用菌研发中心,充分利用生产沙柳刨花板产生的沙柳木屑锯末,制作香菇木菌棒,培育优质香菇;同时,利用獭兔粪便、玉米秸秆等培育双孢菇循环产业大链条。
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作为一家有担当的本土企业,东达集团在新农村建设‘沙产业’模式,多元化产业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且带动了鄂尔多斯市的企业家纷纷进入沙产业,绿家乡、兴产业、富百姓。使当地的生态环境迅速改观,全市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52.4万亩和3.38万亩,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沙漠治理奇迹。”
董事长赵永亮表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牧区,关键在农牧民和强大的现代新型农牧产业,因此,要实现精准扶贫就一定要有产业作为支撑,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只是盖房子,必须大力发展集约高效、高科技含量、适合农牧民从业的现代化新型农牧产业并加快结构调整,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在发展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生态环保,因此,实施多元化产业进行示范引领是一条十分可行的道路。园区将总投资100亿元,建成一个容纳12万人口、年出栏商品獭兔2500万只,集生态种养殖、商贸物流、高新技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为一体的生态型、环保型、科技型、节约型“中国沙漠第一城”。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卫东认为,西部大开发,生态是重点,沙漠化防治是难点,突破口就是坚持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走草畜工贸一体的产业化之路。东达集团多年来,在这方面做了长足发展,使生态建设朝着大基地、大产业、大市场化方向迈进。同时也验证和发展了钱学森院士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到了出路。从长远来看,林沙产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沙地和沙漠是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需要合理、科学地把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产业开发要符合土地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要注意保护沙地的生态与环境等,这些对于林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持之以恒的研究与实践。
一切成功的开始,都是对梦想绝不妥协的执着,他心中始终有个梦想——让家乡变面貌、让穷人住新房,让荒漠变良田。在18年的时间里,他为曾经的一句诺言矢志不渝,不惜背负巨额债务、不论回报多少、不计功名得失,带领企业走过风风雨雨、渡过艰难万千,在鄂尔多斯地区治理沙漠53平方公里,种植沙柳300多万亩,带动了12万农牧民增收致富。
他先后投资60多亿元用于沙产业、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在沙漠中建起了一座举世瞩目的现代化新城,成为中国西部沙区发展沙产业和创新扶贫模式的典范。
多年来,他为国分忧、为民解愁,做了本应该是政府该做的事,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认可,他就是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一个信念坚定、心系百姓、造福社会的大爱企业家,一个以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以产业拉动扶贫的铮铮赤子。
东达集团创始人赵永亮的家乡在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东部的召沟村,当年能吃上一顿羊肉就是最大的梦想。那里的老百姓一辈子只洗三次澡,出生洗一次,结婚洗一次,去世洗一次。因为极度的干旱少雨,而且风多沙大、广种薄收,当地老百姓编了一句顺口溜:“春天种了一坡,秋天割上一车,打了一笸箩,煮了一锅,吃了一顿,还剩的不多。”所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人们为了填饱肚子,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地乱用资源,使环境发生了严重恶化,真正是“五十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六十年代滥垦滥伐滥开荒,七十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
从一个赶猪送羊的少年走向社会,赵永亮真正体会到知识技能的重要。于是发奋努力、刻苦钻研,无师自通地练就了一套过硬本领。当年,凡是经他目测并亲手提抱过的猪实际称重误差不超两斤,羊的误差不超半斤。他先后获得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市)畜产品全项目技术大赛第一名,22岁就成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24岁时被提拔为伊克昭盟绒毛厂原料公司总经理,26岁被提任为伊克昭盟羊绒衫厂副厂长(副县级)兼原料部部长,31岁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山羊绒毛学》,并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业技术专家。
1989年农历腊月二十五,从小疼爱他的奶奶去世,因为当地太穷没有电,只能用汽车电瓶放了一晚上的哀乐。家乡的贫穷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当时就跪在奶奶灵前发誓:我赵永亮这辈子要是不能帮家乡通上电就是狗熊!如果能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也许算个英雄。正是这个誓言,决定了他今后的人生轨迹,也正是这个誓言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1990年,赵永亮辞掉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显赫职务毅然下海。面对众多大型企业伸出的橄榄枝他无动于衷,却偏偏选择了大连一家外资小企业担任副总。因为这老板唐女士答应了他的条件:借给他20万美元在家乡办一个企业。到大连后,他帮唐女士的企业从年销售额80万元做到了3000多万元。1993年,他带领弟弟赵永明等人如愿以偿回到家乡创办了东达羊绒制品公司,并拿出自己下海挣到的第一笔钱为家乡召沟村通上了电,兑现了当年的誓言。
