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6-04-22 22:40:16 来源:微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古代文化,使之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宝库,世界文明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鄂尔多斯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生命印迹和历史、民族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延续的见证,文化命脉的标志、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提高人们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这些鲜为人知的考古发现帮助我们抹去岁月的尘埃,解读鄂尔多斯历史的敦厚久远,品味鄂尔多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文化遗产的深邃魅力!
以下信息均转自鄂尔多斯文化遗产网,由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杨泽蒙编写,特此感谢!由于篇幅限制,小编在各名录具体介绍上只摘取了部分内容,感兴趣的朋友请登陆鄂尔多斯文化遗产网查看完整介绍。
1、鄂尔多斯惟一已确定的战国城垣 —— 广衍县故城
据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定,这里就是秦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年),秦国战胜魏国,“魏纳上郡十五县”于秦后,在北疆设置的的广衍县县城。该县城在秦、西汉时仍然沿用,直至东汉末年废弃。该城址是鄂尔多斯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惟一战国及秦代的古城址。
2、鄂尔多斯惟一的汉代郡治 —— 霍洛柴登古城
根据古城规模、古城内有铸钱、铸铁、铸铜遗址等场所,以及出土遗物的特征、形制等综合分析,该城址应该是西汉时期北方地区的一座重要城池,新莽时仍在沿用。经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著名考古学家李逸友先生等考证,该古城应该是西汉北方重镇——西河郡的郡治所在。
3、惟一位于鄂尔多斯的匈奴单于庭治所 —— 汉代美稷县故城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入塞归汉,随后移师美稷,在美稷城置匈奴单于庭,为当时南匈奴的政治、军事中心。据考证,纳林古城即为西汉所建的美稷县城,也就是南匈奴附汉后的最高统治中心——单于庭所在地。
4、鄂尔多斯惟一的北魏城址 —— 石子湾古城
位于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石子湾村纳林川北岸的台地上,平面呈长方形,正南北向,南墙正中设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内中心偏北处有一大型建筑台基,地表暴露成排分布的石柱础。城内其余地区还发现有多处建筑基址,地表散布有大量的砖、圆形“富贵万岁”文字瓦当、半圆形人面纹瓦当、滴水、筒瓦、板瓦、饰连珠纹或水波纹的泥质灰陶瓮、盆、罐等残片及残铁器等。城外东北处的山坡上,还分布有同时期的烧造陶器的窑址。该城址是鄂尔多斯地区迄今为止惟一确定的北魏城址。
5、鄂尔多斯惟一的古代国都 —— 大夏国都统万城
古城由宫城、内城和外廓城三部分组成,城内楼台高大,殿阁宏伟,装饰土木,极其侈丽。城墙异常坚固,虽经1500年风雨侵蚀,依然巍峨挺立,雄踞北国。统万城不仅是位于鄂尔多斯境内唯一的一座古代都城,也是我国现存早期北方少数民族建设的最完整、最雄伟、最坚固的都城之一,既是研究大夏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史料,同时在研究本地区环境变迁等方面也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6、鄂尔多斯保存最好的唐代州城 ——城川古城
经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等考证,城川古城应为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前的长泽县城和唐元和十五年移治长泽县的宥州新城故址。