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旗环保

发表时间:2016-12-04 22:30:06    来源:《伊金霍洛旗志》

城镇环保

 废污处理

伊旗开展综合治理“脏、乱、差”的活动始于1982年。同年成立综合治理领导小组,1984年更名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在此之前,城镇街道卫生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和清扫。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立后,组织职工、干部、市民、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清除垃圾,清理淤沙,平整院落,平整街道,改变了阿镇地区马路不平、沙漫围墙、垃圾成堆、污水遍地的状况。仅1982年,就7次组织群众进行卫生大突击,清除垃圾1.5万吨,运送淤沙5500余立方米。此外,成立了清洁队,并配备了专用清洁车和专职清洁工,负责全镇的街道卫生清理工作。1984年全镇115个卫生责任区内建起垃圾池177个,新建标准公厕7个,并对单位、家属区原有的113个厕所进行了维修、粉刷。为了加强卫生监督管理,1986年在各街道配备了专、兼职卫生监督员65人,各服务门点增设痰盂、果皮箱44个。到1989年,共有厕所195个,垃圾池(箱)227个。

阿镇地区的污水处理,在1984年以前以自然排放为主,没有排水管道。1984年,阿镇始建下水道,先后在文明路,通格朗街、札萨克街埋设排污管道4300米,基本上改变了过去污水遍地的现象。

工业污水以旗毛纺厂为排泄大户,日排放量200吨左右。污水中有毒物大大超过国家的排放标准。1989年前,污水全部排入距厂区3公里外的乌兰木伦河,对当地的土质、水源、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毛纺厂每年要向环保部门交纳10万余元的超标准排污罚款,自1980年以后给镇郊农村,渔场赔偿损失达7万元左右。

为解决该厂排污问题,减少单位的经济损失,1989年,毛纺厂筹集资金30万元,筹建了污水处理站。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有毒物质降低到符合国家规定的允许排放标准,而且50%的污水净化后还可回收利用,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

 美化 绿化

阿镇地区的街道绿化、美化工作重点从80年代起步。1983年,通过总体规划,开始全面更换街道树种,街道两旁建立花围栏,庭院种植花草树木,扩大镇郊林园,使阿镇自然环境迅速改观。在此之前,镇区街道两侧只有一些稀稀拉拉的小叶杨和榆树。1983年,行道树全部更新栽种了杨、柳、松、柏等树种,当年种植10.5万株。居民庭院各种果树累计7600多株,主要街道修建花坛、花池200多处,围建钢筋花围栏2000多米。1984年花草种植由一条主街道发展为四条。镇区花坛、花池增至850处,总面积1.7万平方米,钢筋花围栏增至7560米,较大庭院还建了假山、喷泉等,并从南方调运了40余类花木进行栽培种植。同年建成一处3000余平方米的街心花园,面积12000平方米的人民公园也初具规模。从1982~1984年,阿镇连续三年蝉联自治区爱国卫生“阿吉奈”荣誉奖,被自治区和伊盟党委、政府命名为“文明镇”、“卫生镇”。1987~1988年在街道两侧及庭院栽种花灌2500余株,镇区补栽杨树、松树1100余株。钢筋花围栏增至8973米,假山、喷泉增至14处。

在绿化、美化镇区的同时,还进行了环城林带的建设。旗委、政府每年在春、秋两季组织职工、干部、学生在镇郊栽种杨、榆、松、柳、柠条等树木。1984年镇西北和东南郊区的6个山头种植树木11万株,1986年造林11.5万株。1989年,镇区林木覆盖率达到53%。

 

矿区环保

一 水保绿化

东胜煤田筹建工作开始于1984年。随着乌兰木伦河沿岸矿区的开发建设,矿区水土保持和绿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开矿后的1987~1989年与开矿前相比,在年流量相近的情况下,东胜矿区的输沙量年均增加200万吨,净增长22.2%。1989年7月21日,矿区上游连降暴雨,暴雨中心3小时降雨120毫米,乌兰木伦河石圪台大桥出现洪峰13900立方/秒,沿河工程遭受严重损失。《人民日报》载文担忧精煤区的开发将造成巨大的环境破坏,中央电视台也曾专题报道,精煤矿区一度成为国家环保部门关注的焦点。