东达羊绒公司在快速壮大发展中遇到了山羊绒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又在发展养殖过程中受到了当地恶劣生态环境的严重困扰,因此萌生了治理沙漠的念头。沙柳是当地防风固沙的优质树种,过去老百姓只将沙柳作为薪材使用,利用率低,没有种植的积极性,导致大片沙柳自然枯死。沙柳的生物学特性是3-5年平茬一次,平茬后的沙柳会以8倍的速度萌蘖生长。1998年,东达集团投入2多元收购了停产多年的达拉特旗造纸厂并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年产10万吨的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项目,使当地农牧民增收6000多万元。
与其美国人在月球上找空间,不如在沙漠搞发展
1996年,达拉特旗解放滩乡的三个村接连遭受凌水、地震灾害,很多人家的房屋倒塌。赵永亮闻讯后立即决定把留给自己父母建房的钱拿出来无偿为他们盖房子,并让他们在上冻前全部搬进了新房。但是直到现在,那里的老百姓生活水平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让他领悟到:新农村不能不盖新房子,也不能只是盖新房子,扶贫光靠输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变输血为造血。必须要用经济杠杆去撬动,有产业作为支撑,还要有收入,才能让老百姓彻底脱贫致富。于是,他从此带领企业一起开始投身沙产业与扶贫事业,这一走就是十八年。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开发沙产业的人,他说:“与其美国人在月球上找空间,不如在沙漠搞发展。”“要用新的思维来看对待沙漠,在广阔的沙漠中可建立起上千亿元产值的大事业。”他提出的12字治沙方针“多用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不是简单的植草种树,而是要把不毛之地变为沃土良田,要在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同时,科学地向沙漠要效益、在沙漠上做文章。中国的18亿亩耕地红线越来越逼近,而恰恰还有16亩沙漠没有开发,这里面真正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实践钱老的沙产业理论,从1998年开始,东达集团先后投资7.5亿多元在库布其沙漠中建设了30万亩沙柳基地,辐射周边种植沙柳近300万亩。企业还在8大种植基地种植各类苗木3亿多株,在沙漠中建起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形成了以“治沙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林沙草畜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经营模式和格局,实现了“沙漠增绿、沙柳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碳汇增量”的“六增”目标。
东达集团治理沙漠的第一步是封沙固沙,第二步是把沙漠变良田,第三步是发展沙产业,第四步是依托沙产业建设城镇。2001年,钱学森院士看到东达集团实践沙产业理论的材料后在回信中说:“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这也是钱老一生唯一给企业家的回信。对东达集团投身沙产业与取得的成绩给予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更增强了企业“生态建设不以绿色画句号”、发展沙产业、进行产业扶贫的信心和决心。从此,钱老的沙产业理论就成为东达集团发展沙产业、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理论指导。
2013年后,东达集团总投资5.8亿元建成了全国首家年产10万立方米沙柳刨花板项目,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德国迪芬巴赫生产线,生产出优于欧盟标准的环保高密度沙柳刨花板。为沙柳找到了出路,在变废为宝的同时打造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升级版,做到了“上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沙产业不仅改变了沙柳的用途和价值,也改变了沙漠的命运。企业用实践证明:沙漠不是“地球癌症”,而是人类新的财源宝地。
实践“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战略的先行者
目前,全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急需搬迁。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0多次提到扶贫,他说:“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他还指出:“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要在2020年前实现7000万人的贫困问题,任务十分艰巨,靠什么来完成,有什么好的途径和方法,这正是东达集团始终在探索和实践的事,并已经实实在在地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成效,已经使6000多户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2015年,东达的扶贫模式已被国务院扶贫办选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国家十三五战略提出: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人人参与的大精准脱贫格局,东达集团已经和正在实施的扶贫事业与国家号召不谋而合。