新宥州,是唐王朝专门为内徙的党项族而设,在这里站稳脚跟的宥州刺史拓拔思恭,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因起兵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进爵为夏国公,赐姓“李”,党项族因之在这一地区逐步强大,城川古城也随之成为建立西夏王国的摇篮,西夏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新宥州城不仅为西夏的建立、发展和繁荣做出过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也是西夏国建立、发展和灭亡整个历史进程的最好见证,在西夏史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研究本地区唐、宋、西夏时期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城市营造制度、民族交往史等无法替代的重要实物史料。另外在研究中国北方历史时期生态过渡带的人地关系、民族关系,以及研究奢延泽、毛乌素沙地的环境变迁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7、鄂尔多斯沿用时间最久的古代城址 —— 十二连城古城
位于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政府所在地黄河南岸的台地上,濒临黄河。传说这里有9座古城,附近还有3座古城,故有十二连城地名之说。据考古调查,现轮廓比较清楚的是相互毗连的5座分别属于不同时代的城垣。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定,时代最早的是汉代的沙南县城。其次为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沙南县城的故址上兴建的榆林城,亦称“榆林关”。开皇七年改为县治,属云州所辖。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设置的胜州治所。唐代领榆林、河滨二县的胜州治所。明代的东胜右卫城。这里自汉代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重镇。
8、鄂尔多斯境内惟一的宋代城址 —— 丰州故城
据文献记载:五代十国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藏才族(藏擦勒族),乘战乱之机,进入今准格尔旗境内。辽伐西夏时,藏才族首领王承美率部附辽,辽授其官职,并助其构筑城池。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王承美归宋,宋廷准其扩建城邑,并赐名“丰州”,封王承美为丰州衙内指挥使。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任命王承美为天德军蕃汉都指挥使,知丰州事。开宝五年改授王承美为丰州刺史。经考证,位于准格尔旗敖斯润陶亥乡二长渠村山梁上的古城址,即为北宋时期兴筑的丰州城邑。
9、鄂尔多斯最古老的石刻艺术 —— 鄂托克岩画
鄂尔多斯境内的岩画,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西部的乌仁都西山地区,著名的岩画分布点有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的苦菜沟、摩尔沟、乌兰布拉格以及现属于乌海市所辖的召烧沟等。所见岩画均采用磨刻和凿刻形成的阴线条画面,笔法简洁,造型粗犷,构图朴实。内容有人面像(太阳神)、星云、动物、牧人、骑者、狩猎、舞蹈、生殖崇拜以及各类图案化、抽象化的图像、符号等,具有浓郁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征。这些岩画或以单体画面的形式出现,或群体集中分布,是研究鄂尔多斯地区古代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变迁等珍贵的形象。
10、鄂尔多斯最早修建的长城 —— 纳林塔战国秦长城
位于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政府东约5公里的布尔洞塔村三社束会敖包梁的山丘上,南北走向,在束会敖包梁登长城远眺,可以看到这条长城遗迹蜿蜒曲折,随地形高低起伏,隐没于苍茫烟云之中。该段长城大多为自然石片垒筑而成,墙缝既无引泥,又无白灰。保存最好的地段宽3米余,残高约2米。另外也有部分地段为夯土所筑,其夯土层历历可见,各夯层薄厚均匀,夯窝排列整齐、密集。该长城由甘肃省岷县始,经陕西靖边,再北折东行,经榆林市东北,从神木县大柳塔的牛孛牛川西岸进入伊金霍洛旗境内,再向北进入准格尔旗,东抵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全长约1 150千米。
11、鄂尔多斯最具争议的古长城 —— 新民堡长城
起达拉特旗新民堡乡新民堡村东南的哈什拉川西岸,往西经门肯梁、泊合成,经树林召乡秦油房至王二窑子村,在此长约30千米的地段内保存最好。学术界过去曾认为该段长城为战国时期的魏长城或秦长城;也有观点认为是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后修建的长城;还有的则认为是汉武帝北逐匈奴前修建的西汉长城。
12、 鄂尔多斯发现刻铭最多的战国青铜兵器——“上郡守寿”戈
1985年6月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乡出土。在内的两侧均刻有铭款,一侧刻铭清晰,为“十五年上郡守寿之造,漆垣工师乘、丞鬶、治工隶臣牙奇”,另一侧刻铭多数模糊不清,可识别的仅有“中阳”、“西都”等。