华能精煤东胜公司坚持环境保护与精煤开采协调发展,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从1988~1989年,首先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查论证和防治准备工作,接着编制了《东胜矿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十年规划》与《神府东胜矿区水土保持、河道整治和综合监测规划报告》。文件指出,搞好矿区环境保护,要以科技为导向,以专项经费做保证,以专门机构抓落实。实行“培育苗木为基础,大面积治沙、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绿化公路为主线,园林点缀为衬托”,“大力开展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以及“统筹兼顾,合理规划,乔、灌、草齐上,带、片、网结合,造林、验收、管护、封育并重”的基本方案,为90年代以后进行东胜矿区水保绿化奠定了可靠的思想基础。

二 废污 噪音

随着矿区的开发建设,废水、废气、弃渣和噪音给矿区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华能精煤东胜公司对矿区大部分生活污水实现了二级生化处理;对废气实施了锅炉消烟除尘措施,抓紧建设热电联供项目,集装站、运煤道路严格实行洒水除尘的作业工序;对露天剥离和井口排矸均按规定规划了排土场,矸石山经分层埋压和洒水处理得到控制并开发了部分矸石砖综合利用项目;对高噪音场所相继建造了隔音室,降低噪音25分贝以上。

公司为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通过广播、闭路电视、画廊等宣传媒介,经常宣传国家环保方案、环保政策、法规。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和环保宣传周,都要进行群众性的环保教育。

乡村环保

伊旗的乡村环保主要是进行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良性循环,保护大农业的生态平衡。

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就实行“禁止开荒,保护牧场”的政策,开展群众性的治沙造林活动;50年代后期,开始小流域治理。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实行农牧调整,明确农牧业区划;提倡积肥造肥,保护地力;走建设养畜的道路,实行舍饲和半舍饲,提高牲畜出栏率,有效地保护和恢复草场植被。80年代后,实行农田、草牧场划拨到户,调动了群众农田建设和草牧场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村自然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1988年,由自治区科委和伊盟科技处、农业处确定伊旗新街镇乌兰陶勒盖村为鄂尔多斯中南部丘陵沙区生态农业建设试点村。试点工作组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村生态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现状分析和综合评价,制定了《乌兰陶勒盖村生态农业建设五年规划》。其主要措施:

一是抓水电、促农业。打大口井,发展水浇地;架设输变电线路,解决全村照明与动力用电。

二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全面推广农业适用增产技术。粮食、经济作物和蔬菜的比值为2∶7∶1。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化,使用先进的农作物栽培技术。

三是强化中间环节,协调发展畜牧业。提高农作物秸杆利用率,缩短养殖周期,形成农业、林业、饲草料加工业、养殖业的多重物质循环利用结构。

四是优化林业结构,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对原有的树种结构单一的退化林地进行有计划的更新改造,更新树种,种植丰产林和经济林。形成带、网、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为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提供环境保障。

五是推广诱虫养鱼,提高养鱼经济效益。采用这一技术,既可杀灭大量害虫,减少农药使用量,减轻农药对人畜和环境污染,又可降低养鱼成本,提高鱼业经济效益。

六是建立科技示范户,加强生态工程建设,促进物质、能量的有序循环。形成农田——牲畜——沤肥坑——鱼池——农田的物质与能量多重循环利用系统。

乌兰陶勒盖村通过农田水利、植树造林、饲草料加工、蓄草养畜、诱虫养鱼、建沤肥坑等农业综合配套措施,使农、林、牧、渔协调发展,增强了食物链,提高了物质利用率,减少了污染,净化了环境。至1989年底,乌兰陶勒盖村农业生态试验进行顺利,各项年度计划均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