企业投入30多亿元,配套建设30多家企业,通过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直接与间接带动了1万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做到了“通过生产脱贫一批”;企业与鄂尔多斯与达拉特旗政府协作,投入30多亿元,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无土移民”战略,通过异地搬迁,将沙区与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中的群众搬迁到风水梁园区创业发展,使6000多户,10000多人进的来、稳得住、能致富,做到了“通过异地搬迁脱贫一批”;企业建立了沙柳种植保护让利的补偿机制,全力维护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分保证沙柳种植户的利益,使12万沙区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做到了“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企业先后建立了东达商学院、东达创业学院、慧众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数百名贫困大学生减免学费,对贫困农牧民进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让400多名东部贫困地区大学生到集团就业,捐资200多万元建立了亮明第一、第二小学、巴拉格歹小学,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了风水梁小学和幼儿园,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教育,累计减免和补贴学费300多万元,同时在各类教育事业中为贫困学校和学生捐赠款物8000多万元,做到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企业与当地市、旗两级政府协作,使所有入驻园区的养殖户应保尽保,享受到了国家与政策的红利,同时免费给3000多户养殖户提供住房、兔舍、沼气池等生产生活设施,给予保设施、保种兔、保饲料、保防疫、保销售的“五保”服务,把保险让给养殖户,风险由企业承担,做到了“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新途径。
2005年初,东达集团在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战略之际提出要规划打造一座升级版的新农村集镇,将生存在鄂尔多斯环境恶劣地区的农牧民迁移到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风水梁园区),让他们在生态链、生物链、产业链、产品链上谋生存、求发展,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个设想一经提出,就有人说他疯了,反对之声纷至沓来。甚至最贴心的弟弟赵永明也说:“十几年来,我们为当地的农牧民办了多少事,建新村、修路架桥、捐款捐物、建希望小学,花了不少钱,实际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企业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建新农村这些事应该是政府行为,作为企业一不是扶贫办,二不是治沙站,如果去做,就是自己背了个包袱,会很累很难。”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他就用开会软磨硬泡,几天下来,高官们筋疲力尽,只好同意。
风水梁在中国是个小地方,可东达集团却在这里干出了大事业。这里原名“风干圪梁”,是个狂风肆虐、黄沙遍地、干旱少雨、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极度恶劣,没水没路没路,让人绝望的地方,2005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风干圪梁”改名了,从此,绝望不复存在,充满希望的“风水梁”诞生了。园区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在建面积53平方公里,将总投资100亿元,建设容纳12万人口,集生态建设、文化旅游、有机农畜产品、清洁能源、扶贫、新农村建设与人口转移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打造名副其实的“世界獭兔业航母”、“中国沙产业硅谷”、“中国西部第一村”、“中国沙漠第一城”。
企业遵循“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的理念,本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银行支持、农牧民受益”的四项基本原则,通过“规模化养殖、产业化配套、专业化管理、系统化分割、现代化加工、资本化运作”六轮驱动模式运营獭兔养殖业。围绕“牛马骆驼羊、貂貉狐狸狼、獭兔是脊梁”的发展思路。企业目前建成可存栏3000头奶牛的风水梁有机牧场,已形成獭兔1000万只、貂、狐狸、貉子等特种动物10万只的养殖规模,正在内蒙古11个地区建设规模化肉羊养殖基地,园区内从事物流、服务业等方面的经营户,其经济收入达到了当地同行业的中上等水平。
企业在风水梁打造了有两大循环产业链,一个是生态产业链,一个是生物产业链。生态链拉出来两个链条,一个是种植产业链,就是沙柳种植与刨花板生产;一个是有机产品链,就是大棚采摘与旅游观光,同时用刨花板下脚料做了木腐菌生产有机香菇。生物链又拉出了两个链条,一个是养殖链,就是獭兔与特种养殖,用獭兔的下脚料养了貂,貂的下脚料养了狐狸,狐狸的下脚料养了貉子,貉子的下脚料又养了狼,狼的下脚料又变成了药材,以养殖棚顶用来光伏发电;第二个是生物产品链,就是用獭兔与动物的皮毛生产服装、用獭兔肉生产有机香肠和各类肉制品,用血、内脏进行生物制药,用兔粪做草腐菌生产双孢菇。最后,两个共同链条产生的有机肥料又改造了沙漠,形成了良性循环、高效利用的产业格局。这种链条套链条的循环经济模式有效解决了沙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生存问题。
东达集团建立了龙头企业与养殖户之间保护让利的新机制,紧紧围绕循环经济产业链,将传统的扶贫模式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建立起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为农牧民转移从业、生活致富创造了条件,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目前,国家级贫困县兴安盟科右中旗已形成2000户的獭兔养殖规模;国家级贫困县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复制已形成1000户的规模。带动了特色资源加工产业、物流服务产业集聚,创造出了更多就业机会,打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环境,形成了产业兴、人口聚的良性互动局面。
到2018年底,东达集团把沙产业与精准扶贫模式进行大面积推广复制,将吸引獭兔养殖户24000户,实现总存栏4900万只,年出栏4300万只目标。未来8-15年,还将在中国八大沙漠区发展11个大型獭兔养殖园区,力争实现年出栏1亿只商品兔,实现年销售收入260亿元,总产值500亿元、总资产500亿元目标,同时使贫困村实现就地城镇化,进而带动全区乃至其他省区、贫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真正实现小兔子大产业,小商品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