13、世界古代高速公路之最 —— 秦直道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北方强大的匈奴族的侵扰,也为了巡幸北方的便利,于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令大将蒙恬修筑快速驰往北方的道路,征调民夫数十万,历时两年余,终于完成了这一历史上罕见的浩瀚工程。道路北起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抵秦都附近的云阳县(今陕西淳化县北),全长1800里(约相当于现在的700多千米)。由于道路宽阔平坦,能适应大队人马快速驰援,故称“驰道”。又因其南北遥遥相对、直线相通,也称“直道”。秦始皇修建了由都城通往六国的驰道多条,但直道仅此一条。
14、鄂尔多斯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汉代墓地——敖楞陶勒亥墓地
位于达拉特旗呼斯梁乡敖楞陶勒亥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地表可见50余座大型封土堆(坟丘),底径10~20米,现存高度3~10米。是鄂尔多斯境内现存地面建筑规格最高、最集中的大型汉代墓群之一。
15、再现鄂尔多斯古代历史的最形象化史料 —— 汉代壁画墓
在鄂尔多斯境内的鄂托克旗巴彦淖尔乡境内的凤凰山、乌兰镇东南米兰壕以及乌审旗嘎鲁图苏木的敖包梁上,相继发现了一批汉代壁画墓。墓葬均为斜坡墓道的洞室墓,直接开凿在砂岩中。墓室平面呈方形,后壁设龛。在墓室的四壁及顶部,保存有完整的壁画。壁画由黑、石青、土黄、赭石、朱砂等矿物颜料绘制而成,虽经两千余年历史沧桑,仍艳丽如故。壁画除反映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田园生活场景外,也具有一定的北方畜牧经济的特征。特别是在人物的服饰、冠带等方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既是研究汉代鄂尔多斯地区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服饰、生活习俗、民族构成等极为珍贵的形象化史料,也是难得的绘画艺术珍品。
16、鄂尔多斯首次发现汉代丝织品的墓地——乌兰陶勒亥汉代墓地
位于杭锦旗阿日斯楞图苏木乌兰陶勒亥汉代墓地,所见墓葬均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和带长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多有棺,有的并有椁(棺外的套棺称椁)。出土的随葬品有漆器、纺织品、泥质灰陶灶、盆、罐、黄釉陶熏炉、粮仓、井、鼎、铜灯、豆、伫立男俑等冥器、生活用具和铜五铢钱等。其中出土的丝织品是鄂尔多斯本地区首次发现,出土的伫立男俑也极为稀有,对于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习俗以及汉代纺织技术、服饰、冠饰等,尤显珍贵。
17、鄂尔多斯首次发现汉代农作物的墓地——乱圪旦梁汉代墓地
位于东胜区漫赖乡娄家圪台村。地表可见明显的封土堆(坟丘)40余座。墓葬大多为砖室墓(墓室用砖砌筑并券顶),也有少量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在竖穴墓坑中直接用粗大的木材垒砌成椁室)。 墓葬中出土了内蒙古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龙首铜灶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另外在一件鸮形黄釉陶壶中,存放有大量保存完好的黍类植物颗粒,这是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农作物遗骸,对于研究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史以及黍类植物的栽种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8、国内保存最好的汉代计时工具——汉代“中阳铜漏”
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出土。青铜铸造,是古代的计时工具。铜漏壶身作圆筒形,通高47.9厘米,直径18.7厘米,容量6 384立方厘米。壶身近底处斜出一管状流,用以泄水,底部有蹄形三足。壶盖上方有双层横梁,壶盖与两层横梁的中央有上、下对应的三个长方孔,用以安插沉箭。中阳铜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完整、且有明确制造年代的泄水型沉箭式漏壶,稀世罕见。
19、鄂尔多斯历史上时代最早的金属犁铧——汉代犁铧
这件汉代铁犁铧是鄂尔多斯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金属犁铧,它的长度和顶部宽度均超过40厘米,也是所见最大的铁质犁铧。铧是犁具的主要部件,安装在犁床的前端,主要起破土、翻土的作用,制作和使用如此巨大的犁铧,反映了人们农务劳作中对深耕技术的要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
