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水利工程

发表时间:2016-07-02 13:11:24    来源:《乌审旗志》

水库

 

一、巴图湾水库

巴图湾水库是乌审旗综合性利用的中型水库,也是乌审旗境内的最大水库,总库容935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270万立方米,死库容5730万立方米。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1958年动工,1959年夏建成。此水库地处无定河上游、河南乡境内的巴图湾村,距旗政府所在地99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421平方公里。流域内沙丘绵延起伏,为多间隔闭流区,沙丘间多分布大小不等的滩地和少量下湿地,为主要产流区,产流面积300平方公里,平均入库流量2.93.1立方米/秒。

二、团结水库

团结水库为小一型水库,位于海流图河上游的巴彦柴达木乡政府所在地西北1公里处。是由乌审旗巴彦柴达木乡和陕西省榆林市红石桥、补浪河两乡合办的一座以防洪为主兼灌溉、养鱼综合利用的水库。总库容15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8万立方米。在乌审旗境内涉及巴彦柴达木乡神水台村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灌地300多亩。

该水库由合办双方共同制定使用、管理、养护等协议,共同遵照执行。

团结水库于19707月中旬动工,1971年完工。建成以来运行良好,除调蓄洪水、供给下游灌溉用水外,还可养鱼。但由于风沙侵蚀大,淤积比较严重。

三、排子湾水库

排子湾为小二型水库。位于纳林河乡政府所在地南2公里处。1958年开始兴建,1959年春建成,也是一座蓄水灌溉兼发电的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8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00亩。19607月,库区上游来洪,因泻洪洞排量小,垮坝,冲毁电站,淹没农田,损失严重。1972年,重新勘测、设计,1974年春动工重建,加固坝体,改为明渠泻洪,于1975年竣工。坝体底宽200米,坝高20米,顶宽30米,坝长60米。可灌溉农田800亩,可养鱼,能防洪。

四、古城水库

古城水库为小二型水库。位于河南乡境内无定河上游。因建于古城遗址处,故名。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距上游陕西新桥水库65公里,控制流域内地表径流不易产生,加之无定河的洪水多为上游新桥水库所截,所以水库源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水量充沛,含沙量小。

196651日动工,1967212日,由于大坝合垄过早,“文化大革命”时间,管理失控等原因,大坝决口,被迫停工。粗略统计,损失民工22万个,经费32万元,粮食30万斤。1969年,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在原坝址处复筑土坝,终于建成。总库容7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00亩。原计划用于农田自流灌溉和养鱼,由于地势条件复杂,效益不佳。

五、“七一”水库

 “七一”水库为小二型水库。位于白河上游黄陶勒盖乡前进村北端,总库容1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00多亩。是以防洪为主兼灌溉的平原水库。始建于1971年,故名“七一”水库。19716月初动工,7月底竣工。1980年扩建后,改善灌溉面积450亩,扩大草场4270亩,防护农田3万亩,新增灌溉面积500余亩。

塘坝

乌审旗塘坝大多分布几条主要河流沿岸的苏木乡。纳林河乡塘坝数量居首,占全旗塘坝总数的55%。较之水库塘坝有结构简单,施工容易,管理利用方便,是乌审旗发展农田灌溉的主要设施。

塘坝兴建始于1956年,到80年代中期,全旗拥有塘坝31座,总蓄水81.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3万亩。

筒井 大口井 机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乌审旗农民多在滩上挖掘深2.5米左右,直径5米左右的小土井,除人蓄饮用,用吊桶或撑杆提水,还可灌溉23分园田。河南乡小石砭滩上甚多,几十年后仍完好可用。而牧区多为掘取浅层地下水及地表渗水的人畜饮水筒井,筒井圈筑材料是当地野生亚乔木小叶鼠李(俗名黑格兰)、灌木沙柳、乌柳条、黄柏等,草坯衬砌。圈筑方法是:人工挖至水面后,把编好圆形框放置进去,然后在框内向下边挖土、边掏水,使井框下沉,边下沉,边累编,直至挖至水面下2米左右,在井壁与井框之间及时回填泥土,圈筑到地面。水井形若喇叭,口小底大,一般井口直径90公分左右,井底直径1.52米,从50年代开始在农村牧区推广以打大口井、筒井为主的新的打井技术。1958年全旗已有土筒井、大口井1710眼,灌溉土地1722亩。60年代打井工具更新,一些地方也由人力或畜力提水改进为机械化抽水。到1965年农区已有各类灌溉井1275眼,灌溉土地4047亩。到1969年牧区新增人畜饮水及灌溉井700多眼,可灌溉1.8万多亩饲草饲料基地。

70年代,大口井多为水泥管井所替代。197551日,巴图湾水电站扩建工程竣工后,开始向农区送电,电力提水,大大降低了灌溉成本。1978年学习推广山东农田基本建设经验,在农区规划两个大型井灌工程,设计打井440眼,到1979年完成打井64眼。因当时设计缺乏科学性,加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型的集约化经营方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致使两项工程均未达到预期效果。

1981年,农区把井灌建设的重点放在科学技术管理上,加强了对机电井的挖潜配套,提高单井灌溉效益。到1985年底,累计拥有农田灌溉机电井1090眼,其中电配井992眼。牧区建设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家庭草库伦,到1985年底,已有机电井1519眼,可灌溉2万亩,人畜饮水筒井1.3万多眼。截止1990年底,全旗共有机电井3349眼,其中电配井1154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