20、披斗篷伫立陶俑 —— 鄂尔多斯最早的“胡人”形象俑
鄂托克前旗三段地汉墓出土。陶制,器表饰白衣,绘黑彩,为深目、阔垂鼻、戴尖顶风帽、披拖地披风的伫立男性造型。该陶俑是鄂尔多斯出土最早的“胡俑”,更是研究鄂尔多斯地区汉代人群组合的珍贵形象化史料。
21、罕见的大夏文字史料 —— 郭家梁田焸墓墓志铭
22、 “价值连城”的墓志铭 —— 唐代姜义贞墓志铭
出土于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政府所在地南。用两块长方形青砖写成。砖长22厘米,宽16.5厘米,厚5厘米,用墨笔楷书撰写铭文。一块为墓志盖,上书一行7字:“故人品子蒋义贞”,另一块书写墓志铭文,共五行66字:“胜州榆林县归宁乡普静里故人品子蒋义贞年卅五开元十九 年岁次辛末二月庚辰朔三日 壬午故其月十一日辛卯殡在州城 南一里东西道北五十步祖在其前铭”。
23、研究西夏皇室家族史最具价值的墓志铭 —— 排子湾拓跋李氏家族墓志铭
排子湾李氏家族墓志铭中,开首用了大段的文字,记述其家族起源经过,并明确表示其家族为“本乡客之大族,后魏之莘系焉”。这是截止目前为止所知时代最早的西夏拓跋李氏家族自己对本族起源的记录,当具有较大的权威性,极大地补充了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对于研究西夏拓跋部李氏家族的族源、世系、与汉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以及相关夏州地区的历史、地理变迁等,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4、大沙塔西夏墓群 —— 鄂尔多斯惟一的西夏壁画墓
位于准格尔旗哈岱高勒乡城坡村化石窑子社。为带斜坡墓道的仿木结构砖室墓。在墓室的四壁及顶部彩绘有反映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夫妇对饮图”、“侍奉图”、“牵驼图”等壁画。是鄂尔多斯境内发现的惟一一处有壁画的西夏墓群,对于研究本地区西夏时期的历史以及丧葬习俗、建筑、服饰、绘画艺术等,弥足珍贵。
25、新民渠西夏钱币窖藏 —— 出土数量最多的西夏钱币窖藏
1982年,达拉特旗盐店乡新民渠村村民耕作时,在地里发现两口对扣的大铁锅,锅内放置大量的古钱币,有东汉“五铢”、唐“开元通宝”、北宋“祥符通宝”、“元祐通宝”、“宝和通宝”、西夏“天盛元宝”、“乾祐元宝”等铜钱,共计12种26式272 154枚。另外还出土大量由于锈蚀严重,彼此粘连,数量无法准确统计的西夏“天盛元宝”、“乾祐元宝”铁钱。这是鄂尔多斯地区一次性出土钱币数量最多的钱币窖藏,对于研究西夏时期鄂尔多斯地区的社会经济、商业贸易以及钱币制度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6、陶利西夏钱币窖藏 —— 出土品类最多的西夏钱币窖藏
1987年,在乌审旗陶利苏木桃尔庙嘎查,出土了一座西夏时期的钱币窖藏,出土的古钱币总重约430公斤,共计115 707枚,币种上起秦“半两”,下迄西夏“乾祐元宝”,共77种,402品。是鄂尔多斯地区出土钱币品类最多的一处窖藏,其中辽代钱币9种,西夏钱币5种都较为少见,尤其是西夏钱币中的西夏文“福圣宝钱”、“大安宝钱”,汉文“乾祐元宝”等更为珍稀。对于研究鄂尔多斯西夏时期的社会经济、商业贸易、货币制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7、敖包渠西夏窖藏 —— 出土器物最丰富的西夏窖藏
1982年,在准格尔旗准格尔召乡敖包渠村发现一座西夏窖藏。窖藏容器为一件大瓷瓮,内放置酱釉剔花瓶、白釉画花碟、白釉盆、瓶、钵、碗等大量瓷器。
28、铁犁镜 —— 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犁镜实物
29、西夏花瓣口剔花瓶 —— 造型最精美的西夏瓷器
准格尔旗西召乡窖藏出土。胎质较粗,略呈土黄色。花瓣口,直颈,球形腹,平底,高圈足、底部外敞。通体施黑酱釉,圈足底端露胎,腹部剔刻两组缠枝牡丹开光图案。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剔花技法简练,线条流畅,是西夏瓷器中少见的精品。
30、羊首铁灯 —— 最神圣的铁灯
羊首高杆三足灯为铁质,锻造。圆柱状长灯杆顶端为一圆雕的羊首造形,羊首的犄角后部披挂有垂叠的条带和向额部弯回的冠状圆形饰物,羊首下颌髯须向前弯曲,衔接圆形浅腹圜底灯碗。灯杆下端接长三足灯脚。
31、西夏牡丹纹剔花瓷瓶 ——出访国家最多的西夏瓷器
台形小口,斜折肩,弧腹略鼓,平底,环形圈足。施酱釉,肩部露胎,下腹部施釉不到底,腹部采用剔釉露胎的技法,剔划出两组牡丹纹开光图案,两组图案间刻画组合平行弧线。近底部刻划一只奔跑的鹿,作回头惊恐状,口中喷吐一团云雾。这件牡丹纹剔花瓷瓶工艺精湛,技法娴熟,图案主题突出、凝重浑厚,是西夏文物中少见的精品,国宝级文物,多次应邀赴北京、上海等地和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展出。
32、西夏文“首领”铜印 —— 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北方民族首领印章
33、西夏文“内宿待命”铜令牌 —— 所见最早的北方民族军中信物
34、北方草原最大的石窟寺 —— 阿尔寨石窟寺
阿尔寨石窟寺的开凿年代至迟不晚于西夏,以蒙元时期最盛,据文献记载结合石窟寺内有火焚迹象等推测,该石窟寺可能毁于明末清初的战火。阿尔寨石窟寺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建筑群,也是中国规模较大的西夏至蒙元时期的石窟寺,它不仅是一处重要而罕见的宗教艺术宝库,更是我们研究蒙古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无可替代的珍贵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价值。
35、鄂尔多斯最集中的古井群 —— 百眼井
位于鄂托克旗公其日嘎乡百眼井村。在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上,有一条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干枯古河道,河道内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井口。当地牧民称其为“敖愣瑙亥音其日嘎”(汉语意为“众狗之井”)。汉族群众称其为“百眼井”。通过对部分古井的清理发掘可知,这些古井的使用年代可以早到宋元时期。由于百眼井的时代、位置均与成吉思汗晚年挥师南征西夏的时间、地望相符,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些位于鄂尔多斯大地上的密集井群,应该与成吉思汗征西夏的事件有关。
36、鄂尔多斯等级最高的蒙古黄金家族墓地——翁滚梁古墓群
位于乌审旗沙尔利格苏木境内。据传说该墓群是成吉思汗第十六世孙、鄂尔多斯万户巴尔斯博罗特等皇室后裔的陵墓区。长眠于该陵区的有许多鄂尔多斯蒙古部的著名人物。
37、鄂尔多斯发现惟一有纪年的元代墓葬——小乌兰布浪元代墓葬
位于准格尔旗大路乡小乌兰布浪村。2001年发现一座有元代“泰定三年六月初二日”墨书题记的砖室墓,墓室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墓室四壁绘有精美的壁画,内容主要有门神图、海东青攫兔图、仕女图、狮虎图等。是鄂尔多斯境内首次发现的元代壁画墓,也是国内为数极少的元代壁画墓之一,在研究元代绘画艺术等方面尤显珍贵。
38、“鄂尔多斯发现的具有纪年铭文的元代瓷器——大元国内”铭文画花瓷罐
出土于准格尔旗布尔陶亥乡乌兰沟村。敛口,圆唇,矮直领,鼓腹,平底。通体白釉上绘有牡丹花图案,腹部用赭黑釉纵书:“至元二十二年大元国内 二月二十日”三行15个字。是鄂尔多斯境内首次发现的带有纪年铭文的元代瓷器。
39、鄂尔多斯市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宗教建筑 —— 准格尔召
鄂尔多斯市保存最完整的准格尔召,俗称西召,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旗西部,是一座大型的藏传格鲁派佛教寺庙,明代御赐汉名“秘宝寺”,清朝又御赐汉名“宝堂寺”。准格尔召虽历经沧桑,破坏较大,但庙貌仍十分壮观。近年来,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关怀下,各级政府逐年拨款维修,对寺内雕梁画柱整修一断。重新修缮后的庙宇内,又雕塑了各具特色的佛像,在殿宇内各种彩绘图案的衬托下,更显的栩栩如生,准格尔召四周林木繁茂,透过古朴碧绿的木瓜树,现存的九处庙宇殿阁参差错落。绿树陪衬着全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召庙群,使之气势宏伟,景色秀丽。一阵轻风吹来,古树飒飒作响,拔响庙殿飞檐上的铜玲。更显清幽典雅。一年四季,游人纷集沓至,香火供奉不绝,吸引了中外游客和数以万计的蒙、汉各族群众远道而至,瞻仰朝拜。
40、鄂尔多斯保存最完整的王府建筑 ——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札萨克府邸(郡王府)
清军入关前,成吉思汗第二十代世孙鄂尔多斯万户济农额林臣率部归顺后金。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王朝对鄂尔多斯万户分旗而治,置六旗,额林臣的封地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由于额林臣被封为多罗郡王,因此该旗也俗称郡王旗,府邸也被称作郡王府。郡王府是我市境内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王府,此类建筑在全区也为数甚少。文革中,该府的一些精美建筑虽遭破坏,但主体建筑仍保留完整,其建筑风格尚存。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这里已辟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扎萨克府邸博物馆。